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拴鎖 李 頎 賀 龍 常祥平 高建洲 潘樂坤
河北邯鄲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 邯鄲 056000
?
儲液囊聯合腦室外引流治療丘腦出血降低顱內感染的價值
聶拴鎖李頎賀龍常祥平高建洲潘樂坤
河北邯鄲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邯鄲056000
【摘要】目的分析儲液囊聯合腦室外引流治療丘腦出血的臨床效果,總結其在降低丘腦出血患者顱內感染發生率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丘腦出血患者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僅給予腦室外引流處理,觀察組給予儲液囊聯合穿刺引流聯合腦室外引流,統計比較2組治療效果、顱內感染發生率,記錄腦室血腫清除時間,并于術后6個月采取GOS(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評估2組術后恢復情況。結果治療前,2組GCS及Graeb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GCS量表評分提升至(12.33±2.67)分,Graeb量表評分上升至(21.34±3.59)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GOS評級為5級者7例,4級18例,預后良好25例,有效率為8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腦室血腫清除時間為(7.03±1.02)d,對照組為(7.33±1.12)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顱內感染發生率為3.33%,交通性腦積水發生率為3.33%,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常規腦室外引流的基礎上聯用儲液囊反復穿刺引流,可明顯降低丘腦出血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丘腦出血;腦室外引流;儲液囊引流;顱內感染
丘腦出血是臨床常見高血壓腦出血類型,通常可能侵入腦室、內囊[1]。資料[2]顯示,丘腦出血侵入腦室發生率高達45%~70%。一般丘腦出血患者起病急,癥狀相對嚴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預后不良。早期研究[3]顯示,對丘腦出血破入腦室患者給予常規雙側腦室外引流術聯合術后尿激酶灌洗方案,其顱內感染發生率高,安全性低。為降低腦室外引流治療后患者顱內感染發生率,我院將儲液囊引流引入丘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01—2014-10收治的60例丘腦出血患者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經CT掃描證實為丘腦出血破入腦室,有明顯丘腦腦內血腫表現,排除嚴重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及合并嚴重肝腎心肺疾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9~78歲,平均(49.91±7.22)歲;入院時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6.24±2.10)分;腦室內出血評分(Graeb)為(10.45±1.11)分。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28~79歲,平均(49.98±7.21)歲;入院時GCS評分(6.23±2.11)分;Graeb評分(10.46±1.12)分。2組性別、年齡、入院GCS及Graeb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均接受腦室外引流術,于入院后2 h開展側腦室額角穿刺引流處理。從出血量較多的一側作側腦室額角穿刺操作,以發際線后端2.5 cm,中線旁開2.5 cm處作為穿刺中心,穿刺方向與兩外耳孔一致,平行于矢狀面,確定腦脊液流出后,置入1.5~2.0 cm引流管,并連接引流裝置。確保引流管最高點稍高于患者側腦室額角15.0~20.0 cm,并根據引流量調節引流管高度,每日引流量控制在150~200 mL。觀察組在常規腦室外引流的基礎上聯用儲液囊引流。于出血量較少一側腦室額角作穿刺處理,放入腦室引流管,并連接儲液囊,固定于患者頭皮下端間隙部分,并逐層縫合頭皮。2組均給予常規術后處理,控制血壓、預防感染、預防腦血管痙攣及穩定水電解質。對照組在CT檢查提示腦血腫消失或顯著減少,腦室、中腦導水管空間孔暢通后,試夾管1 d,若患者無急性顱內壓上升表現,則拔出引流管,一般拔管時間6~11 d。觀察組則于腦室引流術后1周拔出引流管,轉用儲液囊引流,每日作腦脊液常規檢查,確定正常后,停止引流。
1.3觀察指標與評估指標記錄2組血腫時間,統計2組術后顱內感染發生率,記錄治療前后2組GCS評分[4]及Graeb評分[5]的改善情況。并于術后6個月采取GOS量表[6]評估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1級:死亡;2級:植物生存;3級:重度殘疾,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照料;4級:輕度殘疾,可獨立生活;5級:恢復良好,可正常生活,僅有輕度缺陷。以4~5級記錄臨床總有效率。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GCS及Graeb量表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后GCS及Graeb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GCS及Graeb量表評分比較,分)
2.22組GOS評級比較觀察組有效率8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GOS評級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6.238 8,P<0.05
2.32組腦室血腫清除時間及顱內感染、交通性腦積水發生率比較2組腦室血腫清除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顱內感染發生率為3.33%,交通性腦積水發生率為3.33%,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腦室血腫清除時間及顱內感染、腦積水發生率比較 [n(%)]
3討論
腦室出血是臨床常見腦出血類型,主要由非外傷因素所致顱內血管破裂后,血液破入腦室系統所引發的綜合征。其占自發性顱內出血的20%~60%[7]。其中丘腦出血是腦室出血的常見部位。患者一般起病急,病情進展速度快,并發癥發生率高,且兼具較高的病死率。
臨床上對丘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主要采取腦室外引流方案,其操作簡單,對人體創傷小,且療效肯定。目前已成為臨床上治療腦室出血的常規方案。但有研究報道提示,采取腦室外引流的丘腦出血患者其術后顱內感染發生率高,尤其以部分置管時間>1周患者更顯著,其術后感染風險大,預后差。一般側腦室體部無壓迫閉塞及雙側額角血腫的腦室內出血患者采用雙側腦室外引流術其手術效果好,引流管留置時間短,術后感染風險小。但丘腦出血破入腦室患者,其丘腦合并腦血腫,加之受到后期腦水腫的影響,造成側腦室受壓閉塞,枕角與額角無法溝通,無法徹底引流丘腦內血腫及枕角血腫,導致引流置管時間延長,并提升術后顱內感染風險,加重病情,影響患者預后。
也有研究觀點表示,對丘腦出血破入腦室的患者在常規腦室外引流的基礎上加用儲液囊引流方案,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發生率低,手術效果好,預后良好[8]。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在腦室外引流的基礎上加用儲液囊引流,結果證實,觀察組術后GCS及Graeb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預后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顱內感染及交通性腦積水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可知,采取反復穿刺儲液囊持續引流血腫,可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明顯降低丘腦出血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率。
儲液囊為腦室引流裝置中的一種,由埋于頭皮下扁平儲液器與插入側腦室前角引流管相連而成。采取側腦室儲液囊引流,定期更換穿刺點,可減少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生幾率,達到充分引流腦脊液的目的。其具備長時間留管,不易感染,可反復穿刺及隨時引流的優勢。一般儲液囊穿刺引流1月后,基本可完全清除患者腦內血液,促使腦脊液生化指標復常,并降低腦積水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丘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在常規腦室外引流的基礎上聯用儲液囊反復穿刺引流,可明顯降低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優化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4參考文獻
[1]符俊騏,史克珊.腦室外引流加Ommaya儲液囊置入治療丘腦出血破入腦室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2,23(21):59-60.
[2]徐偉,鄧德旺,李桂心,等.顱內壓監測下側腦室外引流治療丘腦出血破入腦室[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11(5):413-417.
[3]趙英志,張興春,李鳳強,等.2種立體定向置管引流術治療破入腦室的丘腦出血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14-15;32.
[4]王成偉,樊明德,曲春城,等.應用細孔鉆顱器腦室外引流治療丘腦出血破入腦室401例[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15):1 041-1 044.
[5]馮鳴,李兵,李金泉,等.丘腦出血破入腦室手術治療38例臨床分析[J].江蘇醫藥,2014,40(16):1 873-1 875.
[6]曹崇秀,付星星,葉鵬,等.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丘腦出血56例臨床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9):6 127-6 128.
[7]戴鈞,章軍,王永林,等.側腦室腰大池引流治療丘腦出血伴腦室鑄型27例報告[J].安徽醫學,2013,34(9):1 360-1 361.
[8]費邵陽,王春輝,孟繁凱,等.腰大池持續引流治療老年丘腦出血破入腦室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2(23):6 798-6 799.
(收稿2015-05-30)
【中圖分類號】R74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2-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