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論社區矯正在青少年犯罪中的運用
楊文靜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摘要:社區矯正是非監禁刑的執行措施,對于青少年犯罪人來說,更容易實現矯正犯罪、預防犯罪的目的。在實行社區矯正較早的國家和地區,青少年社區矯正制度已經相當成熟與完善,而我國的青少年社區矯正才剛起步,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社區矯正;青少年犯罪;矯正犯罪
隨著刑罰文明的不斷發展,從同態復仇到報應刑再發展到矯正刑,體現了刑罰人道化的發展趨勢。與“嚴打”政策與重刑主義思想相比,刑罰輕緩化要求在量刑規范化的前提下加強對特殊主體的權益的保護以及刑罰執行的輕緩化,更加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刑罰效益,促進犯罪人的改造和再社會化。社區矯治則正好符合刑罰輕刑化的趨勢。
首先,青少年社區矯正制度有待完善。我國社區矯正的對象是: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以及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在社會服刑的罪犯。關于社區矯正的規定散見于一些法律法規之中,缺乏系統性、普遍性、完整性的立法規定,未能與我國青少年犯罪處置方式完好地銜接。伴隨著城鄉流動人口的增加,城市中流動青少年的數量亦呈現出上升趨勢,對于這一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以至于主要在城市社區適用的社區矯正很難適用于此類違法犯罪的青少年。
其次,社區發展層次不平衡。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各地城市社區發展水平也不盡一致。在發展水平比較低的中西部城市,有些地區尚處在傳統的社區階段,社區矯正的專業人員、設施配置相對匱乏。
最后,由于缺乏專門的矯正機構和專業人員,某些地區由司法所負責矯正工作,而司法所人手卻配備不足,身兼數職。工作人員未經過專門的培訓缺乏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知識。且矯正小組成員一般由社會性強的志愿者組成,在沒有未成年犯罪人信息保密責任條款的約束下,會導致未成年犯罪人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一)家庭因素。我國現階段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1)家庭功能不健全。離異家庭與單親家庭等家庭結構破損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不健全的現象,從而做出越軌行為。(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暴、寵溺、放縱等教育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3)家長行為不檢點會給孩子樹立不正確的榜樣。
(二)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早在19世紀,被譽為美國兒童心理學之父的霍爾就與其學生博哈農對獨生子女進行了統計研究,并提出了“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疾病”的著名論斷。[1]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容易形成心理偏差,此為導致其犯罪出現越軌行為的重要原因。但是隨著我國目前“二孩政策”的放開,這一現行可能會有所緩和。
(三)社會因素。信息時代的發展,使青少年接受各類思想和觀念的渠道越來越廣,青少年自身辨析能力較弱,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形成,如若流向社會,便容易誤入歧途。由于學校一直以來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導致“好學生”與“差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出現。我們的青少年首先必須是一個完整的人,這應該是底線,是最基本的,其次才是根據青少年自身的能力學習科學知識去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貢獻。[2]
(一)加強青少年社區矯正制度的立法工作。我國現階段對青少年犯罪人社區矯正缺少統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要構建完整的社區矯正法律體系必須通過立法,制定專門的關于社區矯正制度的法律,內容包含對青少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界定,處罰的方式、程序,處罰執行的主體,執行的監督主體等相關規定,使青少年犯罪人社區矯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需要規范社區矯正的內容,由青少年社區矯正機構專門管理失足青少年的矯正工作,并成立專業的青少年社區矯正小組。
(二)擴大青少年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未成年人的嚴重不良行為包括: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制品等;進行淫亂或者色情、賣淫活動;多次偷竊;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等。這類行為主觀惡性大,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尚不足以判處刑事處罰,但是卻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淵,所以對此類青少年進行社區矯正以達到預防犯罪、教育改造顯得尤為必要。
(三)重視對青少年的個案矯正。傳統監禁刑的懲罰矯正措施單一,針對性不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一定程度上增強其報復社會、違法犯罪的心理。社區矯正則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其工作人員針對每一個違法犯罪青少年,結合其違法犯罪的不同情況及其性格、心理等因素,制定針對性較強的矯正方案,對于加快其回歸社會也是極其有利的。
(四)借鑒國外青少年社區矯正的經驗。西方實行社區矯正較早的國家矯正措施相對完善。其中中途之家(half way house)頗具特色,它是指幫助犯罪人和刑釋人員克服危機、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一種過渡性住宿式社區矯正機構。[3]通過咨詢、提供文化和職業培訓等方式,幫助犯罪人化解危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其就業和謀生的能力,從而預防其重新犯罪。[4]北京朝陽區于2008年7月建立的 “中途之家”,致力于幫助社區服刑人員克服生存困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從而達到矯正犯罪、預防再犯的目的。
社區矯正注重對犯罪人的教育改造,這是監禁刑罰所不具備的,刑罰的目的是為了將社會中人格不健全、不能正常進行社會生活的犯罪者再社會化,這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對于失足青少年來說,實行社區矯正則更利于其重塑價值觀、回歸社會、遠離犯罪,從而達到刑罰矯治犯罪、預防犯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宋浩波,靳高風.犯罪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06.
[2]姜晨智.論青少年犯罪人社區矯正的問題與對策[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3:34.
[3]董穎.青少年犯罪新論[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0:310.
[4]郭建安,鄭霞澤主編.社區矯正通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83.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62-01
作者簡介:楊文靜(1992.03),河南洛陽人,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