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
(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第二幼兒園,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談大班美術教學對幼兒成長的促進作用
張愛軍
(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第二幼兒園,河北秦皇島066000)
幼兒在沒有接觸文字之前,往往通過形狀、色彩等來認識世界,而美術則是一門運用形狀與色彩來造型的藝術,這正好契合了幼兒認識世界的特點,所以,我們要注重對幼兒的美術教育,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使幼兒通過美術活動更好地成長。
美術教育;幼兒教育;繪畫
很多幼兒都喜歡涂涂、畫畫、做做、玩玩,他們往往通過形狀、色彩來認識世界。而美術是一門運用形狀與色彩來造型的藝術,所以,我園注重對大班的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的實驗研究,著重通過美術活動促進幼兒的成長。以下是我園的具體實施方法:
5—6歲幼兒的繪畫是和他們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的,常常圍繞一個主題表現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多層次、多角度精心設計活動命題,力求多給幼兒想象的空間。
1.按季節制定有趣的命題:如“春天的游戲”“春天來了”“大家來植樹”“美麗的夏裝”“看彩虹”“雨中的花傘”“秋天的果園”“落葉”“過年了”“美麗的燈會”等。
2.選擇有一定動作要求、表現人物、動物不同動態的命題:如“看表演”“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愛美的小貓”“快樂的小鴨”等。
3.選擇幼兒熟悉的事物或在多種日常生活用品的紙形上進行裝飾的命題:“雨中的花傘”、“美麗的夏裝”、“可愛的花瓶”等,貼近幼兒生活的命題活動,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能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描繪自己心中理想的事物。
1.教幼兒學會觀察。藝術來源于社會與自然。教師要吸引、引導幼兒日常觀察,并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如,天上出彩虹了,季節變化了,下雨的時候馬路上的花傘等。幼兒會很自然地從一般性的觀察過渡到專題性觀察,隨著教師的講解、引導,幼兒在頭腦中便初步形成了物象的比例、結構、動態、色彩等。當后期繪畫時,他們自然會在畫面上留住看過的物象,再加上自己的情趣與聯想,畫面就會生動起來。
2.啟發幼兒巧妙的構思。啟發幼兒根據自己已知的事物來進行構思。如最近電視上水災的新聞很多,教師便引導幼兒:“洪水可怕嗎?”“洪水來了會發生什么事情?”“怎么辦?”李元構思了一幅畫面“洪水來了我不怕”,畫面上洪水圍住了雞舍,而烏龜搭成一座橋,幫助小雞一家離開了雞舍;飛飛畫“我們的家”,鵝媽媽在背上馱著幾只小鵝、青蛙在荷葉上、小魚在水中,他們都有一個不怕水的家;劉思思的“小羊的家”則是羊媽媽領著羊寶寶遠離洪水,來到一片草地,畫中有藍天、白云,一片安詳,表現出他們的美好愿望。
3.教師還注重對幼兒進行色彩的訓練。大班幼兒已具備了比較豐富的運用色彩表現物體的能力,所以,教師指導幼兒運用調色原理,通過調和形成更多的顏色,認識不同量、色的變化的調配。
先教幼兒明白紅、黃、藍三種基本顏色。經常給幼兒變一個“顏色魔術”。使幼兒知道紅+黃=橘黃,黃+藍=綠,紅+藍=紫。觀察彩色+白的多少,使幼兒了解混合色,明白顏色深淺的變化,體會色彩的冷暖,對比明暗度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感受。如,通過畫蘋果、七色花、落葉等體會不同色系的色彩推移。
在“小小運動員”“秋天的果園”中進行對比色練習。進行二種嘗試,一種是對比色中加入少量的相對色彩,以達到協調性,另一種是大面積的綠與小面積紅色果子產生的對比效果。
同類色練習則比較自然,如:“美麗的花瓶”“可愛的長頸鹿”等許多都有同類色練習的內容。在“高高的樓房”這幅作業中,用深色的樓房點綴暖暖的燈光,通過這種冷與暖,深與亮的對比練習,使幼兒體會“家”的溫暖。
同時,教師還啟發幼兒感受不同背景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如,紅色背景像夏天,火辣辣的熱;橘黃色背景有葉子落下的秋意;草綠色像剛發芽的枝芽,代表春天,而銀灰色背景則很冷,像冬天等。
由于幼兒的成長過程、思維方式、動手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同一個活動主題中教師設計了難易結合的繪畫內容,讓幼兒自由選擇。同時,鼓勵幼兒向自己挑戰,大膽嘗試,不斷豐富畫面內容,增加難度,滿足幼兒探求新的發現的需要,從而敢于發現自己,超越自己,從中體會學習成功的樂趣。
與幼兒多溝通,多聽聽幼兒的設想。如,進行裝飾畫時,是先打底色還是先涂花紋,教師沒做規定,而是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去比較和嘗試,發現好的方法,從而使幼兒產生大膽表現的“安全感”,鼓勵幼兒有依據地、合理地進行標新立異的創新,體現個性特征。
在作畫時,有的幼兒的色彩調得太多了,用不了,教師就及時啟發他們主動將多余的色彩給其他幼兒。誰的材料不夠需要借時,別的幼兒都主動去幫助他,使幼兒之間有了合作的機會,體會到了合作的喜悅。另外,教師還安排一些幼兒集體創作的繪畫內容。如,“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民族大團結”等主題的全體幼兒共同創作的繪畫,使幼兒在實踐中體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體驗合作成功的喜悅。
認識色彩美和形態美是啟迪幼兒發現自然美的鑰匙。而課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為了能對幼兒進行較深入的審美教育,教師將鑒賞活動隨機進行。每次創作后,教師都鼓勵幼兒大膽表述,每完成一件作品就等于進行了一次思維訓練。以成人的眼光來評價幼兒作品會覺得粗糙、模糊,不夠完善,而幼兒卻能講述得生動合理。
教師每次將幼兒的繪畫作業都進行展示,讓教師、家長、其他幼兒共同評價。這樣,來自于教師、同伴、家長的評價,潛移默化地使幼兒體會到了他人與自己作品的優秀之處,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了幼兒的鑒賞水平。
[責任編輯金東]
G61
A
1673-9132(2016)24-0220-4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