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雷
江蘇連云港市夾山中心小學
多種策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高雷
江蘇連云港市夾山中心小學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素養。知數學之史是良好數學素養的基礎;懂數學之美是良好數學素養的關鍵;悟數學之語是良好數學素養的核心;創數學之用是良好數學素養的靈魂。
數學教育;數學素養;數學思維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素養,具有數學素養的人善于把數學中的概念結論和處理方法推廣應用于認識一切客觀事物。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數學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數學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做人。
(一)在創造中回望數學史
案例一:《分數的初步認識》。
在學生系統、深刻地認識二分之一的基礎上,請學生創造二分之一的寫法,要求包含“平均分、分兩份,其中一份”3個意思,學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寫法,如,這些寫法都用數字或符號表示了兩份以及其中的1份,也都想到了用小短橫或小斜線表示平均分。在此基礎上,我以一句“人類歷史上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把學生帶入歷史的長河,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分數發展的幾個關鍵步驟。學生從中可以看到,抽象的分數實際上孕育在具體和直觀之中,它的寫法的發展如此漫長和曲折,更看到了在不斷修正和完善中古人的智慧和努力。
(二)在對比中凸顯數學史
案例二:《雞兔同籠》。
教學《雞兔同籠》一課,我首先帶領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假設(替換)策略的優越性,接著話鋒一轉:你知道這個問題最早是記錄在那本書上面嗎?古人是怎么解決的嗎?然后向學生介紹《孫子算經》以及古人解決這個問題的獨特的方法,并引導學生討論古人的方法與今天所學方法的異同,歸納各自的優點和不足。通過數學史料與相關的學習內容進行對比,豐富數學知識的內涵,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
(三)在思考中領悟數學史
案例三:《“半斤八兩”與誠信》。
“半斤八兩”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和老秤有關,是從十六進制里提煉出來的,那么老秤為什么要用十六進制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他們了解到:16兩就是16顆星,它們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賣貨人將貨物稱量足了,也就足了天上星辰(特別是福祿壽的庇佑);如果賣貨人耍詐,克扣一兩就減福,克扣二兩就損祿,克扣三兩就折壽。可見古人對于誠信的重視。
案例四:《奇妙的“寶塔數”》。

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認知的數學世界,努力挖掘數學的美,努力創設學生體驗美的條件,培養學生欣賞數學的美學價值。
案例五:《從0.999……=1談起》。
0.999 ……和1相比,哪個大?大多數同學會不假思索的回答:1大。可是有同學舉出了這個例子所以×3=0.333……×3,即0.999……=1。
莊子曾經說過: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就是說,一尺長的木棒,第一天取走一半的長度,第二天取走剩下的一半,依次類推,永遠也取不完。即:按照這個思路,如果第一次取這跟木棒的,以后每次取剩下的是不是就有也就是0.9+0.09+0.009+……=1,即0.999……=1。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應進一步深入探討努力尋找實施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途徑,在數學中有所悟,悟出思想、悟出方法,在悟中更好地教學和學習。
案例六:《“數學烙餅”不為吃》。
《數學烙餅》這節課,老師們都聽過,其實我一直都有疑惑的,那就是烙餅的方法“不符合實際”,因此覺得應該刪去這部分內容,但是細細的去體味,覺得有它存在的價值。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抽象性,就是其研究的對象是抽象的,比如:誰曾見過一,我們只是見過某一個人、某一顆數、某一間房,而決不會見到作為數學研究對象的“一”。正因為數學的抽象性,因此才有了廣泛性。
關于教育,我的理解是:知數學之史,懂數學之美,悟數學之語,創數學之用!陳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而且一定會成為現代化以后的全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應該努力的方向!
[1]郭海娟.數學史融入:“為教育而歷史”[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5(4)
[2]張新春.“數學烙餅”不為吃[J].小學教學設計,2014(7)
[3]張潔平.“半斤八兩”與誠信[N].小學生數學報,2014-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