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保監會發布《關于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提出香港保單在法律、匯率和收益方面都存在風險。
由于在適用法律、監管政策等方面,香港與內地保險業務存在較多差異,保監會提醒內地投保人,若與保險公司產生糾紛,需按照香港地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這意味著要花費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另外,香港的保單賠款、保險金給付都以港幣、美元等外幣結算,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方面的風險也不能忽視。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內地消費者熱衷于香港保險,看中的就是香港完善的保險制度,而香港保單主要以美元或者港幣結算,在內地顧客對人民幣前景不樂觀的情況下,外幣結算則降低了投資風險,滿足內地顧客全球資產配置的需求。
此外,保監會還提醒,香港分紅保險保證收益之上的紅利分配是不確定的。其實,只要是有保險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保證及非保證紅利的分別,非保證紅利是適合公司投資收益。因此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分紅險的收益都存在不確定性。
切忌盲目跟風購買香港保險
保險業內人士坦言,香港保險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有些客戶認為選擇內地保險就可以達到保障的效果,沒有必要一定選擇香港保險。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與理財》的讀者,雖然香港保險在增加保額、補充保障方面是很看好的,但是要認清自己通過香港保險能夠達到什么目的,是否有信服的理由,是否真正有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如果僅僅認為境外的保險比境內的好,那么建議不要購買香港保險,以免后悔。他認為,技術層面如繳費、簽合同、兌換港幣這些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購買香港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