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樂
?
湖北省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實證分析
黃太樂
摘要:技術創新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上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實證的角度分析技術創新對湖北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表明:湖北省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與資金投入來拉動,在此結論基礎上提出強化協作,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經濟增長;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湖北省
1.研究背景及意義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種多樣,勞動、資本、自然資源乃至國家的產權制度等都對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特別是技術因素對經濟的影響尤為顯著。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如何,經濟增長是否主要靠技術創新能力來拉動,目前已成為研究的熱點。通過對湖北省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評價,提出提升湖北省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及建議,從而提高湖北省在國民經濟中的整體實力,帶動湖北省經濟的優質發展;為其他省份尋求提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方法對策提供借鑒。
2.相關文獻綜述
關于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已有較長歷史,其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認為創新實現的過程就是經濟增長的過程。索洛、庫茲涅茨、肯德里克與丹尼森等經濟學家提出的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一國經濟增長中的決定因素,該理論成為技術決定論的代表。羅默主要針對技術創新及其能力對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方面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國內學者也對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做了大量實證研究。岳湯利、何彩琪選取湖北省的專利申請量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通過相關的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比較嚴謹證明湖北省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存在非對稱相關性。張耿慶選取專利、研究開發費用、國家財政經費支出、科學家及工程師人數4個指標作為技術創新能力測量指標,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辯證分析中國技術創新的現狀,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當然主成分分析法是較為常用的檢驗工具如張巧、忻紅,李文淑選取18個指標應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有許多學者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研究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王磊,姜茫、陳濤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來研究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本文從實證角度分析和檢驗技術創新對湖北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并結合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路徑與機理,對于如何使技術創新成為湖北省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提出建議。
湖北省位于中國的中部,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4%。2013年實現地區GDP 24668.49億元,位居全國第9位。人均GDP為42612.7元,位居全國第14位,全國人均總值為43320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湖北省擁有良好的科教資源。全省共有2所985工程大學、7所211工程院校。部委直屬重點大學8所;高等本科院校共計32所,截至2013年,全省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近30多萬人,擁有各類科研機構1300多家。以上形成了區域科技創新、推廣的基礎力量,改革開放前每萬人口專業技術人才占有量居全國前列,具有相對良好的人才基礎。

表1 湖北省專利受理與批準量分析
湖北省在技術創新直接產出方面能力如國內三種專利申請授權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技術轉化方面的產出能力相對較弱。本文也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用科技人員數R以及R&D經費支出S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用湖北省從業人員衡量勞動力L,用固定資產投資額衡量資本投入K。
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模型設定,傳統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以資本、勞動和技術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的生產函數模型:

其中Y為地區生產總值;A為全要素生產率;K為資本投入;a為資本產出彈性;L為勞動力投入;b為勞動力產出彈性。
新古典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視為由常數項A所標示的殘值,來測量全要素生產率。本文以新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假定科技人員數(R)以及R&D經費支出(S)是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依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分析。全要素生產率衡量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可促進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得益于技術創新的投入,從而建立技術創新的投入產出模型:

M為全要素生產率殘值;R為科技人員數;c為科技人員數的產出彈性;S為R&D經費支出;d為R&D經費支出的產出彈性。
本文要分析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將(2)式代入(1)式并將兩邊同時取對數,構建出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多元回歸模型,模型表達為:

從經濟意義的角度分析可知a、b、c、d應為正數,表達資本投入K、勞動力投入L、科技人員數R以及R&D經費支出S等要素與湖北省生產總值呈正比例關系。

表2
下面對湖北省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用stata軟件按照(3)式的方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可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調整后的決定系數為0.998.根據實證檢驗的結果,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方程整體通過f統計量檢驗,截距項和斜率項也通過t檢驗,顯著性程度較高,可決系數為0.998表明回歸方程對樣本數據點的擬合度較高.
回歸方程中K,L,R,S的系數均為正,這說明資本投入k、勞動力投入L、R&D投入和科研人員投入等要素與湖北省經濟增長成正比例關系,實證結果符合經濟意義。實證結果表明2003-2013年湖北省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資本、勞動力、科技人員投入、R&D經費支出。
1.完善政府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管理
湖北應積極汲取國內外發達地區成功的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政府經驗,建立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體系。在科研基地布局、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條件建設等方面,建立高效的管理平臺,優化資源配置,使財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2.加強產、學、研合作力度
從評價結果來看,湖北省內的高等學校擁有一定的實力,在技術創新的投入方面作用顯著。湖北企業要首先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和產出主體,進一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3.加大創新人才的引進力度
從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湖北的科技人員質量還有待提高。在培養本土人才的同時,積極從外部引進所需的創新人才,做到優勢互補。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湖北省盡快彌補差距、發揮優勢,成為全國技術創新、能力領先的省份。
參考文獻
[1]湯岳利,何彩琪.湖北省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區域經濟,2014(4).
[2]李文淑.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4.
[3]張耿慶.我國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經濟縱橫,2008.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軟件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