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鎮壓強度對小麥墑情苗情影響試驗
1.1試驗目的。本文在造墑與不造墑條件下,對不同鎮壓強度對冬小麥墑情苗情影響進行了試驗探究,以期確定小麥播種不同造墑和鎮壓方式對麥田土壤條件和冬小麥生育特性及產量形成的影響。
1.2供試材料。試驗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涿州市進行,選用石新828冬小麥品種為供試材料。1.3試驗處理。試驗設置造墑與不造墑兩個水分處理,前茬玉米正常還田。在此基礎上分為不鎮壓、正常鎮壓(100 kg)、加重鎮壓(300 kg),鎮壓器裂區處理(每個處理鎮壓1遍)。處理和排列圖如下。

1.4土壤水分調查。按照試驗方案進行小麥播種整地。于播種后,每隔5 d(進入11月可每隔10 d)分層監測土壤水分,共8層,分別為: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60 cm。
1.5苗情調查。從10月6日播種后開始記錄天數,定點測定出苗速率,待出苗完全后,記錄基本苗。出苗后每隔10 d取樣一次,測定苗期苗質特征(包括葉齡、株高、植株葉面積、植株鮮重、植株干重、分蘗速率),地下部分測定根總長、根干重等指標,直到越冬期。越冬后進行凍害與死苗調查。
1.6田間澆水與氣象情況。小麥整個生育期只在冬季澆凍水1次,春季沒澆水,完全靠自然降水。涿州市小麥降水情況:2014年10月9日~2015年6月16日降雨量共計183.2 mm。
小麥播種后鎮壓、造墑能保證小麥的發芽速率基本一致,出苗整齊,出苗率高。小麥在播種后的對比試驗包括不鎮壓、正常鎮壓、加重鎮壓的三種;造墑情況包括造墑與不造墑兩種。試驗地塊小麥播種為旋耕后播種,旋耕后的麥田表層土壤疏松,如果不鎮壓會造成播種深淺不一的現象。
2.1不同鎮壓強度對小麥出苗速率的影響。正常和加重鎮壓能夠減少土壤中的大空隙,空氣容積量減少,種子帶的土壤密度增加,使種子與土壤充分密接,為種子發芽、出苗、生長提供了一個松緊適度的環境,種子吸收水分和養分一致,保證種子發芽、出苗整齊一致。同時,加重鎮壓還能使種子在土壤深度的差異上發生微調節,使種子的深度趨于一致,較好地保證了播種質量。如不鎮壓,會造成播種深淺不一或種子外露,嚴重影響小麥分蘗,造成播種后土壤失墑,影響次生根的噴發和下扎,易造成越冬期死苗。

表1 不同鎮壓強度對小麥出苗速率的影響
小麥播種前,要進行造墑。從表1可以看造墑鎮壓比不造墑不鎮壓出苗率要高,成效顯著。這是因為稈粉碎后,如果不造墑不鎮壓會使土壤被架空,土壤疏松,會使耕層透風失墑,對小麥種子的發芽很不利。因此,耕翻后要澆足塌墑水,澆水有踏實土壤作用,解決土壤被架空問題,同時充足的水分還能使秸稈加速腐熟分解,為出苗后提供養分。

表2 造墑 不造墑條件下不同土壤深度含水量情況
2.2不同造墑條件對不同土壤層次含水量的影響。觀測日期截止2015年11月22日,冬小麥播前造墑條件下,0~20 cm耕層的含水量比不造墑土壤含水量提高效果明顯;造墑和不造墑的土壤含水量隨著土壤深度增加(20~60 cm)差異變小;這也說明造墑和不造墑對土壤深層影響較小。而到了春季,小麥起身后,冬前造墑與不造墑土壤含水量無明顯差異,原因應該是冬前11月25日統一灌溉了凍水。
與不鎮壓相比,鎮壓后表層土壤(5~10 cm)的緊實度增加,特別是在土壤干旱(春季不澆水)的情況下,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的非飽和導水率,但對下層土壤的緊實度基本無影響。灌溉后上層土壤緊實度增加,下層土壤緊實度降低。在不鎮壓地塊的疏松土壤中,根雖然生長很快、很多,但很細弱,由于根與土壤接觸面和根與土壤溶液的接觸不足,根的導水率很小,因此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受到限制。重壓的地塊,小麥的根系變短變粗,根與土壤接觸面和根與土壤溶液的接觸緊密,可以有效提高根系對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吸收。
2.3不同鎮壓強度對小麥產量三要素的影響。重壓和正常鎮壓與不鎮壓的地塊相比,小麥產量提高顯著。鎮壓可顯著提高小麥成熟期植株干物質總積累量及向籽粒中分配量,顯著提高營養器官儲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轉移量。

表3 不同鎮壓強度對小麥產量三要素的影響
播后加重鎮壓處理的單位面積穗數較高,穗粒數和千粒重也相應有所提高。其原因在于鎮壓增加了小麥單株分蘗數,尤其增加冬前大蘗,單株成穗數較多;加重鎮壓可增加單株次生根數,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莖葉片出生速度,并且延長線性灌漿期持續時間和粒重緩增期持續時間,從而延長了總的灌漿時間,提高鎮壓處理的小區穗粒數和千粒重,最終實現高產。
072750涿州市農業局全春香歷春萌
072750涿州市氣象局張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