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嵬
[摘要]為滿足黑龍江省東部六城市煤電化發展的需要,向其提供大量中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產物,能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以訂單的形式為煤電化企業輸送人才。煤電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數量多,而且任務急,需要通過企業、區域、高校的共同合作完善人才的引入機制。東部煤電化企業通過與省內民辦高校合作將大大降低人才培養成本。黑龍江省存在大量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和辦學理念上具有靈活性的特點,非常適宜與煤電化基地合作。
[關鍵詞]民辦高校;煤電化;人才
一、煤電化六市建設現狀分析
黑龍江東部煤電化城市分別為: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佳木斯、牡丹江。該區域的煤炭蘊藏量占全省的92%,對全省GDP的貢獻率為25%。2015年《中國(黑龍江)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煤電化六市的競爭力整體處于中游水平,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該區域重點發展四個領域:煤炭、電力、煤電化、替代產業。黑龍江省政府投入資金重點扶持六城市34個煤化石化產業重大項目。
二、煤電化六市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煤電化六市已經擁有一批能夠承擔企業重大創新項目的帶頭人才,為基地建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煤電化基地相關從業人員為35364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31.81%,管理人員占14.48%。從事傳統產業的專業人才多,而技術創新人才、經濟貿易人才、信息服務以及邊緣學科的人才較少,高技能人才短缺。影響東部煤電化六市人才需求的另一個因素是人才流動。大量技術人才涌向東北地區的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以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高層次人才主要流向是哈爾濱、沈陽、大連、長春等城市,黑龍江省2/3的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在城市,縣鄉所占的比重較低,越到基層人才越短缺。
煤電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數量多,而且任務急,需要通過企業、區域、高校的合作共同完善人才的引入機制。東部煤電化企業通過與省內民辦高校合作將大大降低人才培養成本。黑龍江省存在大量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和辦學理念上具有靈活性的特點,非常適宜與煤電化基地合作,但目前卻沒有形成這樣一種人才合作平臺。
三、民辦高校培養訂單式人才的制約因素
(一)政策因素
政府主管部門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進行產學結合。學術理論界也大力推崇校企合作的理念,嘗試以崗位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改革。但是,在法律法規方面卻沒有配套文件,還是以指導性意見為主。此外,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缺乏保障政策,如訂單人才培養中教師的職稱評定和人事編制等問題沒有具體政策。
(二)民辦高校自身因素
1.就業率的壓力。民辦高校就業率直接影響學校的聲譽,關乎學校的生存。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民辦高校在訂單人才培養方面出現問題。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與一些專業并不對口的企業進行合作,簽訂人才訂單。個別企業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名義,將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畢業生在企業里從事的工作與自身所學專業相去甚遠。這種訂單從長期來看,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了民辦高校的聲譽。
2.“雙師”資源短缺。在培養訂單人才的過程中,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資源是必不可少的。四川省一所高校對訂單班學生進行調研時,68%的學生表示對教師的實踐能力不滿,這也是目前民辦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民辦高校教師的年齡趨于年輕化,40歲以下的教師占50%左右,都是從學校走向學校,缺少實踐經驗。教師生活圈較封閉,對行業動態缺少切身感受。而民辦高校經費基本都是自籌,學校不愿為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的費用買單。此外,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重,脫產參加企業實踐會影響教學秩序。
3.管理經驗較少。通過對有訂單班學校的調查發現,訂單班的學生在選拔時比較嚴格,但是“嚴進寬出”,缺少淘汰機制。學生容易產生懈怠心理。
(三)企業因素
1.企業與高校的積極性不匹配。目前,對企業而言與高校合作培養訂單人才的成本相對較低,因而企業對培養訂單人才的積極性不高;與企業不同,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在校企合作培養訂單人才時積極性頗高。
2.企業人事變動的不確定性。在高校進行訂單人才培養的初期階段,協議主要是由企業領導與學校簽訂的,培養模式也是企業領導認同的,一旦企業領導層發生人事變動,下一任領導對人才的要求就會隨之改變。在校企合作培養訂單人才的過程中,因為企業人事變動而導致合作失敗的先例是出現過的。
3.企業轉型的風險性。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會隨著市場而變化,可是高校培養學生卻需要較長的周期,四年時間里企業極有可能出現經營轉型的情況。此外,企業經營不善同樣會導致難以履約。
(四)學生因素
學生會出現兩方面的問題:第一,適應性不強。由于訂單培養是按照煤電化企業的需要進行的,一旦學生工作崗位變化,所學的專業技能得不到施展,“訂單生”就會難以適應;第二,有懈怠情緒。學生在進入訂單班以后,與企業簽訂協議,意味著就業問題基本解決,因此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學習動力不足。
四、民辦高校向煤電化六市提供訂單式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明確訂單人才培養的內涵
訂單人才培養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民辦高校的煤電化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是指民辦高校根據東部煤電化技能的需求定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民辦高校、煤電化企業、黑龍江招生主管部門共同確定訂單招生計劃;由民辦高校、煤電化企業、學生三方簽訂培養協議;由高校進行培養,煤電企業參與培養全過程,最終由企業為合格的畢業生安排就業。
(二)打造訂單人才培養的環境
民辦高校要與有條件的煤電化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給學生頂崗實習的機會,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也可以采取“共建共享模式”,即校企雙方共同完善校內的實訓基地。這兩種模式都需要保證實訓設備的真實性和先進性,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工作場景,提高動手能力。
此外,高校可以設立教師在職培訓專項基金,選拔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去煤電企業掛職鍛煉。同時,民辦高校可以采用互聘制度,聘請煤電化企業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擔任訂單班的兼職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
(三)規范校企合作步驟
1.建立由高校與煤電化企業聯合培養的辦公機構,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由高校代表、企業的技術專家組建訂單小組,專門負責校企訂單人才培養的事宜,起到管理和監督的作用。
2.深入煤電化企業調研。高校主管人員通過走訪煤電化企業,深入了解企業當前的用工需求。為保障學生的利益,還要調研企業的技術是否先進、人力資源管理是否規范、待遇是否優厚。
3.制定人才方案。制定“3+1”的教學計劃。大一至大三學生在學校完成理論課和實訓課學習,大四在企業完成實踐訓練。課程設置由校企雙方共同商定,既要滿足專業學習需要,又要滿足企業需要。
(四)畢業生定向就業
在四年的訂單培養結束后,煤電化企業按照協議規定,對畢業生進行驗收,合格者落實就業。驗收工作除了要通過學校考試以外,還要通過企業考核,諸如職業道德、工作態度等。最終企業根據畢業生的綜合表現,將其安排在相應的工作崗位上。
(五)建立反饋機制
當畢業生進入煤電化企業工作后,校企合作辦公機構對畢業生要進行跟蹤調查,這也是訂單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個環節。通過跟蹤調查,了解煤電化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畢業生的薪酬待遇和畢業生對新崗位的適應能力。通過對反饋結果進行分析,為未來培養訂單人才提供參考經驗。
參考文獻:
[1]金英姬.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新戰略下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4(1).
[2]郎秋洪.面向郵政企業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郵政研究,2012(1).
(本論文是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課題《民辦高校面向黑龍江煤電化城市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4Q114)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