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王臘梅
?
中資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①
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王臘梅
摘 要:在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中資企業應該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成為困擾中資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大難題。要在國際化經營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必須首先明確全球社會責任的共性要求:國際化經營企業在逐利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和不損害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的利益;其履行社會責任的范圍在于企業自身利益與東道國社會整體利益達到均衡。在社會責任的具體履行方式上,企業必須首先實現社會責任的隱性履行,再根據企業發展戰略需要,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顯性履行。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國際化經營隱性履行顯性履行
近四十年的經濟飛速發展已經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然而,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之路卻并不順暢。頻繁遭遇“社會責任”貿易壁壘的現實,迫使中國企業開始思考,在國際化經營中應該如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順應全球社會責任運動的潮流,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目前對于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社會責任議題,學術界研究的多是母國為發達國家,東道國為法律制度環境比較差、社會責任標準低于母國標準的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1],對于母國本身社會責任標準尚未完全建立的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研究不足,這就使得中國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對于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缺乏理論指導。因此,有必要對企業國際化經營中遇到的社會責任問題展開研究,明晰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外延,明確社會責任的履行方式,從而為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時履行社會責任提供理論支持。本文從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角度出發,探討國際化經營中企業為什么需要履行社會責任以及應該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從而為我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智力支持。
自美國學者克拉克(Clark)在1916首先提出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這一理念以來,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和思想不斷涌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是一個多目標的社會機構,而不單純是賺取利潤的機器[2]。但對于企業應該如何實現利潤以外的目標,即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理論界卻沒有形成共識。究其原因在于,企業利潤以外目標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它會受到市場環境、企業所在國歷史、文化、制度、企業管理者道德因素等影響。這種利潤以外目標的不確定性也使得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面對社會責任問題無所適從。進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提出了各自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發出企業應履行社會責任的國際倡議。但基于各自立場的不同,這些國際倡議的內容也未達成一致。因此,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必須首先明晰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外延,在認知明確的前提下再開展社會責任的行動。
2.1企業國際化經營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界定
如上文所述,企業社會責任基于各國歷史、文化、市場環境和制度安排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但也存在超越國家界限的共通之處。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必須充分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共性,即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從而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應本企業發展需要的社會責任履行戰略。
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共性即是強調企業對社會負有最低限度的禁止損害和損害賠償的責任。古典經濟學派將獲取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這一經濟人的唯一目標。但歷史的發展證明,僅將企業視為利潤最大化的追求者會造成企業利益相關者等所構成的社會整體損害。這種對社會整體的損害又會導致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持續,從而影響企業自身的利益。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共性(內涵)要求企業從事經營活動時,不能故意去做任何可能傷害利益相關者的事情;如果企業傷害了利益相關者,無論是否被發現或是引起注意,企業都必須立刻予以糾正和補償[3]。這里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的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門、本地居民、當地社區媒體、環境保護主義者等集團,還包括自然環境、人類后代、非人物種等受到企業經營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客體[4]。企業作為一種經濟組織,逐利是其本性,它應當而且能夠最大化其利潤價值。但企業不是孤立于社會的存在,由利益相關者等構成的社會與企業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當做到對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以及社會整體利益的尊重與不侵害,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和底線,它也構成了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共識。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必須牢記該社會責任的底線,不能為追求利潤而損害東道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同時,要順應全球社會責任運動的趨勢,根據企業自身條件,盡可能致力于提高東道國社會整體福利,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長遠發展創造條件。
2.2企業國際化經營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外延界定
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僅僅做到尊重和不損害企業在東道國的利益相關者及其社會的整體利益是遠遠不夠的。根據進入東道國的不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范圍也有所不同。但無論范圍差異多么巨大,各國都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是無邊界的,它應該有一個限度。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邊界和限度,各國基于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市場環境、制度安排等因素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除了要了解擬進入的東道國對企業社會責任外延與邊界的具體要求外,還必須從認知上明確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外延的共性要求,以指導企業國際化經營行為。
企業社會責任的外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企業應當承擔哪些形式的社會責任,各種具體社會責任的范疇與邊界是什么。在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外延基本形成以下的共識,即都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環境責任和自發責任在內的總體社會責任。企業經濟責任即是與企業生產和銷售社會所需的產品或服務相關的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責任。這就要求企業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也要推進東道國社會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這是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形式。同時,企業還必須嚴格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在特定行為規范和游戲規則下從事經營活動,這是履行其他社會責任形式的前提。
倫理責任則強調企業要從社會公民的角度出發,基于人類普遍的、基本的道德規范,致力于為社會成員所期望的推進社會進步與整個社會福利的提升。環境責任要求企業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不再以掠奪者自居,必須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自發責任則是希望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時,基于利他主義和樂善好施的道德情操,主動滿足企業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需要。上述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形式中,經濟責任是基礎,法律責任是前提,倫理責任和環境責任是核心,自發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高目標。其次,要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外延,還需要弄清楚作為整體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外部邊界。要承擔上述具體形式的企業社會責任,不可避免地會耗費企業成本,減損企業利益。企業是一自利性組織,只有犧牲沒有所得不會激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熱情。因此,作為整體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外部邊界,應當是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均衡點,即企業沒有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利益,或者說企業沒有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損害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實現。
企業社會責任運動興起于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興起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產生了資本向生產成本更為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傾向,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大量“血汗工廠”、“大規模裁員”、“生態環境惡化”、“消費者權益受侵犯”等損害東道國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西方發達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工會、消費者團體、人權組織等對跨國公司的上述做法發起聲討,眾多國際組織也加入其中,提出了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的國際倡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企業社會責任理念也在全球范圍迅速擴散,成為現今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準入門檻,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3.1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日益全面、清晰和統一化
自西方發達國家的民間團體發起國際社會責任運動以來,已有若干國際倡議、原則、標準、指南等工具被相繼采用,成為企業國際化經營中履行社會責任的示范標準。比如專門針對勞工保護的SA8000,主要針對環境和產品質量的ISO9000和ISO14000,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綜合性管理的ISO26000,聯合國發布的全球契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發布的最新版《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4)等,都使得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日益全面、清晰。同時,上述國際性組織頒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全球標準還突出了行業特征和企業特征。不同行業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具有差異性,這是由行業和企業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發布的報告中已經包括食品加工行業、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公共機構行業、會展組織行業、媒體行業、物流及運輸行業、金融服務行業、建筑與房地產行業等行業社會責任補充指引[5]。通過對特定行業社會責任的補充規定,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2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日益具有事實上的強約束性
國際社會頒布的上述國際倡議、原則、標準、指南等文件不具有法律強制性,沒有要求強制執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認證。但發達國家基于自身利益和國內民間團體的強大壓力,已經將企業社會責任全面貫穿于國際經濟活動中。母國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紛紛在其全球采購、生產、供應鏈上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國際認證,這就使上述企業社會責任全球標準在實踐中得以實行。由于母國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壟斷了全球貿易經濟活動,跨國公司在全球推廣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的舉動又為該標準的實施起到了宣傳和示范效應,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雖然屬于軟法范疇,企業是否適用該標準完全取決于企業的自主決定,但發達國家的強力推廣和實施已經使上述標準在事實上具有了強約束性,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已高度融合于國際貿易政策和規則之中。發展中國家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就必然面臨遵守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社會責任運動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在制定國際社會責任標準時享有的決定權,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全球標準更多地反映了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和企業的需要,發展中國家及其企業的現實因素很少被考慮和顧及。這就造成發展中國家企業在開展國際化業務時時常遭遇社會責任貿易壁壘,社會責任的履行成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準入門檻。
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潮流,能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直接決定了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成敗。但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應該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以使企業自身利益與東道國社會整體利益達到均衡,一直是理論研究的難點。本文認為,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有兩種社會責任的履行方式,一種是隱性履行方式,一種是顯性履行方式,企業只有將這兩種社會責任履行方式統一于東道國市場和社會中,才能最終實現企業利益與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利益的均衡。
4.1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企業社會責任隱性履行方式
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首要方式是隱性履行方式。所謂隱性履行方式,即是企業基于強制性或者習慣性遵守符合社會責任要求的價值觀、規范和規則,而這些價值觀、規范和規則是通過集體而非個人的形式確定[6]。這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內生于東道國社會體系中,作為對制度壓力的被動反應,促使企業在無意識中就完成了社會責任的履行。因此,隱性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強調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企業作為東道國社會中的一員,必然要受到東道國正式或者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約束。
同時,各國形成的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共性要求強調企業負有最低限度的尊重和不損害東道國利益相關者以及東道國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該責任同樣具有強制性。企業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組織體,不可避免地存在機會主義的傾向。如果不通過外在制度安排進行規范,就必然會出現企業以犧牲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現象,這已經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所證實。因此,各國要求企業切實承擔起尊重和不損害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就必須以損害賠償的強制性作為責任的保障。這種社會責任的承擔同樣屬于隱性履行社會責任的范疇。
國際社會責任運動的開展促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大量涌現并日益全面、清晰和統一。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基于自身利益和國內的民意壓力也不斷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和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壟斷了全球經濟與貿易活動,這就使得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作為一種價值觀在全球推廣,并具有了強約束力和習慣性力量。任何想要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都必須遵守上述全球標準,否則就會遭到全球輿論的譴責甚至導致經營失敗。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對企業社會責任全球標準的遵守也是隱性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
企業社會責任的隱性履行方式是以承認企業作為自利性組織,存在機會主義傾向為前提,通過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促使企業遵守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價值觀、規范和規則,從而實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該種社會責任的履行方式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基礎,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必須重視企業社會責任隱性履行。
4.2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企業社會責任顯性履行方式
在隱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上,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還必須重視社會責任的顯性履行。所謂社會責任的顯性履行,即是強調企業通過自愿的、特意的、策略性的決策實現社會責任的承擔。由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性,不同國家所具有的政治、金融、教育、勞動力及文化體系造成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在不同國家的差異性。比如美國就是一個強調顯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國家。在美國的政治體系中,政府不能對企業進行直接干預;美國的金融制度又決定了股票市場是美國公司的主要融資平臺,且持股相對分散;美國公司還可以對勞動力管理進行決策;美國文化中又有認同個人主義和懷疑國家傳統,這些都使得美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在自愿的基礎上,將對社會與環境的關注主動融入企業的商業運營中,融入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的互動中[7]。因此,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必須分析東道國社會責任履行的傳統,根據東道國的傳統確定本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策略。
不僅如此,顯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還是當今世界進行國際化經營的企業潮流。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國際社會責任運動的蓬勃開展,已經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成為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前提條件。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應當履行社會責任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東道國是社會責任標準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關于社會責任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都不能阻擋要求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潮流。此時顯性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對于企業在上述發展中國家從事經營活動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企業在東道國制度安排較為缺乏的情況下,主動自愿地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聲譽,為企業贏得更多的信用。而企業聲譽與信用的增長又會帶來財富的增加。因此在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趨勢的情況下,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還必須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顯性履行,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將對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關注融入企業自身的商業運營中,從而提升企業財富創造的能力。
4.3企業社會責任隱性履行與顯性履行方式的統一性
在企業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上述兩種社會責任履行方式并不是相互獨立、相互割裂的,相反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統一于東道國市場與社會中。
企業社會責任的隱性履行方式是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前提和基礎。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國際社會責任運動的蓬勃開展,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這些全球標準由于西方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強力推行,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種價值觀并在實際上具有了習慣性力量和強約束力。因此,即使東道國是社會責任標準較低或者尚未完全建立,相關制度安排較為缺乏的發展中國家,進入該國從事商業運營的企業也必須遵守相關社會責任的全球標準,否則國際化經營就有失敗的可能。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的顯性履行方式是企業成功進行國際化經營的必要條件。在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成為一種世界潮流的今天,所有參與國際經營的成功的跨國公司,都無一例外地顯示出對顯性社會責任履行的高度重視。通過企業主動自愿地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了企業聲譽,增加了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對企業的信任,從而為企業在東道國商業運營的成功奠定基礎。不僅如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顯性方式還會促進企業對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尊重和不侵犯,使隱形社會責任履行方式變成企業自覺的行為,從而降低履行成本。而隱形社會責任履行方式則會推動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樹立社會責任履行觀念,為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創造思想條件。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上述兩種社會責任履行方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最終統一于東道國的市場和社會中。
中國經濟經過近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在這一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作為國內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尚未完全建立的發展中國家企業,應該如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滿足東道國和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成為困擾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大難題。近幾年發生的中資企業因社會責任問題折翼于東道國的案例都說明我國企業要成功開展國際化經營,必須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通過前面的分析,對我國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應該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有如下啟示。
首先,目前我國國內尚未建立全面的、清晰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也缺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相應制度安排,這就使得中資企業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時缺少社會責任意識。但隨著國際社會責任運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中資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必須牢固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并明確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共性要求,即任何從事商業經營的企業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不能以損害東道國利益相關者以及東道國社會整體利益為代價。一旦企業做出了損害行為,造成東道國利益相關者以及東道國社會整體利益損害的結果,就必須對受害者進行損害賠償。即使東道國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造成東道國利益相關者以及社會整體利益損害的企業也負有賠償的義務。
其次,中資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還要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和邊界。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并不像中資企業所擔心的那樣沒有界限。在具體社會責任形式的承擔上,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法律責任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和前提,經濟責任是履行的本質,倫理責任和環境責任是履行的核心,自發責任則是社會責任履行的最高目標。同時,企業的逐利天性決定了企業履行總體社會責任的邊界在于企業自身利益與東道國社會整體利益達到均衡。
最后,中資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時要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方式,以制定適應本企業需要的社會責任履行戰略。對于企業基于強制性或者習慣力量而遵守的有關社會責任的價值觀、規范和規則,企業往往不會用語言表明自己在履行社會責任,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履行社會責任,屬于社會責任的隱性履行方式,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首要方式。這就要求中資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時,必須首先熟悉東道國及其國際社會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文件信息和文化習俗,以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隱性履行。同時,在國際社會責任運動成為世界潮流的情況下,通過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增加企業的聲譽,提高東道國以及國際社會成員對企業的信任程度,從而為企業財富的可持續增長創造條件。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顯性履行方式對于企業能否可持續跨國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肖紅軍,李偉陽.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新進展[J].經濟管理,2013(9).
[2]徐二明,鄭平.國際化經營中的企業社會責任[J].軟科學,2006(4).
[3]John Campbell.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Paradox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6(7).
[4]余奧,朱方明,鐘芮琦.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性質與邊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2014(2).
[5]黎友煥.國際新趨勢與中資企業的社會責任[J].國際經濟合作,2014(12).
[6]張銜,譚克誠.制度安排與企業社會責任分析——來自歐洲的不同看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2).
[7][荷蘭]何塞普·洛扎諾,勞拉·阿爾瓦雷達.歐洲政府企業社會責任公共政策[M].李凱,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b)-172-04
基金項目:①重慶理工大學青年基金計劃項目(2010ZQ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