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誠 吳勛波



摘要:知識共享是競爭性技術聯盟健康運營的“血液輸送機”。為防范和應對知識共享風險,本文在系統分析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影響因素基礎上,基于系統風險管理流程視角提出了事前防范、事中治理和事后應急三階段風險控制策略;并最終形成知識共享風險管理機制研究框架,為競爭企業參與并維系技術合作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風險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135-02
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如軟件、半導體、航空航天、汽車、醫藥等開始與同行競爭對手結成技術聯盟(簡稱競爭性技術聯盟),整合各自不同的技術、知識和資源優勢,進行跨組織邊界的水平式合作創新。這種高水平的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一方面帶來了知識生產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由于參與企業的知識儲備、技術路線、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等等的差異,競爭企業間知識共享活動成為一項充滿風險與挑戰的系統工程。在系統文獻檢索基礎上,風險管理專家楊海曾提出風險控制問題可沿著“事前防范-事中治理-事后應急”的系統風險管理流程視角進行研究,使風險控制做到有的放矢。基于此,本文在系統分析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影響因素基礎上,從風險管理流程視角探尋知識共享風險控制策略,并綜合形成知識共享風險管理機制研究框架,以期為競爭企業參與技術合作提供決策依據。
一、研究綜述
(一)競爭性技術聯盟的內涵
許多學者認為競爭對手是知識、能力、關鍵性互補資源的重要來源,與之合作將有利于獲取資源倍增效應、激發知識的潛在價值并拓寬市場機會(Jorde & Teece,19891。學術界基于“競合”視角對技術聯盟的研究,其代表性觀點有:
綜合學者們的研究,本文將競爭性技術聯盟定義為:同屬于一個行業的幾家企業為實現某一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利用知識外溢和學習機制結成資源共享、優勢相長、風險共擔,致力于R&D;領域的松散型合作競爭組織,多見于高新技術企業。
(二)知識共享風險的內涵
風險是不確定性給主體帶來損失的可能性。知識共享風險則是知識在不恰當的時間、地點被不恰當的共享給主體帶來的損失。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學者們對知識共享風險內涵的探討,其研究視角大致可分為普適性和情境性兩類。
普適性視角:Smimoni和Loebbecke(2000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知識模糊性是影響知識有效分享的重要因素,知識模糊性程度越深,越能導致合約的不完備性,使得在聯盟合作中實際知識共享范圍和程度與合約規定的發生偏離,存在機會主義動機的合作伙伴利用這種偏離過度吸收伙伴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私有利益。Hamel,Doz & Prahalad(1989)研究發現,企業間知識共享可以提高聯盟組織整體績效和單個成員附加價值,但單個成員知識被過度共享會使其核心能力喪失,導致競爭優勢削弱。
情境性視角:湯建影(2008)研究研發聯盟,發現企業間知識共享受到技術知識的模塊化程度的影響,可能導致聯盟關系不穩定,引發績效風險。李世清(2010認為技術資源和管理資源多是規模型競爭性聯盟企業所特有的,具有較強的企業情境嵌入性,對這些資源進行共享和整合過程中,由于企業間在資源基礎、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很可能會導致技術、管理不兼容問題,引發矛盾沖突、不信任等關系風險,進而導致聯盟破裂,績效受損。
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具有普適性和情境性的雙重特點。綜合兩類研究,可將之歸納為績效風險(Brandenburg & Nalebuff、湯建影、Zineldin);關系風險(smimoni、Claudia、李薇、李世清)和核心能力喪失風險(Hamel,Doz & Prahalad)。
二、競爭性技術聯盟企業間知識共享風險影響因素
(一)知識特性
知識的模糊性:聯盟成員之間被轉移的知識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隱性知識蘊含于個人頭腦或組織體系中,難以直接轉移和共享。這就嚴重影響著知識在結盟企業之間的轉移、對接、吸收和消化,進而出現處于“高位勢”的企業知識吸收過快(很可能導致機會主義),相對弱勢的企業核心能力喪失的現象,對合作的成敗產生持續性影響。
知識的技術性:一般而言,與傳統大規模定制產品相比,競爭企業參與技術聯盟生產的產品內嵌的技術眾多且系統集成對軟件應用水平要求極高,其中的許多零部件和子系統由于用戶需求單一,需要定向研發和生產。這可能發生兩類情況,一是知識的可分割性一定程度上加快知識的傳輸;二是企業間技術知識的不兼容很可能導致合作失敗,績效受損。
(二)主體特性
競合關系:競合是指兩個或多個參與者同時合作和競爭的交互過程,有高吸收能力和掌控類似資源的競爭對手可以很容易地獲取和應用在知識交流中被顯性化的知識(Lou et al.,2007),這可能導致關鍵知識泄漏、不信任和機會主義行為(Kim and Parkhe,2000),為了預防這些風險,企業主體會采取措施保護自有知識。對知識保護程度越高,聯盟內部的學習效果就越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識共享障礙。
主體間學習能力不對等:聯盟企業,尤其是具有競爭關系的企業之間學習能力取決于已有的知識存量和努力程度。原有的知識積累是企業進一步吸收新知識的基礎,企業的學習努力程度則與學習能力成正比。當雙方都具備彼此互補的知識資源和匹配的知識結構,同時具有對等的學習能力時,知識共享才能夠平等。如果聯盟企業在學習能力上相差懸殊,則相對弱勢一方面臨能力喪失風險,知識共享難以順利進行。
(三)情境嵌入性
由于聯盟內企業屬于強聯結網絡結構,競爭企業之間知識共享平臺、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差異將對聯盟成功產生重大影響。每個競爭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和戰略路線,在合作過程中會形成融合“gap”,這些“gap”越大,知識的相融性就越差,合作效果也越差。同時Jiang(2010)研究發現成員多樣性的提高會提升復雜性和引發沖突,從而增加協調和管理成本。競爭性技術聯盟的多主體參與決定了管理上的難題將持續存在。
為了更直觀的呈現上述,本文將之歸納總結如下:
三、競爭性技術聯盟企業間知識共享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一)基于風險管理流程的風險控制策略
1.事前防范
(1)尋找匹配的合作伙伴。在選擇聯盟伙伴之前,競爭企業應該首先要盡量選擇有相似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合作伙伴或已有合作基礎的企業;其次考慮那些在行業內有良好信譽、彼此熟悉的企業,形成知己知彼、充分溝通的氛圍。
(2)擬定詳細的合約,從制度上保障企業間知識共享行為。競爭企業在結盟初期就要認真談判。首先,確定知識交換的邊界,既要確保自己在聯盟中能接觸到所需要的知識,又要避免核心知識的過量外流;其次,進行合作風險評估;再次,在協議中加入相關保護條款,約束為了私利而阻礙知識共享的各種機會主義行為。
2.事中治理
(1)持續學習。持續學習能提高競爭企業對知識的接收、解碼、消化、吸收和應用,縮短技術差距,更容易地進行交流和創新,實現企業自有能力的螺旋式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間合作的不確定性。持續學習還有助于形成互相幫助的氛圍,減少知識模糊性的干擾。
(2)建立信譽機制。能夠維系聯盟合作關系的,除了各成員對外在知識的渴求外,最重要的是高度的相互信任。競爭性技術聯盟競合的復雜性,更要求競爭主體建立起一種高度信任、強強聯合的網絡化組織:建立起良好的信譽檔案,增強合作滿意度,這樣即使合作中出現技術能力不對等,競爭企業也愿意幫助對方,從而自覺產生知識共享活動。
(3)不斷完善知識共享平臺。投入必要的人、財、物資源引進和維護管理信息系統和設計、管理軟件,使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規律化,實現設計、管理和支援的數字化協同,實現高動態性、高生產率、高質量和低成本的產品數字化研發創新,提高共享效率和效果。
3.事后應急
(1)嘗試針對競爭性技術聯盟的定位和戰略目標,建立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數據及分析模型,每半年一次診斷聯盟知識共享是否存在過度或不足,診斷戰略目標是否在既定軌道。
(2)危機管理思維。建立高層風險應對小組,應對市場政策變化和成員企業的人才變動;成立危機公關小組,應對未來技術投放在產品中可能出現的問題。(3)制裁違規行為并進行經濟利益懲罰。同時,中斷當前合作并降低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二)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管理機制研究框架的構建
本文在剖析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影響因素基礎上,從系統風險管理流程視角探尋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知識共享風險控制策略。筆者將綜合這些分析,從“風險要素一風險生成一風險控制”角度構建出基于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管理機制研究框架,以期為競爭企業在技術合作中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其中,風險要素涉及知識、主體和情境因素;風險生成包括績效風險、關系風險和核心能力喪失風險。如圖1所示:
四、結語
知識共享是競爭性技術聯盟健康運作的“血液輸送機”。為了探討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管理問題,本文首先通過文獻研究將影響因素提煉為知識特性、主體特性和情境嵌入性,并分析由此引發的績效風險、關系風險和核心能力喪失風險;其次,基于“事前防范-事中治理-事后應急”的風險管理流程視角提出風險應對策略;最后,基于前文分析構建風險管理機制綜合研究框架,以期為參與合作的決策者提供統籌決策的依據,保障聯盟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本文立足于相關理論研究分析知識、企業和聯盟情境這類關鍵因素引發的競爭性技術聯盟知識共享風險問題,缺少實證檢驗。未來將進一步提煉出各因素下屬指標,選取特定行業進行樣本分析和理論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