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圓圓
(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實驗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100)
新課標背景下關于小學數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張圓圓
(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實驗小學,河北秦皇島066100)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使我們對新課程有了更理性的認識,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深刻理解《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的深刻內涵,看清課改方向,以認真的態度踐行教學改革。
知識本位;人本位;源頭活水
隨著小學各年級根據《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版)》新修訂教材的完全投入使用,意味著教學理念必須以《課標》為準則,進行徹底更新。下面我就課改方面把自己近年來工作中的幾點思考整理如下。
在時代呼喚素質教育這個大環境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育部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新課程標準強調教育內容要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努力從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容量和難度。這些調整,落實了實現人的發展才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理想。“以人為本”理念的被提起則要求教育實現“人本位”回歸課堂。“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是教育在更高層次上的育人目標”。這是與“知識本位”的育人目標的本質區別。關注人本需求、煥發課堂活力,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是改革后課堂教學的明顯特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應該說,自主探索未知領域的東西是每一個人的欲望。教師的任務是將潛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欲望激發出來,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也就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這種方式尊重了人的意識的復活。他們不再是被動的受教者。自主探究活動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發現的樂趣,體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緒釋放的快感,體驗群體智慧力量的強大。而這些體驗的獲得,都是以往課堂所無法給予的。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修訂的新教材,通過教材改革將課程改革的愿景、目標,理念等具體化,并引導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十年前的課堂相比,教師的觀念、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教學評價體系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些變化提示我們必須要使用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模式。這種模式的使用必須以領會新修訂教材中的愿景、目標、理念,看清路徑上和原來教材改編的異同為前提。就小學數學課程的第一學段,在課程目標中分為: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方面。這四方面的整體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
例如,教學“倍的認識”,這是本冊中新增的單元,通過該單元的學習,該理解和掌握的技能可確定為:結合具體情境,有效地利用知識遷移,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
數學思考則在觀察、比較、抽象中,讓學生經歷倍的直觀模型學習過程,理解把握倍的本質。問題解決著眼于面對實際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找出合理的分析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并能用簡明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及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數學的基本素養,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為最終目標的圓滿完成。
基于以上認識,我首先布置了前置性預習作業。例如,書上畫的圖像說明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怎樣認識倍的?什么樣的兩個數之間有倍數關系?通過這些暗示性的問題先使學生在預習中對倍有個籠統的認識。課堂上情境導入時,出示學生熟悉的、色彩鮮麗的菜蔬圖片的課件,讓學生聯系昨晚的預習題結組討論課件中不同菜蔬之間的數量關系,并用“幾個幾”的語言形式表示,為“倍”的引入做好鋪墊。完成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的概念意義的提前儲備。在學生獲得“倍”的感性認知后,引入倍的概念。由學生結組,自由變化人數來強化“倍”的認知。然后出示小朋友拔河的課件,先以不均衡的人數(成倍比關系)來判斷兩邊的勝負情況。幾次改變后,兩邊人數均衡了,拔河比賽就結束了。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和趣味的游戲中,倍的概念建立并得到了鞏固。拓展訓練中,我注重了形式的多樣化,并對有不同學習習慣和存在差異的學生設計了梯度練習,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從總體目標、德育教育、能力培養、質疑精神、創新能力等都賦予了新時期環境下教育任務的新內涵。而它指導下的課堂模式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理念更新、教學創新的執行者是一線的廣大教師。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告訴我們僅靠低頭拉車的黃牛精神是不夠的,梳理《新課標》指引的目標,看清方向,才能進行從理念到實踐的革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意思是說教師的知識儲備要豐厚。我們可以把教師的知識體系分為三個體系:一是本體知識。二是文化知識。三是實踐知識。其中本體知識包括我們學歷考試所學的各個學科。這些學科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研究成果會不斷更新。這些新的進展情況我們必須時時關注,它會給我們的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文化知識也會被我們納入課堂佐助本體知識的學習。實踐知識雖然可以從工作中獲得,但個人所得畢竟有眼界的局限。外界很發達,方便了我們與外界的聯系,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為許多已成為名師的教師的重要的學習方法。他們只是留意生活中的處處學問,不斷地充實自己罷了。
在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今天,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去攝取有益于教學改革活動展開的各種知識,必須要保持自身的水成為有源活水,且是營養物質豐富的活水。
總之,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課程改革的進程快慢與否,直接取決于我們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深度。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轉變觀念,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并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之中,從而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化。
[責任編輯田彩霞]
G62
A
1673-9132(2016)24-0220-141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