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 趙幸娟 田紅梅
河南大學附屬鄭州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鄭州 450002
?
睡眠干預對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后的影響
李榮趙幸娟田紅梅
河南大學附屬鄭州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鄭州450002
【摘要】目的探討睡眠干預對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26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睡眠干預組,2組均應用多奈哌齊控制癥狀,睡眠干預組病人睡前應用阿普唑侖0.4 mg,對照組僅給予形狀相同安慰劑。雙盲法評估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2組阿爾茨海默病評估量表中的認知行為測驗(ADAS-cog)、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及Blessed-Roth行為量表。結果治療6個月后,2組ADAS-cog、Blessed-Roth行為量表均較前顯著下降,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則明顯上升(此量表評估時已考慮文化程度差異),其中睡眠干預組ADAS-cog、Blessed-Roth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MMSE評分2組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單純的睡眠干預有助于延緩患者智能下降的程度,但對于認知功能改善效果有限。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病;睡眠干預;預后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之一,表現為隱襲起病、不可逆進行性進展的記憶減退,認知、語言功能障礙及人格改變等,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威脅老年人生活質量乃至生存的重要因素。而睡眠障礙是AD患者主要的神經精神癥狀之一[1],研究證實,AD相關的睡眠障礙發生率可達34%~82%[2],主要表現為失眠(包括入睡困難和晨間早醒)、夜間睡眠障礙和白天嗜睡。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12-03—2014-03于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26例。納入標準:符合美國神經醫學、語言障礙和腦卒中-老年性癡呆和相關疾病學會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有意識障礙、譫妄、精神異常、明顯感覺運動損害、無神經心理測驗證據的病例;(2)能夠引起記憶、認知功能障礙的系統性疾病和其他腦部疾病者。2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睡眠干預組。對照組男6例,女7例;年齡61~74歲。睡眠干預組男8例,女5例;年齡60~73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均應用多奈哌齊2.5~5 mg控制癥狀,1次/d;睡眠干預組睡前應用阿普唑侖0.4 mg,對照組僅給予形狀相同安慰劑。1.3觀察指標雙盲評估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2組認知行為測驗(ADAS-cog)、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及Blessed-Roth行為量表。
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隨機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6個月后,2組認知行為測驗(ADAS-cog)、Blessed-Roth行為量表均較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則明顯上升(P<0.05),睡眠干預組ADAS-cog、Blessed-Roth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MMSE評分2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個月ADAS-cog、MMSE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3討論
人體睡眠中樞主要在下丘腦視上核,視上核可通過分泌褪黑素a,調控褪黑素受體MT1、MT2調控睡眠[3-4],并通過視交叉-丘腦的光感細胞傳遞晝夜信息變化影響睡眠晝-夜周期[5],也能夠通過多巴胺能的黑質紋狀體通路、蒼白球紋狀體通路、去甲腎上腺素能的藍斑等調節影響睡眠。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多有視上核萎縮,褪黑素分泌減少等損傷,導致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夜間覺醒時間延長和次數增加,出現睡眠片段化、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和快速眼動睡眠期睡眠時間減少、總睡眠時間減少和白天過度嗜睡;輕中度患者快速眼動睡眠期的改變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睡眠百分比下降和睡眠持續時間縮短,睡眠質量下降[6],伴隨焦慮抑郁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社會功能進一步受損,甚至加重患者病情。鎮定類藥物既往廣泛應用于失眠癥的治療,其在阿爾茨海默病睡眠障礙方面的療效仍因缺乏大規模臨床證據而未被推行,然而褪黑素價格昂貴,作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輔助用藥基層尚難以接受。
通過阿普唑侖的應用,人工干預了阿爾茨海默病人的睡眠節律,使其享有一定時間的深睡眠,對改善腦細胞功能、改善腦內能量代謝起到積極作用,其作用機制如下:睡眠障礙可導致神經元活性增強,人類在睡眠時與外界的聯系減弱或中斷,而神經元活動并不消失,但與覺醒時不同,覺醒和睡眠剝奪的情況下,微興奮性突觸后電流頻率與幅度增加,導致腦組織乳酸鹽水平增加[7]。此種神經元活性增高狀態可使Aβ升高[7]。而且睡眠障礙也是一種應激狀態,在此種狀態下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激素水平發生變化,此種慢性應激性反應也可導致認知及記憶力損傷,加重阿爾茨海默病病情[8]。通過應用鎮定安眠藥物,使神經元活性下降,并減少應激反應對機體的影響,從而改善了患者的癥狀及預后。本實驗結果證明配合多奈哌齊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僅有助于延緩患者智能下降的程度,但對于認知功能改善效果有限。可能與阿普唑侖僅干預睡眠,未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病因機制有關,具體還需進一步臨床試驗證明。
4參考文獻
[1]黃流清,邵福源.Alzheimer病相關的睡眠障礙[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4,14(5):307-308.
[2]Tractenberg RE,Singer CM,Cummings JL,et al.The sleep disorders inventory:an instrument for studies of sleep disturbance in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J Sleep Res,2003,12(4):331-337.
[3]趙忠新.睡眠醫學發展史[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6,6(1):6-10.
[4]張景行,章功良.睡眠一覺醒機制研究概況[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6,6(1):11-16.
[5]Mirmiran M,Swaab DF,Kok JH,et al.Circadian rhythms and the suprachiasm atic nucleus in perinatal development,age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J].Prog Brain Res,1992,93:151-162.
[6]邢建麗,吳智平,張熙,等.阿爾茨海默病伴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異常三例[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9,9(3):266-269.
[7]Kang JE,Lim MM,Bateman RJ,et al.Amyloid.beta dynamics are regulated by orexin and the sleep-wake cycle[J].Science,2009,326(5 955):1 005-1 007.
[8]Hajszan T,Dow A,Warner-Sehmidt JL,et al.Remodeling of hippoeampal spine synapses in the rat learned helplessnessmodel of depression[J].BioI Psychiatry,2009,65(5):392-400.
(收稿2015-07-16修回2016-05-17)
【中圖分類號】R749.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