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憬浙江省蘭溪廣播電視臺,浙江蘭溪 321100
自然災害報道中現場出鏡主持人的職業素養
姜 憬
浙江省蘭溪廣播電視臺,浙江蘭溪 321100
自然災害報道在近年來不斷進入公眾視野,從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相繼出現了四川雅安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樹地震等等,目前受眾主要是通過電視實時報道來了解災害情況。因此,在鏡頭畫面那端引領著觀眾感受現場的出鏡主持人所表現出的職業素養就非常關鍵。文章結合汶川大地震時期的新聞報道來探討自然災害報道中現場出鏡的主持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
自然災害報道;現場連線出鏡主持人;職業素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給汶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當時筆者有同事在杭州的雷迪森酒店采訪一個會議新聞,突然感覺到整個大樓在搖晃,所有人都感覺到了這一變化但又沒人敢在會議上喧嘩,筆者同事一度以為是自己高血壓犯了,直到回來后才聽說是地震,當場愕然。據調查表明,在發生地震災害之后的一小時左右,中央電視臺、四川衛視、陜西衛視、河北衛視和鳳凰衛視等多家電臺開始相繼播報關于“5·12”大地震的專題新聞。在汶川縣大地震的新聞播報中,最受關注的是演播室主持人和現場出境主持人的連線形式和不斷更新的信息,將新聞演播室和災害現場連接在一起不僅增強了消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而且予以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了觀眾對“5·12”大地震的了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民族凝聚力和抗震救災的向心力。現場出境主持人是大地震的親歷者,在整個“5·12”大地震的專題新聞播報中具有決定新聞質量的作用,他們處于媒體的最前端,首先,須具備細致的觀察能力和敏銳的分析能力;其次,現場出境主持人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需要用簡潔流暢的語言描述“5·12”大地震的現狀。另外,地震現場不同于其他報道現場,存在很高的危險系數,地震現場余震不斷,現場出境主持人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變化的能力。
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維系著新聞的生命,作為一名合格的現場出境主持人,必須恪守職業道德,確保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在與演播室主持人的連線過程中,現場出境主持人要依據現場的真實事件來播報新聞,例如,2008年5月12日晚上20點,溫家寶總理親臨汶川縣地震現場進行指揮,他說:“作為總理,組織這次抗震救災工作,主要是出于對人民的熱愛”,現場出境主持人將這句話和溫總理在現場指揮抗震救災的情境真實的傳達給所有觀眾,不僅讓觀眾了解到了“5·12”大地震給汶川縣8萬民眾帶來的慘重損失,而且讓全國人民意識到了抗震救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帶動其他地區的民眾紛紛向災區同胞獻愛心,其主要原因是現場出境主持人尊重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用新聞報道彰顯了抗震救災工作的艱巨和全國人民抵御地震災害的精神。相反,在5月13日,某現場出境主持人在都江堰一中學進行采訪時聲稱信號不好,在相對安全的成都市區與演播室主持人連線,由于現場出境主持人不在地震現場,對現場情況缺乏足夠的了解,在短短5分鐘之內出現了7次主觀判斷句子,語言組織混亂,邏輯不夠嚴密,最終,演播室主持人不得不發出“你到底去過現場沒?”的懷疑問話。這說明開展自然災害報道工作,現場出境主持人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恪守職業道德,確保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為新聞事業負責,客觀描述自然災害的破壞狀況和抗擊自然災害工作的執行現狀,不能用主觀描述代替客觀現象,不得用個人判斷來做結論,播報現場新聞報道必須科學、嚴謹、真實、客觀。
人文關懷越來越多的體現在了現今的節目中,所謂在自然災害報道中貫穿人文關懷就要體現人文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道德理念。“5·12”大地震給汶川縣8萬民眾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在這場地震中,69 227名同胞遇難,374 643人受傷,17 923名同胞永遠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 452億人民幣。現場出境主持人在采訪中既要確保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又要理解災區群眾的痛苦心情,做好撫慰工作,不能為了追求新聞的真實性而不斷追問災區群眾在地震中的經歷。某現場出境主持人在采訪“最堅強的警花蔣敏”時沒有追問她遇難的親人,而是記錄了她說的兩句話“道路不通,通訊不通,我回去也沒有用,還不如在這里做些事,幫幫受災群眾”“災難面前,所有的人都是一家人”,并播報了她為災區群眾扎帳篷、送物資、送水的情景,失去十位親人的她細心呵護著災區的小孩,為他們穿衣服,幫助他們包扎傷口,逗孩子們笑。在地震現場采訪中,某現場出境主持人為災區群眾播放了《生死不離》的歌曲,“無論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著手生死不離/生死不離/全世界都被沉寂/痛苦也不哭泣/愛是你的傳奇/彩虹在風雨后堅強升起”,溫暖的歌詞撫慰著災區群眾受傷的心靈,帶領他們一起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九州體育館的一次連線工作中堪稱典范,她簡單地描述完體育館的災民安置狀況之后坦誠地說“在我和一些災民交談之后,我覺得真的讓他們去回憶當時發生的一些瞬間,去回憶失去的親人,是一件相當殘忍的事情,所以我只是簡單地采訪了一兩個人。雖然那一段回憶對他們來說像是一個夢魘,但至少在這里他們是安全的”,質樸簡單的語言和客觀真實的描述體現了一個現場出境主持人的道德風范和人文精神。另外,在災害現場播報中,現場出境主持人隨時都會面對余震的危險,在發生余震時,他們難免會出現不符合工作原則的舉動,觀眾們不會因此而指責他們,因為觀眾理解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來維護新聞事業。現場出境主持人經常在災害現場播報中放下話筒幫助救援人員刨開廢墟,安撫和救助受傷的民眾,這一舉一動都彰顯了現場出境主持人的人性美和職業素養。
由此可見,在自然災害的報道中,現場出境主持人,不僅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確保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在與演播室主持人的連線過程中必須依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來播報新聞,而且,要貫穿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的道德理念,做好災區群眾的安撫工作和善后工作,為新聞事業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負責,彰顯“地震無情人有情”的人文精神,并不斷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全面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
[1]陳姍姍.談災害報道中現場連線主持人的素質[J].電視研究,2008(9).
[2]朱羽君,雷蔚真.電視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高世民.實用電視新聞[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G2
A
2096-0360(2016)16-0151-02
姜 憬,浙江省蘭溪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