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韶芳
(江西省峽江縣巴邱幼兒園,江西 峽江 331400)
家園合作共同培養中班幼兒注意力的策略探究
劉韶芳
(江西省峽江縣巴邱幼兒園,江西峽江3314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注意力是否能得到正確培養直接關乎著幼兒的身心能否健康發展,后期的學業能否得到有效的提高乃至于關乎著孩子今后的生活、工作的質量。作為承上啟下的幼兒中班,在培養幼兒的注意力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家園合作;中班幼兒;注意力;培養策略
注意力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提高中班幼兒的注意力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該如何培養中班幼兒的注意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中班幼兒由于年齡小,他們的學習是沒有具體目標和內驅力可言的。他們的學習往往取決于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因此,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努力將中班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轉化成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和教育的生長點,由此引起并引導幼兒的學習活動。作為中班幼兒教師,我們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語言魅力和“點石成金”的能量,引發中班幼兒對于學習的好奇心。我們還要會用適合中班幼兒的語言將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激發他們對自然規律、宇宙秘密的探索和向往,引導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并集中到學習活動當中。
(二)教師要賞識幼兒,不斷鼓勵幼兒,讓幼兒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幼兒由于處理特殊的年齡階段,他們的意志力不夠堅強,根本做不到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因此,中班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在集中教育活動中以賞識激勵為主,發現幼兒好的表現就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思維意識,矯正錯誤的不良的行為。比如有的幼兒在進餐的時候特別愛發出吧唧聲,教師發現后就要及時提醒,如果幼兒能做到安安靜靜進餐并且吃得干干凈凈,教師就要大大的鼓勵他們,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正確的行為為自己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從而使得幼兒為了這種體驗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行為,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專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情。
(三)教師要不斷強化對幼兒的訓練,通過反復重復培養幼兒的注意力
一個人的習慣是在不斷地重復訓練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幼兒教師必須在思想上重視起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反復練習。對于幼兒注意力的培養必須要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在訓練中逐漸培養起幼兒的注意力。比如在日常教學中,我常常組織我們中班的幼兒開展“迷宮大冒險”游戲,讓幼兒集中注意力觀察走出迷宮的路徑。在游戲中我要求幼兒做到一心一意、心無旁騖,絕對不許一會干這、一會干那,通過這樣反復的強化訓練中幼兒的注意力逐漸得到培養。
在設計活動時,我會根據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內容,精心設計教育環節,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如在中班科學集中教育課《頭發飛起來》一課中,我首先創建了一個“小科學家實驗基地”,讓孩子們變身“小科學家”參與到接下來的動手操作中,幼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之后我又設計了三道關卡,讓幼兒以科學家的身份小組合作攻克“難關”;最后幼兒還用各種符號來展示說明他們的研究成果。整個教育活動我充分發揮了情景教學法、表演法、動手操作法、演示實驗法等教學方法的優勢式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銜接自然。從教師展示自己的頭發飛起來到幼兒自覺地尋找頭發為什么會飛起來,幼兒的無意注意被巧妙地引向了有意注意,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一直處在積極、愉悅和興奮之中,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觀察實驗、分析原因之中,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幼兒心理學對兒童的研究表明:三周歲兒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為7分鐘,四周歲為12分鐘,五周歲為14分鐘。因此,在進行中班的集中教育活動時,我建議一線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一節課的前十分鐘,把本節課的關鍵內容和幼兒一起分享,剩下的時間教師可運用手指操、拍手謠、小活動等形式重新組織,從而起到將幼兒的注意力重新調動起來的目的。當教師發現幼兒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時,教師可以通過變換聲調、提高或降低音量、表揚做得好的幼兒等辦法,將幼兒的注意力重新引到課堂之上。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孩子注意力的培養對于孩子后天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創造和睦、快樂、安全的家庭教育環境,這樣孩子的身心會得到健康的發展,孩子的注意力也會更持久、更集中。同時,家長還要率先垂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家長要在孩子心中樹立起榜樣形象,做孩子的表率。要能夠持之以恒、全神貫注地做完一件事,切不能虎頭蛇尾,做事過程中更不能東張西望、拖拖拉拉。
總之,培養幼兒全神貫注地習慣,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家長和教師要在尊重幼兒、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優良品格。我相信在幼兒園和幼兒家長的共同努力之下,幼兒的注意力一定會得到良好的培養和發展。
[責任編輯張景賢]
G62
A
1673-9132(2016)24-0220-90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