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河南日報總編室,河南鄭州 450008
媒體融合下記者站如何有新作為
劉 洋
河南日報總編室,河南鄭州 450008
在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作為傳統新聞單位的派出機構,記者站也遭遇到業務開展不暢、影響力下降等困境。文章聚焦記者站如何在新形勢下在新聞業務、媒體融合、經營及事業拓展上有新作為,通過摸清家底、明確定位、業務立身、多元發展等方式,使記者站發揮駐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傳聲筒和擴音器作用,成為新聞單位多元化發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記者站;好新聞;全媒體;多元化
我國最早的記者站誕生于1965年。經中宣部批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首批17家記者成立。在當年技術手段落后的情況下,記者站為豐富新聞稿件、宣傳中央政策和展示各地風采立下了汗馬功勞。作為傳統新聞單位的派出機構,記者站或者分社不僅是駐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傳聲筒和擴音器,也是新聞單位多元化發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隨著媒體的增多,記者站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開花。面對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記者站的發展遭遇到傳統媒體相同的困境,甚至有的媒體逐漸在取消記者站的配置。如何在困難和機遇并存的環境下,使記者站煥發新的春天,在新聞業務、媒體融合等事業拓展上有新作為,是媒體從業人員和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記者站的功能。
一般意義上的記者站大多在基層,這就要求記者站的負責人要對駐地的“家底”有一個全局性了解,不僅要熟悉當地政府的政策方針,還要了解當地自然、歷史、人文、風俗、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也要熟悉當地的優勢、劣勢、發展戰略及功能定位,各地的產業結構、GDP的占位情況、產業集聚區發展狀況等都要了如指掌,甚至對當地領導班子各位領導的基本情況、書記市長的大致經歷、性格、特點及地方發展思路等也要有所了解。這些看似與新聞業務不相關的細節恰恰是記者站更好開展工作的前提。
想摸清“家底”,最管用的辦法就是向前任求教、向基層學習。記者站的負責人總有交接,新一任負責人向工作多年的前任負責人虛心求教,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駐地情況,了解發展重點、擴充人脈資源,成為新任負責人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此外,還要多向基層黨員干部學習,扎根基層,去田間地頭沾泥氣、接地氣,到農民身邊學土話、聽實話,學會與基層干部打交道,盡可能全面的掌握第一手資料。新聞創作的源頭活水在基層,只有雙腳沾滿泥土,新聞報道才會有現場的溫度,才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能使新聞宣傳入耳入腦入心,起到“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的作用。
記者站是媒體的外派機構,首要工作是做好駐站工作,這就要跟地方搞好關系,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記者站離基層最近,是展示媒體形象的窗口。但記者站負責人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代表的是身后的媒體。記者站要站在身后媒體的角度、高度、立場看問題,站位要高,視野要大、不能因為要與駐地搞好關系,就放棄媒體應有的立場和原則。記者站既是正面宣傳駐地形象的擴音器,也是輿論監督的喉舌,不僅要弘揚正能量,也要敢于針砭假惡丑。記者站要發揮內參功能,發現問題,要向更高一級領導機關反映,這點定位不能模糊。因此,記者站與駐地之間既合作又獨立的“度”需要記者站藝術性的處理。
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進行了48個字的凝練概況和精準描述,新聞人要承擔起這個職責和使命,首要一條就是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
記者站的工作人員駐站很辛苦,遠離總部、遠離家庭和親朋好友,也是在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但是,越是這種環境越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素質和境界。不能自我放逐,甘居一隅,閉目塞聽,自我封閉。記者站的工作人員要警鐘長鳴,“慎獨”“慎微”,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心懷操守,恪守原則。這不僅維護著背后媒體的形象,也關乎個人幸福。
媒體設記者站的初衷主要是基于業務的考慮,做好新聞報道是記者站的立身之本、立站之基。“報道帶動,好稿立站”是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的原則。
4.1加強新聞策劃
記者站的工作人員離新聞現場最近,新聞資源最多,除了做好突發新聞的報道外,應當強化深度報道意識,尋找全局意義和地方實際的結合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思想抓大事,做有分量、有影響的稿子,策劃推出叫好又叫座、兼顧兩個效益的好報道,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為記者站開展其他工作營造環境、提供支撐。
4.2重視學習溝通
終身學習成為現代人應對社會變化的迫切需求。記者站盡管遠離總部,但不能陷入日常事務變得視野狹隘。要深入學習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學習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和工作思路,同時也要積極與總部及編輯記者加強溝通,及時獲取各種信息,用以指導工作。
4.3提升自己的發現力
記者最強有力的武器不是文字,而是發現力,就是新聞眼,在新聞敏感的驅動下發現新聞的能力。面對同一件事情,平庸的記者只能表述現場,而優秀記者能從新聞事件中感悟到整體動向和背后的深度。這一點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尤其可貴。現在是信息過剩的時代,每天讀者要接受海量的信息,但讀者更愿意看到的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有深度、有思想、有溫度的作品。因此,面對新聞資源十分豐富的記者站工作人員就需要加強自己的發現力。
媒介技術的演進,使得融合發展成為媒體變革和轉型的不二選擇。對傳統媒體而言,盡管融合發展因仍沒有找到有效路徑和模式而處于探索階段,但主動擁抱新媒體以在新的傳媒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的緊迫感卻不容回避。在此背景下,融合發展是集團的戰略抉擇,對此,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基于記者站的角色、定位及功能,在融合發展上,記者站也應有所擔當和作為。
新媒體傳播環境,對每個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記者面臨著向全媒體記者的轉型。記者站最有可能為受眾提供鮮活的新聞,并且也最有優勢采寫適合新媒體傳播的“短平快”信息,因此,就要求記者站工作人員既能為傳統媒體供稿,又能拍照片,發微博、微信,又能制作H5、制作微視頻。
除了個人單兵作戰外,在信息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記者站在融合發展上蘊含著構造相對獨立媒體的可能。借助媒體總部的權威和品牌,記者站開設微博、建設微信公眾號是對媒體影響力的延伸和放大,著力打造和運營新媒體,形成傳播合力,是媒體發展的趨勢,每位采編人員都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媒體的多元化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傳統意義上,媒體依靠新聞和廣告“雙輪驅動”,但面對新的傳媒環境,“雙輪驅動”要向“多輪驅動”轉變,這就要求我們要創新思維、謀求多元經營。在這方面,記者站具有獨特優勢。
當前,面臨種種挑戰,傳統媒體必須不斷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多元化、規范化經營的路子,以分散風險。記者站在駐地情況熟、信息多、人脈廣,在多元經營戰略尋求和選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實踐中,很多媒體在基層成立子公司,與地方在地產儲備、戶外廣告、加油站等很多項目進行聯合開發、合作,取得很好的成績。
在當今媒體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記者站是媒體的延伸和拓展,對發揮媒體效能、打造媒體品牌和增強媒體影響力等方面的作用相當關鍵、舉足輕重。做好新聞服務、當好全媒體記者、搞好多元化發展,記者站要向著“三好”的目標努力,為媒體的發展帶來新氣象、新面貌。
[1]范洪濤.媒體融合背景下職業記者如何“練好內功”[J].新聞與寫作,2015(8).
[2]郭培平.論全媒體記者的“專”與“雜”[J].青年記者,2010(15):77-78.
[3]張丹妮.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J].記者搖籃,2013(4):27.
G2
A
2096-0360(2016)16-0159-02
劉 洋,河南日報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