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鈞


自從升格當了姥爺,生活中就增加了許多樂趣。不僅下班后可以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更重要的是,通過和小孫女玩耍,近距離觀察她的言行,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尤其是她在“吃”方面的種種表現,使人感慨,讓人深思。
吃,是人的本性,這話一點不假。小孫女出生后,頭一個月,整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我第一次見她,她靜靜地躺在小床上睡覺。粉紅色的臉龐雖然很小,但鼻子、嘴巴、眼睛、眉毛排列端正,很是可愛。她大部分時間在睡覺,但只要一醒了,就張著小嘴要吃,甚至沒睜開眼睛就張著小嘴找奶吃,而且要求若不能立即得到滿足,喂奶稍微慢一點,她就大聲哭喊,似乎受了天大的的委屈。只有把奶吃飽了,才不吭聲,誰也不理,又開始呼呼睡大覺了。仿佛只有吃,才能讓她有活力,才讓她愿意和外界有交流。吃,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
小孫女慢慢長大了,三個月后不再是吃了睡,睡了吃,開始學會和大人玩耍了。但她仍然沒有改變愛吃的習慣,而且是主動“出擊”尋找吃。除了繼續吃奶,她對一切能放到嘴里吃的東西都有著“濃厚興趣”和“強烈欲望”。首先是吃手,她把自己的小手放在嘴里吃,雖然肯定吃不到什么,但她就是愛吃,而且常常是把她的左手從嘴里拔出來,她又執著地把右手放到嘴里繼續吃,特別是還能“吧唧吧唧”地發出響聲,吃得有滋有味,讓人看得既可氣又無奈。其次是吃一切可以抓到的東西,啃玩具、咬衣服、吃床單、抓住花草也要吃、抱著她時她竟會低頭啃你的手,讓人最難以接受的是,你不讓她吃什么,她偏要吃什么,不讓吃,她就哭、就鬧,用喊叫表示不滿。她居然還會用低頭抬腳的高難度動作抱著自己的小腳丫“親密接吻”,真讓人看得哭笑不得。我不由得有些困惑和感慨:吃,真的是人的天性嗎?人真的是吃貨嗎?
當然,有人說,小孩見什么吃什么,不一定是因為餓了,有時是為了磨牙,有時是因為好奇,為了體驗,為了探索,是小孩通過嘴巴直接感知外部世界進而促進發育、成長的一個有效途徑。的確,小孫女長到六個月后,她在吃的方面有些新情況:學會開始有選擇地吃了。起初,大人吃飯時,她只是好奇,目不轉睛地看著;到后來,別人吃東西時,她的嘴也微微嚼動,仿佛也在品味美食;再后來,別人吃東西時,她不再那么文靜地旁觀了,她用大喊大叫表達她的訴求,手腳并用往前撲,要獲得美食,要和大人一樣平等享受美食。除了繼續吃奶,她也喜歡喝米粉和小米粥,對水果也有興趣,對蘋果、橘子等果汁也喝得津津有味。一瓣橘子放在她嘴邊,她會使勁地用沒牙的小嘴巴把汁吸得干干凈凈,吃完后,她往往會興奮地搖頭晃腦、搖頭“擺尾”,不,準確地說,是“搖頭擺腿”,完全是一副得意揚揚的樣子,好像她也知道,吃,就是一種享受;吃,就要學會有選擇地吃,就要像成年人那樣吃各種好吃的東西。當然,她也有不愿吃的時候,比如,吃奶吃到一定程度就不吃了,大人擔心她沒吃飽,總想再多喂她一點,她并不領情,把奶喂到她嘴里,她果斷地把臉扭到一邊,不予理睬;你再喂,她又固執地把頭轉到另一邊,擺出一副“不吃,不吃,就不吃”的架勢。啊,真是有主意,知道何時該吃,何時堅決不吃。
小孫女一天天在長大,她由開始的“貪吃”到“有選擇地吃”再到“知道何時該吃,何時不吃”,她真的慢慢長大了,她似乎像成年人一樣成熟了。說到成年人的成熟,我忽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成年人就真的成熟了嗎?在“吃”的問題上就真的沒有問題了嗎?我們常說,只知道貪吃、傻吃、不懂得選擇那是單純的嬰兒。我們笑話嬰兒的幼稚,但是,我們許多成年人不也正像嬰兒一樣幼稚嗎?現實中有許多自以為是的成年人甚至是領導干部貪吃、貪占,欲壑難填,不懂、不會、不愿合理節制,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更不知道有些東西是有害的、有毒的,絕對不能吃,對別人的善意提醒置若罔聞,膽大妄為,肆意胡吃,最終,自己那張貪吃的“嘴”把自己的一切吃光了、吃完了,落了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
吃,本身無可非議,它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但我們對吃的認識要提高,境界要提升,要真正會吃。該吃不吃不對,不該吃卻吃也不對。一個正常小孩的成長都是和逐漸懂得吃什么、吃多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有些成年人甚至領導干部卻不明白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由此看來,年齡和成熟并不成正比關系,年齡大甚至職務高并不一定代表成熟。我們每個人要真正做到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就要學會思考,掌控欲望。就像在“吃”的問題上,要想清楚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同理,在做事時,也要想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