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彥琪 管國政
摘要:國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成績斐然。研究美、德、日為代表的國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及人才培養模式,我國應創新教育理念,確立高校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倡多元立體化的人才選拔手段;完善課程體系及相關保障制度,優化配套體系;創新課程體系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營造學術氛圍,強化創新氣氛。
關鍵詞:國外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137-02
過去近二十年的時間是國際高等教育迅速變革的時期,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基于全球化的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紛紛探索人才培養新機制。20世紀末,美國發表的題為《重建本科教育一美國研究型大學藍圖》的研究報告首次提出了將研究型教學與本科生教學相結合作為未來高等教育改革重點的可能,由此拉開了世界各國新一輪高校本科生人才培養改革的序幕。1999年以“歐洲高等教育改革計劃”為議題的博洛尼亞會議召開,借助于這項進程的強力推動,歐洲各國開始開展一系列的本科教學改革,重建高等教育。以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實踐探索為主要內容的國外高校本科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研究也主要分布在美、德、日三個國家。
一、國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一)美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早在20世紀初葉,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現代大學論》的作者弗萊克斯納就在自己的大學理念中提出了自己的大學人才培養理念,在他看來,人才培養應該成為大學的一個重要職能,大學教育應當培養這樣一種精英人才,他們應該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強烈的好奇心以及頑強的社會適應能力。1958年美國頒布《國防教育法》,提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政府先后提出培養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并啟動了“2061計劃”,再次重申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1998年發表的博耶報告對美國的本科教育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和批判,并于2001年5月發表了題為《重建本科教育—博耶報告三年回顧》的報告,明確提出研究型大學要培養具有獨立探索精神和多樣化科研實踐經驗的創新性人才,他們應該具有清晰的創新思維和高超的人際溝通技巧,研究型大學需要借鑒近年來成功教學的改革經驗,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同等發展的平臺。進入21世紀后,美國大學與時俱進,進行了多次頗有成效教育變革與創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了學生為核心、課堂內外相互配合、科學技術與人文相互推動的創新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德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德國高校的人才培養雖受到洪堡大學教育理念的影響,但仍具有自身特點。曾任柏林大學首任校長的威廉·馮·洪堡提出,大學教育實施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具備多方面素質的綜合性人才。他認為,大學的教學應實現“研究與教學的統一協調發展”。雅斯貝爾斯于20世紀明確提出,大學應時刻樹立培養“全人”的意識。德國是典型的教育“雙元制”的國家,大學和企業即為模式中的主體——雙元,兩者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通過學校的相關文化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傳授和企業相關理論運用的實踐和技能培訓,實現了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并且“雙元制”模式,使學生樹立了為自身工作而學習的意識,注重其技能的提高,使學生日常的學習與其未來的工作達到了高度銜接,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求變的能力,及提高其團隊合作和協作的意識。而德國的《高等學校總綱法》中,也規定,大學要以培養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人才為目標,重視對其科學和藝術能力的培養,從而為其日后步入職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國外典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麻省理工學院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雙元制”是國外典型的本科生搭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內容是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分別在的學校學習基本知識,在企業里學習專業技能。“雙元制”培養模式的精妙之處在與德才雙修,既培養了實踐應用能力,又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在“雙元制”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分為兩個核心步驟:首先是本科生研究工作機會計劃(UROP),即本科生教務處創造條件,讓本科生有機會參加到教師科研活動中去,提升其創新創造能力;另外鼓勵學校到校外企業學習,并將企業的課題帶入校園中,校企合作,共同提升。它為本科生參與社會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是本科生盡早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并在其中發揮作用,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另一個是獨立活動計劃(IAP),是指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獨立活動時間,學生發揮自身的特長和興趣去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活動,學校每階段就會給學生提供各個領域的學術性和非學術性課題研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在自己的課余時間將其做好做完。這樣不僅可以極大的提升本科生的科學研究的靈活性和創新性,還可以盡可能發揮本科生自身的愛好和特長。同時該項計劃還能幫助學生發展其個人專長,輔助其進修第二專業。這一制度不僅有助于學生調整修學計劃,而且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和調整自己的課程結構。
(二)哈佛大學的多元人才培養模式
多元制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對泰勒多元才能培養的一種延伸,所以有許多共通之處。多元才能發展模式的核心體系是:“每個本科生都有其特殊的能力,而這種才能不僅限于某一方面”。所以該培養模式的最大特點是重視學生的多方面培養。
美國哈佛大學重視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其課程方面重視是培養本科生各領域的理論知識和廣闊的視野,每方面的課程都有十分精細化的分類,其中每方面的課程都涉及各個領域,為每個方向的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科研機會,以求發揮本科生最大的效用。
(三)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1.對接當地主導產業設置應用型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
德國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培養目標,都是根據其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文特征等因素,而確立適合區域發展和區域人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區域的高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提高區域經濟的科學技術與經濟實力的發展,所以每所高校的培養模式都有很強的區域性和適應性。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德國許多高校均開始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不僅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在實踐方面的應用,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假期到企業中實訓,提高其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除此之外,從其他各個方面去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3.推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德國高校的課程設置雖然沒有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但是其課程實際是極大的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極大的發展本科生的個人能力。在學校的方方面面都注重培養本科生的應用能力,強調其教學的應用性。與美國相關的高校的多元制培養不同,德國的各個高校重視學校的專業教育而并非基礎理論教育。
4.實施“3+1”培養模式,并探索新的培養模式
德國各個高校始終堅信學生的能力是通過不斷的實踐鍛煉出來的,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成為社會所需求的高級人才。所以德國有很多高校實施“3+1”本科生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其培養流程是:在學校里進行理論的學習三年,而后在到相關的企業進行專業培訓一年,其實質就是校其結合培養應用型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
(四)日本東京大學“推遲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
東京大學“推遲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來已久,并已獨具特色。東京大學的本科生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在前一階段,學生在本科期間的前兩年要接受通識教育的課程,但在第二年可以重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后兩年的第二階段學習也就是專業素質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訓。這種以“推遲專業化”教育思想為指導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把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優秀科研和前沿成果應用到本科生教育中來,使本科生盡早地發現自己的專業興趣,培養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從而有利于培養能力突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本科生創新性人才。
三、國外高校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給我國的啟示
(一)創新教育理念,確立高校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對高校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與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教育理念的轉變。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高校教師樹立創新型的教育思維。并且應將科研項目引入高校日常的教學范式,積極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從而為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二)提倡多元立體化的人才選拔手段
摒棄拔尖創新人才“以成績論英雄”的弊端,形成多樣化的選拔標準。除了將成績從考評學生的決定因素弱化為參考因素外,還要注重該學生是否具有科研的興趣和潛質,是否有毅力有能力進行某一領域的科學研究。
(三)完善課程體系及相關保障制度,優化配套體系
國家層面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條款,出臺相關的實施細則,細化制度條款。在保障人才培養相應權限的基礎上還要為各高校留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各高校在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還要對學生的選課給予可行性的指導,提高選修課的質量,完善師資配置,明確導師職責。
(四)創新課程體系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高校課程體系的設置呈現出明顯的非科學性,必修課所占比重過大,而選修課也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選修,自由度不夠。因此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加大選修課所占比重,同時適當降低必修課的比重。并在一定的范圍內,實現學生的跨院系選修,從而建立起綜合性的課程體系。為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也必須逐步提上日程。最后,對于管理者而言,需要將整體結構的優化與教師教研水平的提高相結合,從而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堅實的保障。
(五)營造學術氛圍,強化創新氣氛
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學生中最大的問題是創新思維與創新精神培養缺位,尤其在目前的教育機制下,學生缺乏自身獨立的判斷,易盲目追隨學術界權威的理論及觀點。因而高校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包容接納的學術氛圍,允許學生通過思考,突破思維定勢,提出有價值的新觀點和新看法,并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和機會,使其可以在輕松和愉快的學術氛圍中探索、成長,鑄造其勇于探索,樂于嘗試的品格,并逐漸形成創新性的思維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