胡 楊湖南大學,湖南長沙 410082
關于新聞傳播領域應用VR技術的若干思考
胡 楊
湖南大學,湖南長沙 410082
VR技術的大放異彩使得2016年成為VR元年,不僅是游戲,娛樂領域,媒體也在新聞傳播領域使用VR技術的方向不斷嘗試探索。但由于VR技術本身發展的不成熟,許多媒體盲目跟風導致技術與內容脫節。文章旨在分析目前VR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不足之處,并且對未來VR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方向做出展望。
VR(虛擬現實);新聞
要說2016年熱門關鍵詞有哪些,VR(虛擬現實)必定占據一席之地。自2014年FB出價20億美元收購虛擬現實技術生產商Oculus后,VR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卷土重來,又開始漸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并且在今年達到頂峰。2016年也被無數人稱為VR元年。高盛集團在2016年1月份發布報告中說,“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業務有可能像個人電腦的出現那樣改變整個游戲規則”。被改變規則的不僅僅是娛樂游戲這個發源地行業,將VR技術運用到新聞傳播領域中來,也成了近來各大媒體跟風的熱潮。
2015年11月6日,《紐約時報》率先做出嘗試,推出了一個Virtual reality新聞客戶端NYT VR,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報道”新聞。在發布會上,主編Baquet稱:“在體驗了之后,你甚至覺得‘報道’這個詞都不一定對:你被放置在了一個場景里,近距離看著新聞的主角、看著周圍的人,360°的聲音環繞——你就直接來到了新聞的現場”。
傳播媒體總是對新技術報以熱衷的態度,尤其在面臨媒體轉型的焦慮感蔓延到這個行業中的每一個人時,這種熱衷表現得尤為突出。以這兩家媒體對VR新聞的嘗試為代表,各類媒體嗅到了新技術的利好信息,紛紛表示要重金打造自己的VR新聞,其內容從普通的民生新聞到重大災難周年紀念報道,無所不包。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VR新聞,在最初的引爆點過去之后,并沒有收獲廣泛的好評。
2.1全景視頻無法代替VR
雖然《紐約時報》號稱還原真實現場,但仍和真正實現身臨其境差距不小。它推出的第一部影片《The Displaced》講述了3個敘利亞男孩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故事,采用的其實是360°全景展示的方式,觀眾雖然可以通過轉動頭部的方式觀看不同方向的景物,但并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變換路線,或是即時便捷地拉近與人物之間的距離去觀察其他的細節。這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不能算是真正的VR,而僅僅是VR技術的一個旁支。VR技術的核心特征可以歸納為“3I”,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目前大多數采用全景視頻形式代替VR的做法,只能說勉強達到“沉浸”的作用,離實現交互感和激發想象還差得很遠。
2.2視覺體驗不佳
從視知覺原理上看,由于人的觀看行為是“注視”而非“環視”,對使用者眼球運動的追蹤技術成為是否能使用戶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的關鍵因素。在現階段,能完全實現眼球追蹤功能的VR設備卻尚未誕生。另外,且不說目前存在的VR眼鏡存在著很多缺陷,續航時間短,笨重不透氣,長時間佩戴容易產生暈眩和惡心感。在成熟的媒體上,內容是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完成的,符合敘事邏輯的畫面銜接,講解與同期聲的配合,現場實況和資料畫面的搭配,鏡頭的選擇等,是決定一個可視化報道的重要因素。而到了VR現場,觀眾的自由度顯著提高了,觀眾觸碰到新聞現場,更加生動直觀,信息更加豐富,有可能發掘額外細節,但相對可能會偏離主題與重點。觀眾很有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卻完全抓不到重點。
2.3市場化潛力不大
VR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不論是前期對新聞的采制還是用戶觀看所需的成本,都成為阻礙VR新聞大量普及的障礙。由于VR技術的適用場景有限,這注定了它只會是新聞業中極小的一個分支,就像不是所有新聞能需要所謂的大數據,數據也解決不了所有新聞報道一樣,值得用VR技術來報道的新聞體裁非常少。比如一般的社會新聞,時政熱點,經濟動態等幾乎都不適合。對于這些新聞,信息的快速高效才是賣點,盲目追求技術反而成為消費負擔。至于《大山里的幼兒園》這類老生常談的教育體裁的深度報道紀錄片,其不論是從新聞價值還是市場回報價值來看,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那些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如重大自然災害,人為暴力恐怖事件的現場化重現,就體裁來說的確充滿吸引力,但由于VR影片制作周期較長,新聞及時性得不到保障,且許多沖擊力極強的畫面往往帶有血腥,暴力,罪惡的因素,從新聞倫理和道義上來說都不能直接展現在觀眾面前。
2.4帶寬導致清晰度不佳
真正看過VR視頻的人都會發現,播放VR視頻對網速的要求十分嚴格。對于中國的VR發展來說網絡帶寬是第一個攔路虎。考慮到至少將分辨率提高到1 080P的雙眼視場, 12M帶寬則是最低要求。而從網絡內容分發服務商Akamai發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互聯網狀況報告》的情況來看,只有排名前9位的國家和地區能夠滿足流暢觀看高清虛擬視頻的要求,而中國排在42位。當然大多數VR提供商會選擇降低分辨率的方式來妥協,但對看慣了高清,甚至是4K視頻的用戶來說,這難以滿足觀眾對清晰度的需求。不僅是中國,2015年10月13日CNN史無前例地進行VR直播,贏得的掌聲也遠不如批評。尤其是對此次直播清晰度的不滿,從事后觀眾在FB上的吐槽上就可見一斑:“CNN的普通電視觀眾看到的是希拉里的珍珠耳環,而VR觀眾看到的是舞臺上的一個藍色套裝頂著一個金發團。當普通觀眾正在看桑德斯扶一扶他那副70年代的chic眼鏡時,VR用戶看到的是一個穿西裝的白人老頭總是喜歡移動他的手”。
2.5媒介管控制度制約
基于我國的實際情況,VR技術在中國新聞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加滯后與困難。在我國,新聞不僅是單純的信息傳播,更是事關意識形態,掌握民意的重要治理工具。新聞同時兼顧輿論導向宣傳屬性,內容受到嚴格管控與審查。在目前的形態下,對于大多數觀眾而言,媒介對議程的設置都是事先經過安排,并層層把關審查后形成的。而VR的特性,從一開始與新聞管控的思路就是相背離的。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沃納.J.賽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與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著的傳播學著作《傳播理論》中對媒介傳播理論做出了三個階段的解讀,即從“感知到興趣再到行動”。
純文本發展到圖片和視頻,既是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從感知到興趣的轉變過程,而VR技術要想在新聞傳播領域進行再一次革命性的變革,所要追求的不僅僅是在興趣傳播層面的擴大,還應該實現從興趣到行動的質變飛躍,將“交互感”作為所有技術升級的重點。使用戶在使用VR技術時實現不是對已有的觀看,而是對已有的改變。
從這一點上看,筆者認為VR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方向,不在于對已有新聞題材換一種新技術來呈現,而在于實現“人機互動”,將VR傳播的使用權利從媒體轉移到用戶手中。在技術發展成熟,設備普及的基礎上,VR技術將可能在民主政治傳播方向有所建樹,為真正實現全民民主做出重要貢獻。如將“兩會”的召開利用VR技術實時直播,用戶不僅可以身臨其境地“坐”在人民大會堂與國家領導人共商國是,還可以通過人機互動參與民生問題的全民投票和議案表決。
媒體的盲目跟風并不能促進VR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反而會使用戶在劣質的使用體驗中對VR技術產生失望之感。對新聞行業來說,技術的呈現方式永遠都是錦上添花,精雕細琢的內容和獨特的視角才是決定傳播質量的關鍵。
[1]杜江,杜偉庭.“VR+新聞”:虛擬現實報道的嘗試[J].青年記者,2016(6).
[2]李俊.NYT VR:虛擬現實新聞報道的始作俑者[J].傳媒評論,2016(4):26-28.
[3]邱嘉秋.財新視頻: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報道新聞的過程及可能遇到問題辨析[J].中國記者,2016(4).
G2
A
2096-0360(2016)16-0054-02
胡 楊,湖南大學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新媒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