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鎧菁,范福軍,2,吳雨曦,容佩榮,劉嘉敏,李舒婷
(1.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642;2.廣東省服裝創新設計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廣東 廣州510642)
?
廣州市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現狀分析*
張鎧菁1,范福軍1,2,吳雨曦1,容佩榮1,劉嘉敏1,李舒婷1
(1.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642;
2.廣東省服裝創新設計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廣東 廣州510642)
摘要:伴隨著中國經濟與人口的迅猛增長,以 “時尚”名義消費的紡織品服裝數量節節攀升。而作為可循環利用的二次資源,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現狀卻不容樂觀。本文以廣州市舊衣回收體系為例,分析現有回收模式的運行現狀,總結其主要特征,為廣州市舊衣回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廢舊紡織品服裝;舊衣回收體系;分析
當下中國城市的服裝經濟存在著兩大線性弊端:首先,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纖維資源緊張的背景下,城市紡織品服裝過度生產,過度消費,造成大量自然資本浪費;另一方面,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低,處理不當,造成城市污染。中國上海、杭州等地的廢舊紡織品服裝循環回收試點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我國目前大城市內還未建立一套成體系的紡織材料可持續的循環模式[1]。而作為中國紡織品行業的代表地區之一,廣州市紡織品生產與回收循環再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為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長期存在的激烈矛盾,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在高需求、高消費的國際大都市內做好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提高紡織品原料利用率,對于推進廣州乃至全國紡織品行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十分重大的實際意義。
2014年10月 《廣州市再生資源回收指導目錄》指出,廢舊紡織品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是構建以 “社區回收站點—分揀加工中心—回收利用基地”以及垃圾分類減量建設與逆向配送回收體系相結合的回收模式:通過在廣州市內設立自主垃圾分類回收箱,設立回收站點,并以獎勵的方式鼓勵環衛工人在垃圾中轉站進行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分揀,提高廢舊紡織品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現今廣州市廢舊紡織品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廣州市低附加值再生資源回收模式
由于市民垃圾分類意識不高以及對廢舊紡織品回收長期的忽視,廣州市廢舊紡織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并未得到廣泛的響應。另一方面,環衛工人積極性不高,回收處理技術低下,各回收利用環節常常處于分解狀態,使得廢舊紡織品回收并未形成類似塑料品、廢舊電池完整的回收利用模式。為盡快推進廢舊紡織品資源的回收利用,廣州市各類社會力量崛起。現今存在于廣州市內的舊衣回收模式類型多樣,以市政組織的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模式利用行政力量扶持,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以公益組織主導的回收利用模式組織方式靈活多樣,回收覆蓋范圍廣泛;以品牌企業回收利用模式及以私人回收單位回收利用主動性高、反應迅速,能最大化地提高廢舊紡織品資源利用率。表1為廣州市現有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模式比較分析。

表1 廣州市現有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模式比較
2.1廣州市廢舊紡織品回收處理實施效果分析
為了了解現有廣州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體系實施的效果,進一步深掘現今體系存在問題,課題組進行了大規模的實地問卷調查工作。本次問卷調查分線上和線下兩大模塊,共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問卷1980份,其中有效問卷1720份。覆蓋了廣州市各區;受訪年齡層跨度大,涉及多個職業與行業。
據個人年均廢棄服裝 (小件商品除外)的數量問題調查顯示,近六成 (56.25%)被調查者年均廢棄服裝的數量在5件及以內,5至10件的大約占三成 (30.68%),10件以上的較少,只占一成。圖2就一件衣服平均使用年限來看,四成左右被調查者的衣物有效期限為1年及以下。圖3從個人年均數據上看,人均產生廢棄服裝數量不多,但廣州市人口基數大,其廢棄紡織品服裝年產量龐大。廣州市現今常住人口達1300萬人,全市一年舊衣廢棄量約5300萬件。
廣州市居民在處置廢舊衣物時多數選擇閑置或二次利用的方式 (抹布、衣物改造等),直接廢棄舊衣物的比例達21%。對于換購新品、有償出售等方式,人們并不垂青,可見多數人在廢舊衣物處理方式上保留較傳統的觀念,更傾向方便快捷的處理方法。從圖4可見捐贈公益機構的舊衣處理方式并未被人們所廣泛認可,但意味其還有更大的推廣空間。
較為引人關注的是,75%的居民認為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前景較樂觀乃至廣闊。然而居民對于舊衣回收的參與度低下,然而近九成被調查者表示從不或者偶爾參與身邊的舊衣回收活動 (見圖5),這是由于大部分人對于舊衣回收并不了解所導致的。調查顯示只有約8%的居民對于舊衣回收活動的后續較為了解 (見圖6),這很大程度上是由舊衣回收的宣傳不足,舊衣回收活動開展形式不夠恰當所致。居民對于舊衣回收活動的不了解導致其參與度低,進一步影響了廣州市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體系的發展。

圖2 一件衣服的平均使用年限比較

圖3 個人年均廢棄服裝數量分布

圖4 居民處理廢舊紡織品服裝方式分布

圖5 居民對于舊衣回收活動的參與度

圖6 居民對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的后續了解情況
調查發現,接近一半的人群難以接受二手或再生服裝,大部分群眾對現今市場上的二手服裝,再生服裝產品質量問題關注度最高 (見圖7)。基于中國當前二手服裝市場的不完善,大部分二手服裝存在安全性問題,許多商販對二手服裝的售賣處理只是簡單地裁掉原有商標,掛新吊牌后直接銷售。未經過嚴格處理的二手衣物安全性難以保障,群眾不愿意購買二手服裝,有些山區拒收二手服裝。

圖7 廣州市民對于購買二手及再生服裝態度
2.2現有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體系問題
2.2.1缺乏有效的捐贈途徑
現有回收體系中,廣州市垃圾分類減量建設與逆向配送回收體系相結合的回收模式政策并未在廢舊紡織品上得到很好的落實。在廣州市多地實際走訪中發現,現有的自主垃圾回收箱或再生資源便民回收點并沒有 “廢舊紡織品”這一回收指標。其次舊衣受捐方因各類因素影響,大多撤銷了舊衣回收活動;此外,舊衣回收活動往往局限于某城區某街道內,規模小、日程短,鮮為大眾所知。缺乏有效捐贈途徑,致使居民舊衣無處可捐。
2.2.2舊衣處理技術單一落后
第一,廣州市廢舊紡織品處理技術單一。以市政主導的舊衣回收處理方式中,近六成舊衣以填埋焚燒處理為主。焚燒填埋成本低,操作簡單,但廢舊紡織品多為不易降解的化纖類紡織品,降解周期長,化纖填埋破壞土壤結構,化纖焚燒更產生有毒氣體,污染大氣環境。
第二,廣州市廢舊紡織品分揀和消毒技術落后,相應設備匱乏。據調查,目前廢舊紡織品服裝大多數處理機構仍為人工分揀狀態;在消毒技術上,也僅廣州市接受社會捐贈工作站借用較為先進的PLC臭氧滅菌柜進行衣物消毒,其他大部分公益團隊仍以人工漂洗消毒為主。
第三,廣州市廢舊紡織服裝再利用企業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低,缺乏骨干企業參與。真正掌握面料再利用技術的企業,廣州市乃至廣東省都是屈指可數的。廣州僑銀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承接過廣州市再生資源回收無害化處理業務,但其承接廢舊紡織品的處理業務也是少量有限的;廣州市萬綠達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錦盛無紡布實業有限公司也僅是有承接舊衣回收的無紡布織造業務,專門從事非織造布生產。再者,目前廣州市乃至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廢舊紡織服裝再利用體系不完善,企業各自為政,尚未有龍頭企業從事大規模、高附加值的再生利用,使得廢舊紡織品服裝的研發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
2.2.3舊衣處理成本高昂
舊衣物捐贈需大量籌備工作,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外,還需承擔舊衣無處捐贈的風險,致使多數舊衣回收發起者望而卻步,也只有像優衣庫,H&M等大型品牌企業,才能依托品牌效應及資金支持來完善廢舊衣物再利用產業。另一方面,市民對舊衣捐贈理解不夠,許多市民把舊衣捐贈點當作廢舊衣服處理站,在市政設立的回收站點中有效捐贈的衣服比例只有35%~40%[3]。加大廢棄物數量的同時,也加重了勞動力成本的負擔。
2.2.4法律監管空缺
目前廣州對于舊衣回收的有關法律條例是一片空白。缺乏相應的法律規章指導及監管措施,相關組織、單位舊衣回收處理透明度低,無法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另外,在舊衣回收高額利益驅動下,常常伴隨著非法回收處理、舊衣衛生等問題的發生。如部分舊衣回收利用公司、公益回收單位打著慈善環保的旗號,免費回收二手衣服進行倒賣,此類事件的頻發嚴重影響群眾參與舊衣回收的信心。
2.2.5二手服裝常態化交易機制尚未完善
國內很多學者認為,成熟的二手服裝市場在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可以孕育出I∶CO這類大型專業服裝回收公司[4]。但是國內不僅沒有專門的二手衣服市場來消耗可回收資源,連民間有償回收、流通出售也被禁止;沒有完善的二手服裝市場機制,廣州市舊衣商販流動性大、分散廣,從而導致治安管理,衛生監管等問題。
總結以上,盡管廣州市各類舊衣回收模式并存,實現了城市垃圾分類和減量,推進廢舊紡織物資源再生處理應用,但是廣州市各類舊衣回收利用體系分布零散,回收力度參差不齊,廢舊紡織品利用科技含量低,無法形成強而有力統一性、常規性的舊衣回收利用模式,其最根本的原因在回收利用模式上的落后性,無法運用體制更新推動技術創新,導致廢舊紡織品回收產業無法進一步發展。在城市廢棄紡織品數量攀升同現有的回收利用體系不相適應的矛盾狀況下,現今的廣州市舊衣回收利用模式急需新的變革措施。
據廣州市舊衣回收現狀,可擬定兩大新型舊衣回收體系,二者相輔相成,在政府宏觀調控和企業微觀發展下可針對不同舊衣品種,不同回收區域,不同的回收力度的舊衣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政府主導型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體系,引導多方參與舊衣回收,是回收網絡覆蓋廣、力度大的統一回送體系,與城市慈善事業一體的社會服務模式;相較于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體系是企業活躍度高,回收形式靈活,經濟效益高的活力因子。
3.1政府主導型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體系
3.1.1政府主導型舊衣回收利用體系的建立
政府聯合各類公益組織參與舊衣回收,首先在廣州市各地設置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捐贈點;第一次分揀后,九成以上的新舊衣運往公益組織中轉站,進行二次分類、消毒、打包,輸送貧困山區。不可二次穿著的廢舊服裝則將集中運至二次分揀中心,進行二次挑選。其廢舊紡織品將分為三類處理:可再生紡織品由與政府合作的再生資源利用企業進行技術加工處理,應用于各行各業;完全廢棄紡織品則交由火電廠進行發電處理,少量無法二次利用的廢棄紡織品可進行填埋。模式如圖8所示。

圖8 政府主導的廢舊紡織品服裝利用體系流程圖
3.1.2關于政府主導型舊衣回收利用體系的特征分析
(1)建設有效且影響力大的舊衣回收網點。回收是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體系的源頭。接收舊衣物捐贈公益組織所面臨的成本、人力等問題自身無法解決,需政府對此類低收益行業積極推動,輔以財力支持。以政府主導的廢舊紡織品循環再用模式可著力各社區、城鎮、單位的捐贈點建設,大大提高宣傳力度;健全廢舊紡織品服裝定點回收服務網絡,同時優化配置資源,充分利用媒體和網絡平臺,活躍一切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用有利因素,讓各行各業在廢舊紡織品回收循環上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
(2)建立強有力的領導、協調與服務網絡。政府主導型舊衣回收體系的建立,形成以法律為依據、上下協調、高效運作強大的舊衣回收網絡,可有效解決個體回收規模小、局分散,缺乏舊衣回收標準及有效監測管理的問題。通過與各公益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帶動社會力量開展舊衣回收活動,建立回收站點,讓各地居民可以便利捐贈同時推進扶貧事業;政府在各中轉站嚴格把關廢舊紡織品流向,聯合科研機構加快廢舊紡織品資源利用,提高全社會資源的利用率。
3.1.3借鑒美國成熟的舊衣回收體系
美國廢舊紡織品回收率并非世界最高,但其回收體系成熟,舊衣回收利用率高,參與范圍廣,涉及市政、慈善機構、非贏利機構、中小學等,并計劃到2037年實現廢舊紡織品 “零拋棄”,美國為此在部分州、市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把廢舊紡織品回收納入市政回收系統,簡稱curbsidecollection[5]。1991年夏,賓西法尼亞州的費城便把廢舊紡織品回收納入市政回收系統,試點覆蓋400戶居民[6]。居民可用由市政回收公司提供的專用厚塑料袋將廢舊紡織品包裝后放置路邊,然后專車便會將其運輸到專門的舊衣處理公司進行后續處理。美國舊衣回收體系中這一自家門前回收模型對市民而言具有高度的便利性,同時刺激中小企業在政府統一回收處理規格標準及政策扶持下,嚴守行業準則,加大研發技術力量,提高廢舊紡織品利用的科技水平。
3.2企業主導型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利用體系
3.2.1企業主導型舊衣回收利用體系的建立
對于處理淘汰率高的輕薄衣服,傳統的扶貧觀念認為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以企業主導型舊衣回收體系處理此類舊衣更具有優勢,收集后將此類舊衣統一打包,定期送至集散點;與政府主導型體系不同的是,進行分揀后的舊衣分為三部分流行,九成以上新的舊衣經過企業二次分類、消毒、打包,最終送往貧困山區,發揮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部分加工處理后的舊衣可輸入海外熱銷的服裝二手市場進行二次出售,其銷售所得利潤歸企業所有;再者,企業可以與各類科研技術力量聯合,研發現今國內外紡織品行業高度關注的再生面料或加工成紡織產業再用資源,實現資源再次利用,其余少量完全廢棄紡織品將免費提供給發電廠發電處理。該模式圖如圖9所示。

圖9 企業主導的廢舊紡織品服裝利用體系流程圖
3.2.2關于企業主導型舊衣回收利用體系的特征分析
(1)發展創新技術,完善廢舊紡織品服裝利用產業。無論是服裝品牌企業、專業的舊衣回收公司或是外資合作企業領導舊衣回收體系,都將是一場紡織行業的 “技術革命”,如,建立了 “ECOCIRCLE”機構的日本帝人旗下子公司帝人纖維與中國合作企業從商品開發階段起展開合作,在店鋪柜臺回收舊衣服,然后制成再生纖維銷售給參加合作的企業,再制成紡織產品[7]。國外在舊衣服回收體系中,無論從回收的模式還是從技術的創新角度,都更加完善和成熟,促進企業主導的廢舊紡織品服裝利用體系在探索舊衣循環再用上將以專業化、市場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手段,加大企業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模式的創新力度,引導紡織品產業鏈的延伸和高技術化發展。
(2)開拓完善二手服裝市場。作為一個尚待開發的市場與領域,我國二手服裝市場的建立勢必是一個系統工程。企業主導型體系可以在政府逐步完善國內市場管理體制及群眾傳統觀念意識的轉變下,以廢舊紡織品服裝轉變產業用資源為著力點,加強服裝品牌建設為突破口,爭取行業的制高點;再者企業積極運用新型交易手段如二手服裝專賣店,二手服裝網絡交易平臺有利于推動我國二手服裝市場的開放。
3.2.3引用國內現有企業的借鑒經驗
以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是國內第一家持有廢舊衣物分類、整理、調劑綜合利用營業執照的企業。其 “廢舊服裝回收利用項目”已經作為上海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專項項目,列入上海2012~2014第五個三年環保行動計劃。該項目吸引山東、江蘇等地的紡織工廠以及優衣庫、Only、Mango等服裝公司的合作,以建立回收產業鏈或解決庫存問題[8]。緣源實業在舊衣處理中創立自有的回收分類再利用體系,按照不同面料成分進行分類回收,并打包送往不同的處理工廠,其銷往海外市場的二手夏衣是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而廢舊紡織品轉變為產業用再生資源的研發是可持續發展的后備路徑,其承擔的扶貧救濟責任也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帶動居民將二手資源自主捐贈。
正如廣州日報 《舊衣一扔,凸顯循環經濟軟肋》一文所說紡織品再利用率低只是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滯后的一個縮影,而其中的羈絆也并不僅在于技術。長期以來國內資源循環使用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得不到應有的彰顯,以至于相關技術及實踐乏善可陳。廣州市應突破廢舊紡織品服裝循環再用的瓶頸,加快地區廢舊紡織品產業化進程的發展,使得城市再生資源走入良性循環系統之中,減少經濟增長對環境形成的壓力,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遊芳.日本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 [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2014(8):40 -43.
[2] 央視曝廣州街頭熱銷帶血發臭舊衣 [Z].央視新聞,2014-12-17.
[3] 溫利.捐來舊衣六成只能變垃圾 [N].廣州日報,2015-4-28.
[4] 張東亞.舊衣服新旅程 [J].中國企業家,2013 (11):92-97.
[5] 陳遊芳.美國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及對中國的啟示[J].毛紡科技,2015(2):62-65.
[6] David,Raggle.Tappingtextilerecycling[J].Bio-Cycle:journalofcomposting&organicsrecycling,33(2):38-39.
[7] 甘佳虔,楊以雄,邵家瑜,等.舊衣時尚與城市文明——二手服裝消費市場發展分析 [J].東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1):51-56.
[8] 劉晶晶.上海舊衣回收:運營成本逐年上升,企業感嘆賺錢有點困難 [N].東方網,2014-11 -20.
中圖分類號:TS197.2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672-500x.2016.02.011
文章編號:1672-500X(2016)02-0048-07
收稿日期:2016-05-31
作者簡介:張鎧菁 (1994-),女,廣東人,2013級應用數學本科生。
通訊作者:范福軍 (1965-),男,重慶人,教授,主要從事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
基金項目: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廣州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重大專項 (201508010020);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201510564347);華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201510564353;201510564358)。
ANALYSIS REPORT OF THE SITUATION OF GUANGZHOU’S WASTE TEXTILES AND GARMENTS RECYCLING
ZHANG Kai-jing1, FAN Fu-jun1,2, WU Yu-xi1, RONG Pei-rong1, LIU Jia-min1, LI Shu-ting1
( 1.College of Arts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Guangdong Clothing 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Guangzhou 510642, China )
Abstracts: As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and population, the needed quantity of the textiles and garments, is rising, which are consumed under the name of “ Fashion”. However, as the recyclable resources, the situation of waste textiles recycling is not optimistic. Taking waste textiles recycling system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recycling mode, summarized its key features and provide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waste textiles recycling system.
Keywords:waste textiles and garments, waste textiles recycling system, Gu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