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
殷墟考古大遺址公園建設與保護區內經濟發展探析
王偉
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
殷墟考古大遺址公園建設與保護區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制約,本文針對這種關系提出公園建設要符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同時,公園建設要與經濟發展充分結合,同步進行。
殷墟考古大遺址;公園建設;保護區;經濟發展
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其以炫目的文化資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殷墟璀璨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對中華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如何對殷墟遺址進行科學地保護,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殷墟文化資源,是當前我們面臨的歷史新問題。世界文化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具有文化、審美以及科學價值的人類遺址與自然景觀。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傳統資源和歷史文化也越來越重視,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基礎上,我們開始探索和尋求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
1.1 文化資源
殷墟大遺址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宏偉的都城遺址,其是中華民族奴隸制時期商朝的都城遺址,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全人類科技與藝術的杰作。殷墟遺址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文化資源為已經消失的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證。殷墟王陵、宗廟以及宮殿等建筑是我國古代早期陵墓以及宮殿建筑的杰作,同時,殷墟文化也為我國早期歷史事件、社會制度、古代信仰、文字發展以及城市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物證。在安陽,殷墟遺址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它是仰韶時期殷商文化、政治以及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彰德府、易經以及鄴城的文化輻射區。
1.2 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
殷墟大遺址在整個公園建設中,以殷商文化為建設核心,其衍生以及伴生資源都實現了有效開發,但是深度的文化資源依然具備挖掘潛力。當前,殷墟遺址主要以洹北商城、殷墟王陵以及殷墟宗廟為核心資源,并且結合夏商周的文化歷史來吸引游客。要進一步有效利用文化資源,將歷史以及遺址地段作為城市景區進行開發和利用,使其轉化為景觀資源,通過全新的設計,在建筑以及城市層面對歷史景觀進行深度開發。同時,還要加強對青銅器以及甲骨文等商代器物的開發,在開發中融入創意。深度挖掘商代的服飾、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在強化歷史傳承感的同時,加強對游客的吸引。
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其主要體現在土地資源與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設與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也不斷深化,城市發展模式和遺址保護理念不協調。尊重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址,是時代的使命以及人類的使命,因此,弘揚、保護以及挖掘殷墟文化任重而道遠。
2.1 保護區的經濟現狀
殷墟保護區社會結構比較復雜,存在金融機構、學校、商店、政府、企業以及村莊等組織,保護區涉及耕地一萬五千畝、十六個村莊、三個大型企業、三個鄉政府,土地總面積達到二萬多畝。截止到2015年,根據相關統計,保護區內經濟情況并不理想,人均月收入實現3440元人民幣,而保護區外的人均月收入達到8423元人民幣,其是保護區人均月收入的兩倍左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而保護區內外經濟狀況的巨大差距,為遺址保護造成不利影響。
2.2 影響保護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根據我國遺址保護條例,遺址保護區內不能發展重工業。殷墟申遺成功后,在有關部門對遺址周邊的整治過程中,將近有八十家木材市場、鋼材市場、門市房產以及集體企業被拆除,用綠化用地取而代之。而保護區內的人均收入也明顯降低,很多村辦企業被強行退出保護區,對當地居民的收入造成嚴重影響。在申遺前,保護區內外經濟狀況大致相同,在殷墟申遺成功后,保護區的經濟現狀嚴重落后,所有村莊的經濟收入都嚴重下降,例如花園村,在申遺前,其集體收入達到300萬左右,但是申遺后,只達到10萬元。
遺址公園的建設理念是公園景觀與遺址保護充分結合,采用最合理以及最先進的手段,對遺址進行維護、修復以及保護,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安陽是我國歷史文化古城,因此,將城市現代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將歷史文化遺產樹立為城市的名片是殷墟大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要目標。
3.1 將村莊遷移
為了有效解決村民的收入以及生存問題,不能只依靠政府補貼,因為這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保護區居民的收入問題。根本辦法是將村莊遷移,不僅能夠解決保護區內住房問題,還可以減少居民生活以及生產對文物造成的損害,同時還能夠為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大量土地資源。將村莊遷移出保護區,可以滿足城市發展、經濟發展、文化保護以及居民生存的共同需求。
3.2 以內帶外
在遺址保護區內,可以通過建設大規模的綠地以及文化設施,創設文物保護與中華文明勝地相結合的綜合區域,進而帶動保護區的地價升值。只有建設好保護區,才可以帶動外圍的經濟發展,居民才會心甘情愿的搬到保護區外。
3.3 以外保內
增加保護區外的經濟收益可以為保護區內提供經濟保障,進而更好地實現文物保護。促進保護區內的經濟發展不能只依靠當地政府以及國家出資,要建立完善的資金機制。在當地政府以及國家一次投資后,保護區要重視吸引社會資金,并且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和衍生產業,為文化保護提供長期以及可靠的經濟保障。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是民族振興以及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發揮文化資源教育人民、引導社會,建設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提高民族創造力以及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要以文化圣地的角度,來建設和規劃殷墟遺址公園,使其站在歷史以及世界的高度,強化以及輻射我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各國人民講述殷墟文化,讓世界人民為我國悠久以及燦爛的文化歷史而感嘆。
[1]李曉莉,馬驍.殷墟考古大遺址公園建設與保護區內經濟發展探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3,06:86-88.
[2]王鵬.殷墟大遺址保護與安陽市殷都區城市建設協調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14.
[3]廖榮.歷史文化名城中設立大遺址“保護特區”現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4]中國文化遺產與國家珍貴財富——關于大遺址保護的調查與建議[A]..國情報告(第十卷2007年(上))[C].:,2012:41.
[5]趙夏,陳曦,郭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相關研究述評[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03:35-41.
[6]張廣海,李苗苗.中國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研究綜述[J].中國園林,2016,05:113-116.
王偉(1975-),女,河南許昌人,大學本科,中級經濟師,工作單位: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財務部,研究方向: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