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昌,孟慶輝,王麗君
(1.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590;2.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山東 青島 266000)
?
小珠山山脈南麓地質災害危害性研究
劉通昌1,孟慶輝2,王麗君1
(1.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266590;2.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山東 青島266000)
摘要:通過對小珠山山脈南麓進行地質災害危害性研究,查明小珠山山脈南麓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小型崩塌及淺層滑坡,而新形成的邊坡堆填土路基邊坡和開挖山體邊坡為重點防治地段,需要進行清除或護坡加固處理。本研究為該區域相關建設用地單位防治地質災害及合理開發利用小珠山南麓提供了一定依據,并且可以為其他區域進行地質災害評估積累經驗。
關鍵詞:地質災害;崩塌;滑坡;防治
1地質環境背景
研究區位于小珠山山脈南麓靈海路北側,處于黃島核心區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優越,占地面積數百余畝,可用作學校、居民樓等建設用地。
該地區為低山丘陵地貌成因類型,微地貌類型有剝蝕殘山(地貌Ⅰ區)、剝蝕堆積緩坡(地貌Ⅱ區)。剝蝕殘山基巖裸露,僅局部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以碎塊石為主,含少量黏性土,地形起伏較大;殘山前緣堆積緩坡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一般厚度約2~3 m。剝蝕殘山區以北大崮單元中細粒正長花崗巖為主,局部穿插著花崗斑巖巖脈,節理裂隙發育,易沿臨空面產生崩塌現象。該區發育有“V”型沖溝3條,溝谷切割深度較小,溝谷中零散分布有大小不一的碎塊石,但由于溝谷坡度較小,匯水形式多為面狀流水,總體上該區沖溝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小。剝蝕堆積緩坡區位于剝蝕殘山區前緣,以含礫質粘土為主,厚度不均一,一般厚度約2~3 m,土的力學性能良好,但有地基不均勻、供水條件差等工程地質問題。區內修建有集水井及泄洪道,且存在一小型水庫,總體上有利于山體匯水的排泄,可以起到防洪減災的作用,因此區內不具備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發育條件。
2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
2.1崩塌
根據野外地質調查,研究區內有20處崩塌體地質災害隱患點,特征見表1。
裂隙率,統計區域節理裂隙所占的面積與統計面積的比值
式中:L為節理長度;B為節理寬度;A為統計區域總面積。

表1 崩塌體現狀評估表
2.2滑坡
根據野外實地調查,區內有滑坡體1處,位于研究區東側山體,危害程度較小,屬淺層基巖滑坡。滑坡體是由于人工開挖的山體坡腳沿斷裂構造面或節理裂隙面形成滑動面,受降雨入滲等因素影響而產生。滑體斷面寬約40 m,滑體軸部長42 m。該滑坡體現狀條件下基本處于穩定狀態。
2.3綜合評估
根據地質災害危害性綜合分區評估原則及地質災害危害性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結果,對研究區進行綜合評估,評估結果及其分布特征如下:研究區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為小型崩塌、淺層滑坡。地質災害危害性現狀評估為危害性小,預測評估為危害性小~中等。綜合評估,Ⅱ區為地質災害危害性中等區,Ⅰ區為地質災害危害性小區。
3防治措施
(1)崩塌體B19、B20距擬建設用地場區較近,屬小型崩塌隱患點,對建設用地有一定的影響,建議進行清除或護坡加固處理。
(2)在工程設計階段,加強對新形成的堆填土路基邊坡和開挖山體邊坡支護措施,可采取清除、錨噴加固或支擋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3)建議工程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報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消除隱患,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4)在工程設計和施工階段,應充分考慮地質條件及項目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合理使用土地,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
(5)項目修建過程中及建成投產后,污水、垃圾等不得隨意排放,避免對淺層地下水造成污染。
4結語
(1)研究區建設用地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簡單,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小型崩塌、淺層滑坡。
(2)地質災害危害性現狀評估為危險性小,研究區地質災害危害性綜合評估為:Ⅱ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I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
(3)新形成的邊坡堆填土路基邊坡和開挖山體邊坡為重點防治地段,距離建設用地場區較遠的邊坡確定為次重點防治地段。
(4)對小珠山山脈南麓進行的崩塌體危害性研究,能夠有效地預防該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對擬建設工程的危害,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經濟損失起到了積極預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梁,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2]山東省地礦局第一水文地質隊.《青島-靈山衛幅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R].1983.
[3]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青島市工程地質調查報告》[R].1991.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簡介:劉通昌(1990-),男,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U416.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3383(2016)05-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