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彥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
遷與左遷
趙鑫彥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摘要:當前的語文辭書中,“遷”字條中都有“貶謫、降職”義,但存在義例釋義不符的情況。本文考察了古書中“遷”的用例,兼與“左遷”、“右遷”相對比,可以得出“遷”字單用并無“貶謫、降職”義,“左遷”中的“遷”意思是“移動、變動”,只是中性的調動義,而不是字典辭書中所釋的“降職、貶謫”義。
關鍵詞:遷;左遷;右遷;貶謫
“遷”字在《漢語大字典》“遷”字條義項(8)中的釋義為“貶謫、降職”,在《康熙字典》“遷 ”字條的第八個釋義為“謫也、放逐也”。常用的字典辭書中對此義都有收錄,但“遷”字“貶謫、降職”這個釋義與其下的舉例卻有一定的不妥當之處,《漢語大詞典》的“遷”字條“⑿貶謫,降職”義項下有釋例“《漢書·王尊傳》:‘有詔左遷尊為高陽令,數月,以病免。’”在中國古代的官職調動中“左遷”是降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左遷”中的“遷”是否一定有“貶謫、降職”義卻不明朗。是“遷”字本身無“貶謫、降職”義還是釋例不準確呢?
《說文解字·辵部》:“遷,登也。”就是向上移,從低的地方移動到高的地方,這是“遷”的本義。如:《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鄭玄箋:“謂鄉時之鳥,出從幽谷,今移處高木。”①此例只是指本義,不帶后世附加的職位升遷的比喻色彩。《廣韻·仙韻》:“遷,去下之高也。”
“遷”字用在中國古代官職的調動中時由本義“登、向上移”引申出“升職”義。從能搜索到的資料來看,“遷”的“升職”義從漢朝開始在官職調動上運用,一直延續到今天。
(1)“以騎都尉從擊代,攻韓信平城下,還軍東垣。有功,遷為車騎將軍。”(《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2)“[申屠嘉]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遷為隊率。”(《史記·張丞相列傳》)
(3)“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之太中大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拜郎中令,再遷為太史令。”(《后漢書·張衡傳》)
(5)“太祖識其意,后遂以為太子少傅,遷太傅。”(《三國志·刑顒傳》)
(6)“二年,遷司徒主簿,直待詔省,敕使抄甲部書。五年,遷尚書殿中郎。洽兄弟群從,遞居此職,時人榮之。七年,遷太子中舍人,與庶子陸倕對掌東宮管記。”(《梁書·到洽傳》)
(7)“大業初,為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征為殿內少監。九年,遷衛尉少卿。”(《舊唐書·高祖傳》)
(8)“崇禎初,流賊大起,明莊帝以承疇能軍,遷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清史稿·洪承疇傳》)
以上所舉的例子中都是因“有功(建立一定的功勛)”、任職到一定的年限、“能軍(有一定的才能)”等,所以才被給與比之前較高的職位,所以這里單用的“遷”都是表示職位從低向高的調動,表示“升職”義。在查找搜集的材料中沒有發現單用的“遷”字有“貶謫、降職”義的用例。
“左遷”表示“降職、貶謫”義是很明確的,其與單用“遷”字的意義明顯的不同。
(1)“所過見稱,拳使者十一人為最,遷丞相司直。坐法,左遷朔方刺史,復征入為太中大夫給事中,累遷長信少府、大鴻臚、光祿勛。”(《漢書·平當傳》)
(2)“普通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加給事中,遷御史中丞。以公事左遷黃門侍郎。”(《南史·明僧紹傳》)
從例句中可以看出“遷”是表示“升職”義,“左遷”則是因為“坐法(因觸犯法律而犯罪)”、“以公事(因工作上的事而犯罪)”而降低了職位,所以是“左遷”這整個詞表示“降職”義,而“左遷”中的“遷”字意義并不明確。那么是否就可以像辭書那樣把“左遷”中的“遷”直接定為“降職、貶謫”義。其實并不可以直接就這樣認定“左遷”中的“遷”為“降職、貶謫”義,那么“左遷”中的“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將通過“左遷”與“右遷”的對比說明中得出其中“遷”的意思。
在古書中,使用的不僅有“左遷”還有“右遷”,例如:
(1)“非專為恩,以致此位,積功久次,當得右遷。”(宋王安石《李端愨可東上閣門使制》)
(2)“惠帝六年,(陳)平始為左丞相。明年帝崩,太后臨朝,以阿意而右遷。”(《兩漢筆記》)
(3)“謝承《后漢書》:‘虞俊,無錫人,少以孝友稱,明春秋公羊左氏,時為御史,稍遷之丞相司直。王莽執政,右遷新陂令,后詔為司徒。’”(《養素堂文集》)
以上三例中分別因“積功久次(積累功勞到一定程度)”、“阿意(阿諛奉承)”、“王莽執政(改朝換代)”,然后“右遷”即官職得到升遷。“右遷”表示“升職”與單用的“遷”字表示職位的的提升意義一樣,那么“右遷”中的“遷”字的意義是否與單用的“遷”的意思一樣呢?其實兩者并不一樣。下面將通過“右遷”與“左遷”的分析中得出兩詞中“遷”的意思。
“右遷”表示“升職”,“左遷”表示“降職”,兩者意義相反,兩個詞都有一個“遷”字,那么造成二者意義不同的就集中在兩次中的“右”和“左”了,為什么僅僅兩個詞就造成兩個詞意義的不同呢?
《說文解字》:“右 ,助也,從口從又。”《說文解字》中有左字,無 字。段注:“左者,今之佐字。〈說文〉無佐也。者,今之左字。部曰:,左手也。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在這里“左”、“右”分別表示左手和右手,不帶有傳統的文化色彩。《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疏:正義曰: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人的手分左右,在使用中右手比左手便利,在這樣的現實中就逐漸形成了“尊右卑左”的現象,成為主流的古代文化現象。所以這種普遍的“尊右卑左”的社會現象體現到官秩上時就形成了“右遷”表示“升職”,“左遷”表示“降職”。
(1)“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老子·道德經》)
(2)“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武有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應劭曰人道上右,今舍而仕諸侯故謂之左官也。顏師古曰:左官猶言左道也,皆僻左不正應說是也,漢時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為尊,故謂降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也。(《漢書·諸侯王表》)
(4)“臣愚以為宜擢文右職,以勸忠謇。”李賢注曰:右,用事之便,謂樞要之官。(《后漢書·蔡邕傳》)
(5)“吾極知其左遷。”顏師古注:是時尊右而卑左。(《后漢書·周昌傳》)
以上是從經書、史書文獻中選取的在官秩上關于“尊右卑左”的例子,在古代“尊右”、“尚右”是很普遍的現象,即使在今天各種正式的場合也是“尚右”的,比如握手都是用的右手。
不管是傳統文化中的“尊右卑左”,還是古代的書寫方式的“右為先為上”,造成的最終的結果都是“右遷”表示“向上升職”,“左遷”表示“向下降職”。由此可以分析出“右遷”表示的“升職”義全在于“右”的“向上”義,“左遷”表示的“降職”義全在于“左”的“向下”義,那么“右遷”、“左遷”中的“遷”的并沒有“升職”、“降職”義,而是官秩上的“移動、變動”,是中性的調動義。所以“左遷”中的“遷”并不是字典辭書中所釋的“貶謫、降職”義,字典辭書在“遷”字條“貶謫、降職”義下列帶有“左遷”的例句解釋此義是不恰當的。
在文末有必要把常用的字典辭書的“遷”字條“貶謫、降職”義下的其他釋例解釋一下。
(1)“出守烏江滸,老遷湟水湄。”(唐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
(2)“慮多遜南遷朱崖,逾嶺,憩一山店。”(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雜錄》)
(3)“故事,諸侯王獲罪京師,罪惡輕重,從不伏誅,必蒙遷削貶黜之罪,未有但己者。”(《漢書·宣元六王傳·淮陽憲王欽》)
以上三例是辭書中“遷”字條“貶謫,降職”義下除了帶有“左遷”的那個釋例外的其他釋例。先討論前兩個例句,“遷”字在例句中是單用的,其有“貶謫、降職”的意味,但“遷”字后面跟有地名,所以“遷”字的意義更側重的是“遷放、流放”到某地,流放、遷移到“湟水”、“朱崖”,這樣理解更為恰當。第三例中“遷削貶黜”四字連用,看似可以是同義連用把“遷”與“削、貶、黜”理解為同義,實則這四字之間在詞義上有差別,此句中“遷”是“流放、放逐”義。總的來說,這三例中“遷”字的意義更側重于“流放、放逐”,所以辭書中把這些例作為“遷”字“貶謫,降職”義下的釋例是不太恰當的。
注解:
①[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明崇禎汲古閣十三經注疏本.附釋音卷第九
參考文獻:
[1]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
[4]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86年。
[5]張玉書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6]汪耀楠.詞典學研究[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7]柳士鎮.“下浮”與“左遷”[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14).
[8]常林炎. 尊右、尊左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5).
[9]紀國泰.試論古人“尚右”意識的文化內涵[J].成都師專學報.1995 (1).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41-02
作者簡介:趙鑫彥(1991-),女,河南漯河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近古詞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