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忱 陸瑛 梁海玲 高榮
[摘 要] 針對企業數據集成管理存在的困難,設計并實現了一個基于主數據分發管理企業數據集成資源管理平臺。該平臺采用了一種包含分布式與集中式兩類數據源、集中式分發的雙源定向主數據分發管理方法,靈活支持不同業務需求的主數據,同時無須對已建系統作大規模改造,從而實現完整高效的企業主數據管理和分發。
[關鍵詞] 主數據分發;企業數據集成;雙源定向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8.159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由此引發的大數據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據統計,目前全球所掌握的數據每兩年就會翻倍。[1]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傳播的數量也爆炸式地增長。社會組織和企業實現數據共享,可使整個社會能更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數據資源,減少數據采集和資料收集等重復勞動和相應費用。美國學者理查德·諾蘭(Richard.L.Nolan)總結企業計算機應用的發展規律,認為有六個發展階段:起步、擴展、控制、集成、數據管理、成熟,即“諾蘭模型”。[2]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綜合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目前我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大部分處于中級階段,即“諾蘭模型”的“控制”和“集成”階段。目前許多企業開始重視企業基礎資源數據的管理,馬戎[3]研究了制造企業的數據集成資源管理的系統設計和實現。張巍巍等提出了基于云平臺的企業數據集成框架。[4]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主數據分發管理企業數據集成資源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1 系統需求分析
許多企業的應用系統是分別在不同時期由不同的開發商進行開發和實施,業務數據由各應用系統自采自用,數據源多,存放分散,各業務系統之間多采用點對點的人工數據交換方式實現信息共享;由于開發商的技術封鎖,造成數據集成壁壘,普遍存在的數據多頭重復采集問題,缺乏對數據的集中管理和有效集成,無法保證數據之間邏輯正確性校驗,無法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隨著業務協同要求的提高,對分散的數據系統改造優化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使相關信息在各系統之間有效同步、消除信息孤島、減輕人工操作工作強度和減少錯誤,各系統之間必須進行必要的數據交換。通過梳理企業目前業務模型和已建及在建的信息化系統,建立信息資源標準體系,在此基礎上梳理出主數據,并通過建立主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對主數據的管理,最后通過建立數據交換服務系統,實現主數據管理系統與企業各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集成。
2 系統設計與實現
本平臺的框架包括建立信息資源標準體系、主數據管理系統、數據交換服務系統三大部分,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主數據管理系統和數據交換服務系統是基于信息資源標準體系建立的,本平臺的建設成果,是后續的數據中心建設以及應用系統建設的基礎。
平臺的體系結構及功能組件如圖2所示。在用戶通過入口進入系統后,接觸到的是系統的功能組件,這些組件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功能點,包括:主數據建模、規則配置、主數據維護、主數據展現、信息分類編碼維護、主數據發布、主數據同步和代辦事項等。功能組件下面聯結的是主數據的資源庫,根據存儲的數據類型不同,分為發布庫、流程庫、配置庫和維護庫。
除了功能組件外,應用支撐組件和主數據資源庫也是緊密聯結的,這些應用支撐組件在數據交換、工作流管理、用戶/組織/角色管理及系統任務調度方面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同時系統應用支撐組件通過企業服務總線(ESB)發布各種服務,外部系統調用這些對外服務與主數據管理系統進行數據交換。
3 結 論
目前國內外許多企業、單位都進行了企業數據集成方面的研究,主要用于解決多個元數據之間的分布性和異構性的問題,形成了很多成熟的技術框架和構建方法,例如聯邦式、基于中間件模型、數據倉庫等。許多行業、企業都根據自身數據特點,結合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了企業數據集成,使得數據可以在各應用系統之間交換、共享、融合,以消除企業“信息孤島”。本平臺研發了一種基于主數據分發管理的企業數據集成資源服務平臺,其主要技術特點為:①基于一致性數據標準約束,實現包含分布式與集中式兩類數據源,集中式分發的雙源定向主數據分發管理;②對企業數據集成交換的狀態進行儀表式的服務可用性監測,實現數據交換健康分析和報警;③采用插件式技術,實現主數據生成、編碼及校驗的規則管理。
參考文獻:
[1]張鵬.工信部解讀《大數據綱要》: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耦合、交叉創新[J].通信世界,2015(25):5.
[2]李雪鋒,楚磊,顧笑鵬.基于諾蘭模型規劃企業信息化發展路徑[J].企業管理,2015(7):107-110.
[3]馬戎,周翀.制造企業基礎資源數據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7).
[4]張巍巍,吳恒亮.基于云平臺的企業數據集成框架構建[C].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