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鵬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鐵路行車組織的基本模式及安全管理策略
李小鵬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鐵路運輸是我國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加強鐵路行車組織的安全管理至關重要。本文從普通鐵路與高速鐵路兩個不同角度闡述了鐵路行車組織的基本形式,同時分析了影響鐵路出行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鐵路行車組織的安全管理策略,希望對鐵路系統進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有所借鑒。
鐵路;行車組織;安全管理
確保行車安全是鐵路運輸亙古不變的主題,每年發生的鐵路交通事故,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鐵路系統要深入探討鐵路行車組織的不同模式、深入分析影響安全行車的因素,找出科學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以確保鐵路的安全出行。
(一)普通鐵路行車組織的基本模式
我國普通鐵路行車組織的基本模式是客貨車24小時混行,既要保障客車的運行需求,又得滿足貨運需求,以發揮出鐵路系統設備的最高利用價值,實現鐵路通行能力的最大化。該模式是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形成的,高效率地使用了鐵路運輸技術及運輸能力,最大化滿足當時國民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的出行需求。
(二)高速鐵路行車組織的基本模式
高速鐵路行車組織的基本模式還可以細分為兩種:客貨車分線運行模式及客貨車共線運行模式。
1.分線運行模式是充分考慮到不同火車的車速及對鐵路的要求不同而制定的運行模式,客貨車不會相互影響。如下情況應分線運行:
(1)鐵路網主要干線。通常鐵路網主干線由多條平行鐵路組成,具有較強的運輸能力。客車、貨車車速區別較大,車速對列車通過能力、鐵路線路及運輸設備影響較大,因此對承載較重運輸任務的鐵路網主干線應選擇客貨車分線運行模式。
(2)客運專線及高速鐵路。我國市場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之間客流量會很大,客運專線及高速鐵路一般會建設在市場經濟相對活躍的城市之間。客車速度較快,且旅客對出行時間要求精準。因此,分線運行可以滿足以上需求,也可以大大提高列車的通過率及設備的使用效率。
2.客貨車共線運行模式,即同一方向的列車不分客貨車共用一條線路,主要有如下運行組織方式:
(1)24小時客貨車混行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在建國初期運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2)白天運行客車、晚上運行貨車的運行模式。該模式可消除客貨車之間因車速差異而造成的影響,但是會造成某時間段內客運、貨運嚴重不協調狀況,降低線路的整體運行能力。
(3)白天客車為主、晚上貨車為主的運行模式。該模式有主有次,乘客有了相對多元化的出行選擇,部分貨車可以在白天始發,提高了設備及線路的使用率,有效緩解了晚間設備緊張的狀況。
(4)分時段運行客貨車的混行模式。根據車流量不同,在不同時間段安排客貨車混行,該模式相對比較理想,線路及設備的利用率較高。
(一)設備缺陷或故障
常見的因素有設備設計存在缺陷、材質不合格、安裝不符合要求、未及時報修等。在鐵路運行過程中設備故障具有突發性及隨機性特征,應從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等環節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故障發生。
(二)人的偶然失誤
鐵路運輸過程中離不開人的操作,人員規范操作是確保安全運輸的關鍵。但是人具有主觀性,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一個偶然的失誤就可能導致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三)環境影響
首先,自然環境影響。高溫環境使然產生疲勞煩躁情緒;高寒地帶人們衣著厚重,行動不便,操作易出現失誤;噪音影響工作人員及時發現異常及警報信號等。鐵路設備常年暴露在外,難免出現腐蝕現象,風沙、雪災等容易覆蓋路線、冰凍造成鐵路道岔難以啟動等。其次,社會環境影響。個別人會受到家庭、社會風氣、金錢誘惑等影響,破壞鐵路線路、盜竊鐵路設備等常有發生。
(一)遵循風險識別原則
1.系統性原則。鐵路運行安全風險識別是一項系統工程,風險點隱藏在鐵路管理的各個環節,必須進行系統的分析。要堅持風險責任制,責任到人,從員工綜合素質、安全管理制度、設備質量、環境影響等方方面面進行系統的安全排查,將安全管理切實落實到各層次、各崗位,進行全員、全過程的系統安全管控。
2.有效性原則。對鐵路行車組織的安全管理要遵循鐵路安全運行客觀規律,在采用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的基礎上,用科學有效的管理理念進行系統規范的風險識別與安全管理,杜絕另起爐灶、脫離實際、生搬硬套等錯誤做法。應從設備、管理及環境等方面全方位分析風險點,并制定切實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
3.專業性原則。對鐵路運行進行風險識別,需要精湛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二)明確風險識別內容
1.對物的防范。應根據設備的性能及保修要求認真查閱設備的維修維護檔案、檢測數據、事故案例及其他分析資料等,對設備的設計、制造、維護、檢修、使用等環節進行全方位排查,對可能產生事故的風險點進行更詳細的排查及管控。
2.對人的防范。要加強安全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完善崗位責任制,提高員工自控能力,充分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不同班組、不同崗位、不同工種之間的相互監督機制,對日常作業中的不規范行為及時進行更正,將風險控制在萌芽階段。
3.對環境的防范。要大力加強鐵路沿線治安管理,加強對鐵路運行環境的安全控制。自然環境風險通常有大霧、大風、雨雪、冰凍等天氣災害;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及危險的巖石懸崖等。尤其對自然災害要加強監測預報,健全鐵路運行的環境安全監控系統。
隨著現代化鐵路運輸的發展,保證鐵路高效、安全運行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鐵路是人們出行及貨物運輸的主要途徑,其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因此,鐵路部門應從影響鐵路行車安全的因素著手分析,遵循風險識別的系統性、有效性、專業性原則,通過對物、人、環境的防范,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確保鐵路系統的安全運行。
[1]張宇航.鐵路行車組織的安全管理[J].時代報告,2016(3).
[2]匡哲遜.鐵路行車組織的應用及管理探析[J].江西建材,201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