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慧娟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傳統廣播向全媒體拓展的新模式研究
——以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為例
佟慧娟
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文章從一線實踐鮮活案例剖析入手,分享地方臺廣播如何學習新媒體的做法,運用互聯網思維升級轉型,做活廣播官方微信平臺的實戰經驗,探索傳統廣播向全媒體拓展的新模式。
清晰定位;采編流程;重建關系;關鍵節點
“鴿子蛋那么大的冰雹,今天下午落在了阿瓦提。”2006年5月30日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漢語新聞廣播這條微信閱讀量達到30萬。主流微媒體憑什么做到微信閱讀量“30萬”?
有人說傳統廣播不再年輕,理由是從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領有執照的電臺——美國匹茲堡KDKA電臺正式開播算起,人類已經聽了整整84年傳統廣播。84年后的今天,什么人、什么時間、用什么工具還在收聽廣播呢?
手機是帶著體溫的新媒體,我們進入了“偉大的低頭”時代,人人手捧手機便擁有世界,我們對新媒體如此依賴。眾所周知,傳統媒體做微信公眾號,已成為一種標配,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如何立足本地轉型與突圍,做活主流微媒體?
這兩年來,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漢語新聞頻率、綜合頻率(以下簡稱新疆電臺)不斷積極探索和研究新媒體傳播形態,為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前進。兩年來的實踐證明,在眾聲喧嘩的互聯網時代,新疆電臺漢語新聞頻率、綜合頻率逐步改變傳統廣播表達方式,逐步形成了向全媒體拓展的新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新聞頻率、綜合頻率官方微信在新疆媒體微信公眾號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在主流微媒體平臺運營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每一次轉型都不能比上一次差,如同做廣播節目一樣,做微信公眾號該怎么定位?新疆電臺漢語新聞頻率、綜合頻率緊跟時代大潮流,揚長避短,從用戶的體驗出發,注重原創、突出本地新聞,塑造新媒體品格,突出新聞底色。2014年,漢語新聞頻率、綜合頻率在人員緊張、宣傳任務重的情況下,抽調業務能力強,懂新媒體技術的年輕人精心鉆研,組建專業的新媒體團隊和推廣人員,積極探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目前,形成微信矩陣(新疆新聞廣播、新廣行風熱線、漢語綜合廣播)用戶數從原有的5萬發展到60萬,在大型活動上增長呈現指數型增長。今年,原創微信文章閱讀率創造出突破30萬的單篇佳績,原創文章也被多家同行媒體微信所轉發,大大提升了漢語新聞頻率、綜合頻率的社會知名度。
改變了過去以傳統廣播播出平臺為主導的采編流程模式。新聞頻率、綜合頻率引進新媒體人才、對現有采編人員加強業務培訓以及實戰鍛煉等方式,改變過去一次采集、一次發稿的簡單新聞生產方式。根據新聞事件的屬性特點、發生過程布置采寫任務、調配采編資源。每月對編輯和記者進行微信考核,算工作任務和記分,這樣讓編輯、記住逐漸從心里上接納和轉型,形成廣播連線第一落點、錄音報道第二落點、微信、微博推送第三落點的發稿模式。例如:2006年5月11日,新疆和田地區遭遇入春后最強的東灌沙塵天氣,和田市被黃沙籠罩,能見度不足100米。新疆電臺漢語綜合廣播住和田電臺記者第一時間走上和田市街頭,用圖片和視頻記錄沙塵暴來襲的過程。當天,微信推送沒有照搬廣播內容,而是遵循微信傳播特點進行獨家原創。用兩段視頻記錄了沙塵暴最猛烈時的場景,與沙塵暴過后的同一物體進行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新的采編流程下,編輯記者逐漸適應了第一時間給微信平臺和新聞節目等提供新聞內容,接下來再將報道加工成適合節目的深度內容。
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創建了“六度分割”理論:“你與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人產生聯系。”按照這個理論,每個人的社交圈都是在不斷地擴大的,所有的社交圈交織起來,就會成為一個大型網絡。
微信正是如此,人們不斷地通過“熟人的熟人”來進行網絡社交拓展,擴大自己的朋友圈、交際圈。互聯網產品思維,就是微信號并不是原有媒體在微信平臺的簡單延伸,而是重新尋找一種跟聽眾溝通的方式。
朋友圈最大的前提是“朋友”,朋友之間是有情感的,所以朋友圈應該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地方。基于這樣的理念,新疆電臺漢語新聞頻率、綜合頻率主持人主動出擊,紛紛建立節目微信朋友圈,把聽眾當成生活中活生生、有感觸的人。線上線下隨時互動。節目中不斷探索新聞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和視角,根據事件、人物、環境等因素靈活編排,給廣播加上很多的插件,采用音視頻、現場圖片、花絮、硬消息等組合的方式,推活動、推內容、推App都非常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與粉絲之間的粘合度。
例如:城市路況變化呈現方式創新“微信【主播體驗】進入團結路,還是很快滴~”。烏魯木齊市三屯碑路西延工程于4月14日零時起正式圍蔽施工了,團結路改為單行道,有很多市民還不適應這種變化,上班上學怎么走,哪條繞行路段最快捷呢?先鋒961主播子翔和陽光895主播耿叢早高峰時段路況變化,通過視頻微信介紹繞行道路通行情況,對市民出行提供參考。在報道方式上有創新,推送后獲得網友好評并紛紛轉發。
《新廣行風熱線》節目組建多個聽眾微信群,適時推出互動話題,就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設置議程,吸引粉絲嵌入式互動,粉絲的回復在微信微博及廣播節目中進行反饋,粉絲的微信語音留言與廣播行風監督節目實現無縫對接,增強了與粉絲之間的粘合度。可見,微信在行風監督、災害預警、道路信息、交通疏導、同步播報等方面,日益發揮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疆電臺漢語新聞頻率、綜合頻率結合本地重大主題宣傳活動,創新形式推出最美慈善人物、最美宣講員、最美護士評選等微信推廣活動,有效傳播正能量,激發聽眾認同、調動參與。如《新疆企業之聲》節目聯合自治區團委、自治區人社廳、自治區經信委共同推出2016年首期青年創業訓練營活動;新疆電臺漢語新聞頻率與新疆婦聯、新疆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聯合推出“新疆婦女兒童慈善獎”評選活動,公眾同時可登錄新廣行風熱線微信公眾號了解公益人物的先進事跡及評選活動動態。
2015年,“5?12”國際護士節,新疆電臺漢語綜合廣播聯合自治區8家醫院推出評選身邊“最美白衣天使”活動,網友、聽眾參與投票熱情空前高漲,短短3天投票人數已經超過20萬。2016年,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攜手新疆電臺漢語新聞頻率再次開展“最美白衣天使”評選活動,19家醫院34名護士參與評選,不到一周的時間,網友累計投票71 986票,訪問量接近150萬!與此同時,《民生零距離》《895幫幫忙》等節目也邀請數位有代表性的“最美白衣天使”進行訪談,為醫療行業凝聚滿滿的正能量。
微信上,沒有什么感動能超過一天,互聯網或者微信是一個批量生產“感動”的地方,一張照片、一個故事、簡單一句話,只要擊中某個痛點和淚點,就會在病毒式傳播中生產一波全名的感動,可互聯網又有一種機制,迅速顛覆和消滅這種感動,在這里,沒有什么感動能超過一天。微信推送的內容越精彩,形式越靈活,就越容易引起聽眾的注意。促成用戶微信分享新聞三要素:價值,趣味,感動。這就要求廣播采編人員需要置身于整個新媒體的語境中,感受熱點和輿論方向,培養不言而喻的幽默感,避免新聞稿直接轉化成微信,改變傳統的表達方式,語言上放下高冷生澀的措辭,制造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
如新疆電臺漢語頻率《你好,阿達西》節目,官微上推送《在新疆,不會幾句維吾爾語都不好意思出門!》的微信,記者街頭教路人學雙語短句的視頻,形式新穎,此篇微信閱讀量達到上萬人次,還有很多人發來留言互動。這個視頻為什么一時間引來那么多的關注度?這正印證了這樣一句話,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好內容是最好的推廣。
在全媒體時代,當傳統廣播和新媒體手段融合后,似乎傳統廣播又找回了活力與精彩。新疆電臺漢語新聞廣播、綜合廣播面對新媒體的挑戰,成功轉型與突圍,重新出發,站在新的時代高度上,不斷創新主題宣傳報道,立足本地扎扎實實做好本地新聞,積極開展各類媒體活動和公益活動,利用多元化的傳播手段,占據了輿論引導主動權,發揮主流媒體應有的作用。
G2
A
2096-0360(2016)16-0111-02
佟慧娟,新疆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