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少花
(中共河北省任縣政府辦, 河北 任縣 055150;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縣域政府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機制建設
白少花
(中共河北省任縣政府辦, 河北 任縣 055150;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摘要:群體性事件是影響中國穩定與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研究這一階段的群體性事件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縣域政府對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與處置能力,是關乎中國長治久安、持續發展的大事。
關鍵詞:縣域政府;群體性事件;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但是,三十多年來當經濟發展在快車道上全面推進的同時,發展中來不及消化的問題逐漸顯現。我們一度認為用更快的發展能夠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收入差距迅速擴大所帶來貧富分化程度日趨明顯,城鎮化過程中利益分配不公激化城鄉、干群矛盾,社會失范、底層群眾不滿情緒都是社會沖突的導火索,群體性事件頻發的誘因。縣域內的縣鄉兩級政府是政府體制改革的末端,民主進程推進緩慢,民眾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都得不到足夠的體現和保障。縣域內群眾的文化水平、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也相對薄弱。在矛盾激化的情境下,縣域爆發群體性事件的概率是高于大中型城市的,在沖突中縣域政府既是沖突的焦點又是沖突的治理者。
通過對近幾年縣域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的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信息透明度不夠,公民知情權缺失。
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是各級人民政府的一項基本義務,也是公民知情權得以實現的保障。然而,由于一些縣級政府部門及其領導干部法律意識淡薄,默守陳規,一方面,對于很多應該公開的國家政策、政府信息不主動公開,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群眾追問再公開,或者即使公開,也存在信息發布不全面,避實就虛,敷衍了事的現象。另一方面,在一些事件發生后,個別政府就事件信息公開不及時,人們得不到事情的發展進程和真實情況,致各類謠言甚囂塵上,導致事件持續發酵,最終引發群體性事件。
(二)訴求渠道不暢,群眾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隨著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法律意識的提高,群眾對關系到自身利益事情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加,但是維權訴求的的渠道較為狹窄,舉報、上訪成為群眾維權常態方式,并且在維權過程中普遍存在政府部門不關注,不能及時解決或承諾不能兌現等問題,群眾的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和解決,對政府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為了解決問題,出于“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理,就極容易引發群體事件。
(三)輿情預警機制不健全。
任何矛盾的爆發都是存在一定誘因的, 雖然群體性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突發性的特點,但其也并非完全無跡可尋的。任何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都不是憑空的,往往都有一個潛伏期,尤其是合成型群體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它的發展演變有明顯的征兆,表現出漸變的過程。實踐證明,構建靈敏完善的信息預警機制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當引發社會內部矛盾的誘因事件積壓程度不深、事件的惡劣及熱議程度不夠時,暫不會形成群體性事件的刺激,但是當矛盾積壓到一定程度,政府和社會調節機構已經不能維持群眾對其保持克制時,群體性事件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一)保障公民知情權,加強“公眾參與”的渠道。
讓群眾擁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也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必須得到尊重,人民群眾應該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發揮真正的主人翁作用。公民的知情權從兩個方面加以保障:第一,日常政策知情權的保障。政府應當及時將群眾關心的、跟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國家政策、政府工作信息及時發布給群眾,讓群眾真正了解政策的內涵,避免政府和群眾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況;第二,當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后,要及時發布事件真相,加強輿論導向,“不拖延、不瞞報、不枉法”讓不明真相的群眾真正了解事件,明辨是非,將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讓群體性事件失去醞釀的土壤。
(二)促進政府公民的溝通,暢通“民意表達”的渠道。
縱觀我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大多數是由于群眾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民意表達的渠道不通暢,以至于群眾不滿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宣泄,如果群眾反映的問題都能得到及時梳理,很多事件都是可以避免的。由此可見,縣級政府建立完善的“民意表達”渠道,加強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溝通,是預防群體性事件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現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除了傳統的面對面接訪、電話熱線等民意表達渠道外,還可建立一些新型的,如政府公共微博、微信電子政務平臺等方式,進一步拓寬民意表達渠道,使群眾可以通過多渠道合法、理性的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進而減少爆發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
(三)完善預警機制,建立“主動防御”的渠道。
完善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只要政府部門能夠注意對輿情的監測和預警,大部分的群體性事件都可以將事態控制在初始階段。因此,縣級政府應當建立專門的輿情預警機構,及時搜集區域中一些敏感性言論和事件,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搜集、研究和分析,從中發現一些群體性突發事件可能發生的苗頭,并及時反饋給相關主管部門,加以識別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就可以將事件產生的根源及時遏止,或把事態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其進一步擴大。
我國行政體制改革處于深水期,新產生的問題前所未有,隨著改革的越來越深入,也就越來越涉及深層次的利益格局調整,改革的阻力前所未有。對造成群體性事件多發的頑疾我們要有勇氣破舊立新,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對群體性事件的新趨勢、新形勢要從實際出發,科學分析與預測新形勢下縣域群體性事件的發展態勢,對突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梳理,努力把握其規律特點,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和沖突,保證縣域社會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蔡建文. 社會階層分化下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探析——基于社會中間階層興起的視角分析[J]. 理論與改革,2015(02).
[2]葛伶俊,張磊. 近年來國內勞資關系研究述評[J]. 當代社科視野,2008 (12).
中圖分類號:D63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53-01
作者簡介:白少花,就讀院校: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單位:河北省任縣政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