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俊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005)
?
《了凡四訓》立命學說新解
孫俊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005)
摘要:在《了凡四訓》中云谷禪師說,“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边@個意思是說,由于人有妄心,終究會受到宇宙間陰陽兩種對立面所限制。因此,才有命里一說。即一切命中注定,已然無法改變。人的肉體是受父母精血合和而生,它是自然造化的產物,當然受自然規律的支配,這樣人就有了定數。但是云谷禪師又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彼J為,人的肉體所生的道德精神體則是可以超脫定數的限制,從而實現對自身命運的改變。何為改變?即實現幸福沒滿的人生。這里,云谷大師的本意可能并不是肉體與精神體的分離,而是以此來勸戒了凡先生改過學善。就此觀點,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也是可以加以考察和驗證。
關鍵詞:自然規律;道德精神;命運
佛教是消極的宗教嗎?我們一般認為佛教就是四大皆空,就是對現實人生絕望后逃避現實的做法。是不是這樣的呢?
大家都知道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的。有的是環境對基因的表達有些選擇的作用,也有可能是環境引起了基因的改變。主要來說,這就是環境改變生物性狀的兩種原因。那人呢?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改變,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里,主要是自然環境占主導。人類文明誕生以后,社會環境的選擇作用開始占據重要位置?;艚鹫f,人類的進化速度是過去的上千倍。信息進化而不是基因進化。但是,基因也是一種信息而已。也就是說,選擇權從自然的手中回到了人類自己手中。這是人的偉大能動性的體現。
遺傳信息和知識信息都是信息的不同表現形式,那么從現在來看,到底是哪種信息進化方式占據優勢呢?這個問題的爭論實際上講得是科技文明的路線和修煉文明體系誰比誰更加好。有人可能會問,佛教或者是道教是真的嗎?這個問題如果從古書或者神話傳說來看是很難下真偽的。但是,如果從基因的角度上講,我們姑且認為修煉的體系是對人體的優化或者是進化,比如說生化危機里面記載的情景。
這里我想說的是,文明的形態不應該只有科技路線這樣一種,至少從佛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種文明形態。這也是符合“萬物莫不有對”的哲學思想。
要想實現生命的躍遷,就必須努力開發生命潛能,不管是智力上的還是體力上的,不管是從外在世界還是從自己的本真世界上去尋求。佛教真的是所謂厭世消極的宗教嗎?顯然不是,而是另外一種走向自己本身之中的人生向上之路。在修行路上,如何開啟自己生命本來的力量,奧義和本真呢?這是一條并不比科技路線輕松的事情。舉個簡單的例子,寺院里面的真和尚每天早上4點20就開始了楞嚴咒的修行了。只不過,我們會發現佛教修行更加強調的是心的作用。什么意思呢?佛教的修行呢,強調攝心,我對此的理解是,心不妄動,不妄想,保持空靈清醒的狀態,這個時候,人才會真正靜下來有定心。定心一生,人的內在的智慧自然而然就會開啟,種種神通也會產生。為什么心定就會有智慧呢?
我的一點心得體會是,定心在則不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定心在則不受陰陽二氣的干擾,達成自我的能動實現。不過,按照云谷禪師所說,定心在,則人就可以不受天地陰陽的限制。即矛盾的限制。為何我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矛盾的呢?因為心的不寧。我們可以假定,如果心不起波瀾,坦然淡泊,那樣我們就不會覺得這個世界有什么矛盾和困惑的地方?;蛘?,在我們集中精神在處理某件具體的事件之中時候,周身的一切矛盾都消極解在了手上的單一問題之中。我們的意識處在這樣一種單一和純粹之中,而后才獲得事件之中的本質??梢灶愅疲诜彪s的妄念之中,我們獲得的是那種越來越遠離真我的生命體驗。這樣,我們再來攝心入定,妄念紛紛,根本難以停頓下來,但是一旦停頓下來,進入萬物接空的狀態,我們將找尋到有別于在動之事物中的碎片化的外在本質。那是一種不再受陰陽二氣的限制,不受天地自然支配的超我狀態。但是意識的流動性往往根植入于肉體的局限,我們總是被各種念想終止禪定的狀態。有沒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者說,佛門有沒有什么方便的修行法門呢?
有。
在楞嚴經第六卷中,佛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收攝心,不妄動和妄想,在于平日的小事上來修持戒學。這里一般就是戒殺盜淫妄酒,這五戒。積小勝為大勝,平日時刻持戒陪養戒心和定力,培養強大的意志力,我們的定心才會逐步升起來。這樣才會降服念頭,進入禪定的狀態,尋求真實的自我。下面我將就這五戒中的其中一戒來仔細談談。
淫欲是我們生死輪轉,困于塵勞的原因?!捌湫牟灰?。則不隨其生死相續”。人類是一種可以一年四季不受氣候變化都有很強淫欲的生物,有著強大的性能力。佛洛依德將這種性能力與廣義的愉悅感統稱之為“利比多”。他認為,人類文明的誕生就是在于人類對性之本能的壓抑和升華。文明等級越高需求的轉換量也就越大。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日本的色情產業很發達的同時有相當多的日本人很少過性生活。中醫也有這方面的揭示,孫思邈說: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印光大師認為,天下十之八之九死者皆因為縱情欲海。所以,性欲是生門也是死門,是眾生輪轉六道的根本原因。
這樣說起來,學佛不是很累很苦?確實是,是大苦,也是大樂。但是,忍住戰勝自己后,就是大快樂,那是戰勝欲望的快樂,那是主宰自己的快樂。
所以,學佛不是什么都不做,也是要努力的,也是很努力的。而且,這樣的奮斗是為了找尋在肉欲中迷失的自我,是為了超越凡胎掌握自我。如此說來,怎么會是消極的佛教呢?一位法師說過,世間苦都受不了的,出世間苦怎么受得了呢?所以呢,佛教的積極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理上來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學佛就是立命之學。佛教不是懶惰的宗教,如果不奮進努力,將一事無成。那不是學佛,那是玩弄佛法。
2.從法門上來說,佛教不是厭世的宗教,而是積極人生的教育。它教導人們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做一個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
3.從現實來說,佛教不是遠離生產經營。學佛不是不勞動,相反,真學佛者,更要好好工作勞動。一舉一動皆修行。
總之,佛教是心靈的超越,超越簡單的物欲享受,獲得藝術的精神愉悅感。
參考文獻:
[1]袁了凡,《了凡四訓》[M]. 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7.
[2]賴永海,劉鹿鳴《楞嚴經》注解,第六卷,中華書局,2012,8.
[3]孫思邈,《千金方》[M].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28-01
作者簡介:孫俊,1991年,男,漢族,湖北潛江,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學,主要做經濟哲學、數學模型和佛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