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如何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成本高、投入多、收入少的弊端愈發突出,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農戶個體生產發展的需求。針對這一問題,國家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舉措,黑龍江省綏化市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一流現代化大農業的戰略決策,著力加快以家庭承包為基礎、規模經營為前提、合作農業為載體、大機械大水利大科技為重點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步伐。通過行政推動、政策扶持、示范帶動、典型引帶,農民自主創業意識進一步增強,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并且逐步發展壯大。
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是農業生產方式的一次革命,涉及到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根本利益,對農業戰線的干部職工和廣大農民來說,是新生事物,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做好宣傳發動、營造氛圍是首要條件。全市的各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集中時段加大宣傳力度。同時,采取發放宣傳單、懸掛過街條幅、開展“送法下鄉”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支持、參與、組建新型經營體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縣鄉村干部深入村屯、為農戶講解政策,宣傳典型,鼓勵農民辦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組織,得到了廣大農民的信賴;各地鼓勵大戶和能人發揮資金、技術、信息等優勢,整合資源,擴大新型農業經營規模,讓更多的社會資金、經營主體參與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來;各地強化典型引帶,集中精力培育了一批工作有基礎、產業有特色、合作有活力的不同類型的土地規模經營典型,有力地發揮了典型的引帶作用。
從各地實踐情況看,構建新型載體、搭建服務平臺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沒有服務平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難以壯大。主要搭建好三個平臺:一是搭建政策扶持平臺。就是要把農機購置補貼、良種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補助資金等,優先向連片規模經營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安排;將農業開發項目、農機合作社項目、土地整理項目優先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對連片流轉面積較大的流出農戶,給予適當資金補助,提高農民主動流轉的積極性;優化金融服務,創新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并適當給予利率優惠。綏棱縣財政投入1 000萬元用于扶持土地規模經營的整地及種子補貼;安達市對于參加土地規模經營的農戶,實行“兩種補貼”,即給每畝土地10元良種補貼和農戶土地保險補貼。二是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全市建立縣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10個,以鄉(鎮)經管站為依托,建立鄉級服務平臺152個、村級服務組織1 238個。在信息登記發布、土地評估、合同鑒證、法律政策咨詢等方面為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提供優質服務。海倫市在建立市、鄉、村三級服務體系的同時,自行開發了土地流轉網絡平臺,極大地方便了農民。三是搭建勞動力轉移促增收平臺。為鼓勵引導更多農戶主動流轉土地和參與規模經營,依托勞動力轉移服務機構,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宣講勞務知識,為廣大農民提供信貸、技術、信息、保險等方面的服務,擴大農民就業空間。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產業化龍頭組織實施激勵性政策,不僅激活了外部條件,也激發了內部潛力。各地在農業基礎設施、農用物資、技術培訓等方面給予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支持,在項目資金、貸款貼息、獎勵等方面以扶持,極大調動了發展和生產的積極性。按照市 《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實施方案》要求,各地相繼出臺了扶持政策。對推進規模經營取得顯著成效的村支部書記給予事業單位編制待遇或上掛鄉(鎮)副職,對達到整鄉(鎮)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業績突出的鄉(鎮)黨委書記優先提拔重用。安達市對在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村支部書記給予納入事業編制的待遇,特別突出的上掛副鄉鎮長。2012年以來,全市共有40名村支部書記被納入事業編制管理,5名村支部書記上掛副鄉鎮長。北林區財政先后為合作社投入資金4 000萬元,加上農機購機補貼共計1.5億元,配置大馬力拖拉機等農機具356臺套,并為入社農戶全面積提供了種植業農業保險。同時,將爭取到的3 500萬元農業開發和扶貧開發等互助資金,全部用于扶持合作社發展。
建設好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組織工作至關重要。通過建立市、縣、鄉、村一把手負總責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組織機構,保證了橫向、縱向的協同運作,政府部門推動有力;充分發揮鄉村基層組織的功能,特別發揮了村干部的帶頭作用,有效提高了鄉村組織化程度,帶動了全面發展;市政府將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工作列入考核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責任狀。海倫市成立了23個以四大班子副處級以上領導為組長的推進組,分別包鄉(鎮)抓落實;望奎、肇東、蘭西、明水、北林等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親自深入鄉鎮、村屯搞調研,現場辦公解決實際問題,這些都為新型經營體系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152000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鄭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