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遙,鄭恩成,康青,戴欣婷,陳木宏,陳小玨(韶關學院文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
韶關市古建筑的類型及其保護對策
劉馨遙,鄭恩成,康青,戴欣婷,陳木宏,陳小玨
(韶關學院文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摘要:韶關市古建筑數量豐富,大致可分為寺院建筑、宗祠建筑、傳統街道建筑、紀念性建筑四類。但是絕大部分古建筑保護現狀堪憂,因而應提高居民保護古建筑意識,政府加大保護古建筑的力度,吸納民間資本參與古建筑保護。
關鍵詞:韶關;古建筑;保護;對策
為了解韶關市古建筑的現狀,我們調查小組于2015年4月、6月、9月對湞江、武江、曲江三區的部分古建筑進行了實地調查。在普查的基礎上,重點調查了南華寺、大鑒寺、太傅廟、曹角灣村、龍歸鎮蘇拱村、十里亭鎮灣頭村的祠堂、風采樓、風烈樓、風度樓以及市區傳統街道,針對它們的現狀,提出一些相應的保護建議。
(一)宗教類建筑
南華禪寺,因年代久遠,明、清以前的古代建筑基本毀失殆盡,現存建筑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及仿古建筑,多為民國年間所重修。南華禪寺以中軸線平面布局,分為曹溪門、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曹溪門門樓寬22.45米,進深9.55米,高12.5米,為重檐歇山頂風格,門樓采用一斗三升制式的柱頭斗拱和轉角斗拱,脊吻及屋角翹起,為蔓草式。天王殿寬20.60米,進深18.6米,高11.3米,單檐歇山頂,正脊兩端用龍脊頭裝飾,兩旁脊腰各置鰲魚。大雄寶殿高16.7米,寬34.2米。殿前有月臺環繞,四周有回廊,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制式,飛檐用坐獅裝飾,頂用雙魚吻。
大鑒寺沿襲宮殿建筑風格,為左右對稱式。飛檐斗拱,青瓦黃墻,雕花窗柩。唐朝初建時,以佛塔為中心形成廊院建筑群。唐后發展為以殿為中心的中軸式布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都布列在中軸線上。鐘鼓樓、僧房、庫廚等次要建筑對稱分列在兩旁。民國期間、新中國成立后仍按照原本建筑風格及布局多次重建。
太傅廟,已有1 680年歷史,因戰亂、天災曾多次衰敗。近年重新修建,屬于仿古建筑。現存太傅廟山門是清朝同治年間所建,寶殿內的石柱有唐代的圓底和清代的方底之分。現存大殿斗拱伴有十分精美的木質雕花,所畫是皇帝出巡圖,人物雕刻細膩美觀,技藝精湛。整座廟屋面鋪青瓦,四周采用紅墻。現存建筑整體層次錯落有致,帶有仿清建筑風格。
(二)客家宗祠建筑
客家崇拜祖先,不論逢年過節還是婚嫁、生子、出門經商、求學,都要到祠堂向列祖列宗祭祀一番,既銘記祖先恩德,又祈求庇佑興旺發達[1]。
曲江區蘇拱村原名“沙皮村”。《曲江縣志》記載蘇軾曾到訪該村,蘇拱村因此得名。蘇拱村主要由劉氏和馮氏兩個家族組成,兩個家族各有祠堂,并以祠堂為核心,外有新廳、老廳、各房門廳、門樓等包圍,祠堂前有池塘,劉氏與馮氏兩座祠堂相鄰,僅以巷道和樹木隔開。馮氏祠堂由馮氏上門、中門和下門組成。劉氏祠堂共有三座門樓,分別是蘇拱門樓、新大門、老廳門樓。據“蘇拱門樓”石碑記載,“蘇拱門樓”為古代牌坊式門樓,始建于宋代,因火災燒毀,后于清重修,2006年6月28日被列為韶關市文物保護單位。門樓氣勢恢宏,歇山式,高約5米,寬約4米,由青磚砌成。紅砂巖的門楣,由青磚雕飾裝飾,北面筑有4米高的青磚圍墻。
劉氏宗祠,年久失修,墻灰脫落嚴重。與門樓相隔的民居,“Ω”形的窗楣設計獨特、獨具匠心。門樓、祠堂、民居和門廳的完美融合,是祠宅合一的體現。
曹角灣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村內建筑保存比較完好,保存清代和民國時期建筑20余座,建筑風格多樣。東北隅的鄧氏宗祠,坐西北朝東南,楣書“鄧氏宗祠”,牛軛形橫梁,兩端雕龍頭,仙草斜撐,雄氣沖天。門枕石采用紅砂巖,雕鼎狀云雷鵪鶉紋。祠內三進二天井(均用花崗石鋪筑),外天井兩檐角分別飾向日葵,中央刻“日”“月”字滴水;內天井兩檐角分別飾向日葵,中央刻“乾”、“坤”字滴水。木質神龕,楣書“祖德流光”字(左右書“穆”、“昭”),配聯:“當年堂稱維新祖德宗功興駿烈,此日規模煥彩地靈人杰起龍文。”整座宗祠幾乎包容了鄧氏宗族的美好愿望。
湞江區灣頭村總體坐北朝南,扇形布局。每姓均設祖廳——正廳——門廳——過廳——后廳——側廳,民房多單體4合院硬山頂,封閉式天井。源于峰火嶺的呈“<”狀的水渠如動態界刀將村剖為東西兩片:渠西以盧姓為主,渠東以李姓為多。
渠西側以盧氏宗祠為核心,門樓筑紅砂巖框,門口屹立一對紅砂巖抱鼓石。入門樓南側設照壁,照壁正對紅砂巖框中門,里間為祖廳,神龕頂懸“高第街盧府”匾。門樓東北角峙立一幢坐東北朝西南,二面坡硬山頂樓,紅砂巖基礎,青磚筑墻至頂,重檐,灰瓦壟,鳳脊。樓呈長方形,3層,高11米,寬8米,深12米,占地面積96平方米。
水渠東側以李府宗祠為核心,縱橫交錯,井井有條,以5列建筑為主體,有約3米寬的石街,青磚黛瓦建筑。北側李氏祖廳仍存“世送儒林”石匾。
(三)公共紀念性建筑
風采樓為紀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原為磚木結構,現為鋼筋水泥結構,建筑保留了清代風格。重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樓高約22米,樓體以朱紅為主色調,樓檐共分三層,由下至上呈棱臺狀,氣勢軒昂,四角微翹,雕刻精美,別具匠心,四腳落地,顯穩重之勢。門樓下半部為拱形通道,高約10米,懸掛“風采樓”三字牌匾。
風度樓始建于南宋年間,為木樓結構建筑。康熙二十四年(1685)遭受火災重建后,石砌平臺下有四門,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街道相連通,以利行人往來。樓高且大,四面開有窗門,游人可登樓遠眺韶城風光;樓內雕梁畫棟,色彩艷麗,金碧輝煌。各項設計,皆出人意表,比過去的風度樓,更勝一籌。民國二十六年(1937)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后被拆毀。
風烈樓位于風度南路井巷與學士巷的交匯處。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采用牌坊式門樓結構,為磚木建筑。風烈樓外形稍遜色于風度樓和風采樓,低矮簡單,沒有精雕細琢。
(四)市區傳統街道
韶關廣富新街全長約50米,由于模仿西關建筑,所以該地區之前被稱為“東關”,具有濃厚的清代嶺南西關大屋式的建筑風格,古樸幽靜。街道路面多用花崗巖鋪砌,顯得古樸又平整。整條街道為布瓦硬山頂臺梁式單體的磚木結構平房建筑。鋪屋整齊劃一,風格相同,都以如意拱承檐檁,卷棚檐,鋪屋內部用木質樓板將其分為兩層,有兩座木質扶手梯可登上二樓。建于清末民初,是當時民居的代表,有“水上吊腳樓”之稱。屋宇是仿照廣州西關的清代古建筑而建,青磚灰瓦,房檐翹起飄忽,門墻深進0.6米,門口深進0.4米,厚底約0.06米的對開門扉,外加15 或17的推籠。
韶關升平路,街道旁的建筑多為民初流行的嶺南城鎮竹筒屋形騎樓建筑。建筑為兩層樓,用青磚和土磚加木頭搭建,底下一層用于商業,上層則用于生活,用木頭搭建的小閣樓還可作為騎樓,柱式和臨街一面是經典的騎樓特色柱式,集中體現了韶關騎樓建筑的特色。
通過對韶關市11處古建筑實地調查,我們發現這些古建筑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保護修繕,但良莠不齊,大部分古建筑的保護現狀不夠理想。具體保護現狀,見表1、表2:古建筑保護現狀欠佳的具體原因為:

表1 韶關古建筑保護概況

表2 韶關古建筑受損程度概況
1.村民以及市區居民對韶關古建筑、古建筑保護工作不甚了解,沒有形成古建筑保護意識。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放了200套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居民對韶關市古建筑不太了解,只知道一些著名景點。僅兩成居民表示知道幾處古建筑,并到該地游覽過。不到一成的居民表示十分了解古建筑,對古建筑有相當濃厚的興趣。
2.韶關市古建筑保護法規雖然對古建筑保護工作有指導規范作用,但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條款。例如,完善韶關市古建筑保護種類、古建筑保護規范方案、對保護古建筑有貢獻的單位或個人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等。
3.韶關市古建筑分布零散、數量眾多,市政府在財政預算及撥款、古建筑保護工作等不夠重視,財政支持缺乏力度。
4.古村落是鄉村旅游與休閑的重要載體。江西、云南等古鎮經過品牌宣傳打造,成為知名旅游熱點[2]7。韶關市對古建筑開發利用不夠規范,可以納入旅游景點的未能納入景點,納入景點的又過度開發,只利用不保護。
5.韶關市的綜合研發缺乏前瞻性和綜合開發缺乏多樣性[3],未能有效啟動古建筑保護基金,“文物認養”工作未能積極推廣。
1.韶關市政府應提高民眾對古建筑保護工作的認識。運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宣傳媒體加深民眾對古建筑的認識,對古建筑保護工作的理解,在韶關市居民中形成全民保護古建筑的意識,從而為古建筑保護工作吸納潛力巨大的民間力量。
2.根據我國法律體系的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頒布的法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屬行政法規,《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為“辦法”,對古建筑保護具體相關行為具有指導規范作用[2]6;完善古建筑的保護法規,使古建筑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加大古建筑保護法的落實,明確各相關部門的權利和責任,督查落實古建筑保護工作。依法查處被盜文物和犯罪嫌疑人,嚴懲破壞古建筑的違法犯罪行為。
3.加大古建筑保護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規范、簡化撥款程序,有效發揮政府資金的作用。
4.設立韶關市古建筑專項保護基金會。有效、合理、規范地吸引民間資金,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
5.合理開發古建筑,將景點周邊的古建筑納入旅游景點。在利用過程中嚴格遵守古建筑開發的法律法規,在開發的同時進行保護。
6.發動民眾力量,推行古建筑“鄰里監督保護”制度。通過鄰里之間的監督,對不文明或不法行為的制止與舉報,可以防止文物被盜和被損。
7.推行古建筑“認養計劃”,通過認養,可以有效地將古建筑的保護責任落實到人。但認養人應是有一定經濟實力并且熱愛古建筑的人士,或是有一定知名度并且信譽良好的企業或公眾人物。
8.充分發揮高校師生的智力作用,依托韶關學院等高校相關專業師資,組織他們進行實地考察調研,提出相應的保護建議。
9.建設以古建筑為主題、以現代投影技術為手段的古建筑博物館或在博物館內設立古建筑分館,保留古建筑的文化基因,“復活”古建筑的靈魂。
10.歷史環境指歷史風貌區、建筑及其周邊環境,包括硬質環境(城市肌理、空間形態、建筑特征等)和軟質環境(人文環境、生活場景、社會特征等)[4]。我們對與古建筑的保護應當建立在周圍歷史環境相互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切忌罔顧當地歷史環境作出不符合實際的保護工作。
古建筑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只有將古建筑保護好,讓它們長久地延存下去,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等的作用。而保護古建筑,是我們國家、集體、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天職。
參考文獻:
[1]丘恒興.客家人與客家文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665.
[2]徐春榮.黃小青.河源文史[M].河源:河源市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2013.
[3]隋啟明.廣府歷史文化村落典型建筑保護方法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4]夏青.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新機制[J].城市建筑,2006(12):15-17.
(責任編輯:廖筱萍)
Categorie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Shaoguan and Protecting Countermeasures
LIU Xin-yao,ZHENG En-cheng,KANG Qing,DAI Xin-ting,CHEN Mu-hong,CHEN Xiao-jue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Shaoguan,they are not well-protected. These architectures can be put into four categories,which are religious architecture,familial temple,traditional street and monumental architectures. Protecting countermeasures are made so that people can be mow aware of protecting them,governments will enhance the protection projects and more resources from folks will be collected to protect ancient architectures.
Key words:Shaoguan;ancient architectures;protection status;protecting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348(2016)03-0032-04
[收稿日期]2015-12-24
[基金項目]2015年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資助(攀登計劃)“韶關市古建筑的分布規律及其保護策略研究”(pdjh2015b0472)
[作者簡介]劉馨遙(1995-),女,廣東中山人,韶關學院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