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
[摘 要] 國際郵輪產業協會(CLIA)年度分析報告認為,世界郵輪經濟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郵輪產業的增長潛力巨大,郵輪物資供給業作為附屬產業與郵輪經濟相伴而生。文章以上海港的外資郵輪物資供給為主要研究對象,尋找到一條屬于上海港外資郵輪物資供給的發展道路,為國內郵輪母港更好地發展郵輪物資供給業開創一種“上海模式”。
[關鍵詞] 郵輪物資供給;母港;上海模式;解決路徑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8.017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郵輪旅游行業,需求帶動消費,消費促進發展。加快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是“十二五”的重點工作,發展郵輪產業、郵輪經濟已經列入規劃綱要,并制定了專項發展規劃,提出了“到‘十二五末郵輪產業成為支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確立的重要力量,上海基本建設成為繼新加坡、香港之后的亞太區域前三大國際郵輪中心,并成為東亞地區一流的國際郵輪樞紐港”的總體發展目標。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上海港對外資郵輪的供給尚在起步階段,潛力巨大。
1 上海港船供物流發展的現狀
上海港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在亞洲甚至世界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上海港的發展情況對于港口發展戰略的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 2014年中國郵輪發展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郵輪產業亮點閃爍;2015年,將維持快速增長。報告還預測:上海作為郵輪母港將進一步快速發展,將成為真正的“亞洲郵輪中心”,并有可能超越紐約成為排名前八的世界級郵輪母港。雖然郵輪物資供給業在上海港的發展暫時落后于世界其他著名郵輪母港,但是上海港改變現狀成為世界級郵輪母港的夢想已經是近在咫尺了,這就需要郵輪船供企業為上海港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持。
上海港毗鄰遼闊的太平洋,位于中國的東部沿海,也是亞洲大陸的開放性門戶,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區位,其郵輪物資供給業的發展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上海港船供市場雖然發展得較快,但仍存在未形成專業化的經營模式、市場秩序混亂等問題。上海港相對于香港港等國際性集裝箱大港來說,在港口環境和效率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而且郵輪物資供給企業對于服務質量和水平方面重視也不夠。
2 上海港外資郵輪物資供給存在問題
2.1 郵輪船供企業非專業化經營,管理模式落后
上海港郵輪船供市場總體呈現“企業數量偏多、規模偏小、層次偏低”的狀況。現有上海港郵輪船供企業有400多家,大都是小企業。郵輪船供行業產業鏈分工不明確。一般立足于傳統的船舶物資供應的模式。如作為上海地區為數不多擁有進出口貿易資質的船供企業之一,上遠集團經營范圍仍局限于船用各國國旗、航海用品、船用報表、救生消防器材等傳統船舶供應物品。捎帶進行郵輪消費品的銷售,很多時候往往是靠執照掛靠來經營相應業務。郵輪消費品物資供應專業化無從談起。專業化模式的不突出,經營管理模式落后,導致經營舉步艱難。例如,上遠集團屬于上海港郵輪船供最大的企業,注冊資本僅5000萬元。雖然大企業在不斷擴張,但是只是依靠企業自身的存量資金,企業更新改造和擴大生產規模的步伐較緩慢,年產值一般不超過億元。
2.2 郵輪船供物流體系缺失
上海港船供物流體系的標準化建設與新加坡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上海港船供物流聯盟程度低、自動化程度較低。據上海嘉軟計算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統計,采用嘉軟MTS-船舶物料供應企業運營管理系統的船供企業不超過10家。MTS是現今較為先進的針對船舶物料和食品供應公司研發的業務財務一體化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其余300多家中小企業的管理系統并未形成一致管理系統,在物流體系聯盟化對接上造成障礙。
2.3 復合型人才匱乏
郵輪的國際化運營必然導致船供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它涉及的領域很多,包括物流、倉儲、食品檢驗、食品冷藏及運輸等各種服務。對外資郵輪的供貨又涉及對外出口貿易和出口檢驗檢疫的法律法規程序以及員工登外輪的邊防紀律,口岸監管復雜、嚴格。整個業務活動國際化程度很高,必須熟練地應用英語和其他外國語種。現有郵輪船供人才并無標準,培養細則無從下手,并未形成體系化專業化人才培養,與香港相差甚遠。
3 上海港郵輪物資供給困境解決路徑探析
3.1 積極發展“船供物流中心”建設
上海港郵輪船供企業應在現有體制下,積極進行信息的整合、相互協作,形成完整的郵輪船供行業產業鏈與合力效應。中國游輪游艇協會可以建立相應的信息平臺共享機制。
現有船供企業可以依托吳淞口船舶供應物流中心,在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增值服務、延伸供應鏈管理、發展電子商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建設現代化物流加工配送服務體系,向著大型化、專業化、網絡化、集聚化方向發展。吳淞口要建設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船供物流中心”,首先,要建立公共倉儲、運輸物流系統,讓船供企業租賃適用的庫位、車輛,不必自行籌資建立獨立的倉庫和車隊,設立貨物貼牌、分裝、拆拼以及園內外運輸業務。其次,建立大型冷庫和冷藏貨物運輸車隊,實施公共服務。再次,設立貨物檢測檢驗區,方便需檢測檢驗的物品進行第三方的檢驗檢疫。在船供產業資源的整合和船供產業鏈有效連接和優化后,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的管理和經營,變“小船供”為“大船供”,最終向新加坡港口的船供物流優勢邁齊。
3.2 優化船用物資供應公司管理模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船舶供應行業已經進入了服務質量競爭的時代,船舶物資供應企業的管理及運營模式對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鑒于船舶供應這個特殊行業和市場要求,開展專業化經營、實現一站式服務是船供企業做大做強的一條重要途徑。例如,郵輪運營周期固定,航線固定,掛靠港口時間嚴格,采購物品種類繁多,郵輪方在上海港一次性完成所有物資供給即為接受一站式服務,交易成本將大大縮減。郵輪船供企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盡可能利用企業現有的資源和特長,圍繞郵輪船舶供應及其派生市場開展優質服務。
3.3 加強郵輪船供復合型人才培養
首先,船供企業應派員工實地去新加坡、香港、日本等郵輪船供港口學習企業管理經驗,培養從業人員創新思維能力、洞察力、觀察力和決策能力。引進船供行業精英人才,盡快完善我國現有人才體系。
其次,應加強行業從業人員業務培訓的基礎,探索建立持證上崗的制度及進一步推行行業培訓和崗位培訓工作。建議委托上海港口行業協會組織崗前法律法規和業務培訓,培訓合格后頒發“結業證書”,并將該證書作為核發“崗位證書”的前提條件。協會還要根據行業發展的實際和企業需求,不定期地開展法律法規、技術業務等專業培訓以及有關崗位的技能和業務培訓,逐漸完成郵輪船供人才的構架體系。
3.4 積極推進完善政策支持
針對船舶供應行業法律法規及政策不完善、監管不力等現狀,為促進船供行業的發展,首先,應積極完善和優化船供行業市場準入的資質條件。市場準入細則進一步優化,讓更多的企業進入郵輪船供行業,避免行政權力對市場的過度干預,打破壟斷利益格局。其次,應利用上海自貿區帶來的利好信息,積極探索郵輪船供保稅政策。例如,負面清單帶來的開放的政策優勢、優惠的稅收金融措施和實驗性的各項條例規定,都可以積極被船供企業用以爭取到政策的紅利。最后,郵輪物資船供企業之間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合理范圍內,組織行業協會自行研究討論適合船供企業發展的政策,經國家許可批準后實行。這樣不但可以加強各船供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也可以彌補政策頒布與施行時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現狀需要的漏洞,從而使得船供企業獲得更多的紅利。
參考文獻:
[1]殷翔宇.國外郵輪企業經營模式比較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
[2]王諾.郵輪經濟[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3]宋德星.我國港口物流業發展狀況和政策措施[J].中國水運,2010(6).
[4]呂方圓,郭萍.法律視角下的郵輪經濟析論[J].社科縱橫,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