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菁同濟大學,上海 201800
從亞馬遜“盜版門”看電子商務時代著作權保護問題
陳慧菁
同濟大學,上海201800
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尤其是計算機信息網絡快速發展之時,互聯網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電子商務時代。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該領域的知識產權問題也日益凸顯。文章從亞馬遜“盜版門”事件著手,重點分析了電子商務時代的網絡盜版問題、涉及到的著作權相關法律、內因探討和對策建議。
亞馬遜;盜版;電子商務;著作權
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尤其是計算機信息網絡快速發展之時,互聯網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電子商務時代。近年來,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經濟未來增長和轉型的核心動力。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B2B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10.7萬億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14.3%。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更是把國家對于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2015年上半年,中心所接到的涉及電商投訴的全國數量同比2014年上半年增長了2.03%。而在投訴領域,網絡購物位列總電子商務投訴的第一,占比為33.86%。
1.1亞馬遜“盜版門”事件回顧
2013年4月,通過對亞馬遜后臺銷售數據的監控,名為貝貝特的一家圖書公司無意間發現知名網站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公開銷售該公司的盜版刊物。至此,亞馬遜“盜版門”事件曝光。
廣西師大出版社自亞馬遜開始上線圖書品類后一直與其合作,但從2013年4月下開始,該出版社就發現在亞馬遜中國的網站上,由他們所出版的《看見》和《文學回憶錄》這兩本書默認由第三方賣家供貨,且都以超乎尋常的低價出售,銷量很大。
就相關問題,廣西師大出版社向亞馬遜中國不同部門多次反映,未得到實質性解決。針對這個問題,國家版權局進行了深入走訪調查,后亞馬遜公司被責令對其第三方賣家進行全方位整改,且必須立即停止對貝貝特圖書公司的侵權行為。
1.2同類侵權事件層出不窮
事實上,類似亞馬遜“盜版門”的現象早已經屢見不鮮,甚至延伸到了電影、電視、游戲等多個產業鏈當中。
一直以來,金庸系列作品都是影視劇創作改編的“香餑餑”,在影視劇被開發多輪的基礎上,近些年成為游戲重點開發的領域。2015年,金庸作品也沒能消停,金庸群俠傳手游被指侵權等案件都在說明事先擁有版權是最完備的保護。
音樂領域,在對2015年5月至8月這幾個月的受理案件情況進行分析后,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中關村法庭發現,音樂權利人起訴音樂網站及軟件App的侵犯著作權案件數量劇增。而包括網易、淘寶等知名公司均在原告名單中,被告則主要涉及酷狗、酷我等公司。在這些個案中,侵權問題有涉及10余首歌曲的,最多則可達千余首。
1.3現狀:對于第三方交易平臺合理注意義務的界定
在產業發展帶動下,互聯網開放之風同樣刮到了電子商務領域。隨著自身業務發展水平的提高,B2C電子商務瞄準了開放第三方賣家平臺,以尋求資源優勢的最大化。
在2011年7月,卓越亞馬遜就推出了一項名為“我要開店”的服務,正式拉開了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大幕。京東商城、當當網等電商巨頭也開始謀求發展第三方平臺。隨著第三方交易平臺的逐步發展,2014年8月,亞馬遜正式落戶上海自貿區并建立了跨境電商平臺,自此,國內消費者就可通過亞馬遜平臺進行海外在線購物。
作者簡介:陳慧菁,同濟大學。
開放第三方交易平臺可謂大環境下的必然趨勢。然而,隱藏在這當中的無形的知識產權問題卻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2.1著作權法及合理使用制度
現階段,基于保護網絡版權的目的,我國將《刑法》《民法通則》《著作權法》作為基本法的法律制度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該體系還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規定作為補充,而國家及各個地方政府也都成立了相關的版權保護機構。
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法律,是由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共同構成的。其中,作者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協調一致原則、保護作者權益原則、鼓勵優秀作品傳播原則構成了它的三大原則體系。
而作為版權法的基本制度之一,法律允許他人在特定情況下自由使用版權作品,并且該行為無需征得版權人同意,也無需支付報酬給版權人,這種情形即為合理使用制度。可是如果該制度運用不當,則很有可能會導致網絡盜版的蔓延。如在免費等利益的驅動下,不少網民打著“非營利”“合理使用”的旗號在網上主動搜索下載盜版作品,這客觀上鼓勵和推動了網絡盜版現象的發生。
2.2著作權法與網絡盜版
現行《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二項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也明確提到權利人享有,且該權利受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
但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屬性,相關管理者及版權人對于侵犯版權作品的侵權人身份都難以掌握。類似的案件諸如百度文庫侵權糾紛,該公司以文庫作為上傳平臺,用戶在文庫平臺上傳作品的行為實際上已經構成侵犯版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2.3“避風港”原則
目前來看,被國內電子商務平臺廣泛接受的是“避風港”原則。1998年由美國制定的DMCA法案可謂是“避風港”原則的來源。這之后,該條款被廣泛應用于網絡的存儲及搜索引擎等各個方面。
“通知+移除”構成了“避風港”原則的兩個方面。由于不具備提前進行內容審查的能力,網絡中介服務商很難獲悉侵權信息是否存在的情況。采取通知和移除,在事實上推卸了服務商間接侵權的責任。
以亞馬遜銷售盜版圖書事件為例,貝貝特把所購買的盜版圖書鏈接地址等證據發至亞馬遜中國多個部門的投訴平臺,仍無濟于事。
未經許可的復制發行是著作權侵權最突出的侵權行為。未經許可的傳播在網絡盜版領域就是非法復制發行。由于網絡監控的困難,在實踐中很難鑒別哪篇文章是經過授權的,此類問題一經出現,只需把作品及時刪除,同時提供侵權人的信息,運營商們就可逃避追責。
因此,電商平臺急需妥善處理第三方平臺業務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3.1政府
3.1.1加強立法保護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網絡著作權及其保護等問題的相關法律和法規有待完善。而網絡盜版又是網絡侵權中發生最為頻繁的案件。我國現行著作權法中,一些法規和條款已不適應當前快速發展的經濟文化現狀,我們應盡快加強網絡版權保護制度的立法前瞻性和技巧性。
為減少版權糾紛,首先應對現行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制度增加原則性的規定。同時,應完善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相關法定賠償制度。
網絡平臺具有流動性大、跨越時空、表現形式多樣等特性。針對網絡環境下數字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我們倡導在一定的法律規制下,將技術作為核心主導。
DRM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手段,其作用包括有效地保護作品版權、有效地保護使用范圍。筆者認為,我們應加大對該技術標準的扶持力度,讓DRM技術走向自主化、國際化。
3.1.2營造優良生態讓數字出版健康發展
國內圖書在當前環境下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最明顯莫過于過低的集中程度問題,該問題也導致傳統出版社及網上電子之間對接困難的加劇。現行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掌握在作者手中,但由于作者、權利人很難被直接聯系,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整合的難度。那么如何才能規范網絡出版,治理網絡盜版呢?筆者建議由出版社授權,作者通過網上出版以此提高版權的集中性。由于對作品的需求量很大,電子出版延伸出手機閱讀、數字圖書館等多種方式,這些數字出版商很難大規模獲得作品的授權,這是有待解決的一個矛盾。
3.2電商平臺
3.2.1電商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的自我約束與規范
當前網絡環境下,很多消費者及社會大眾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對第三方賣家的監管責任在于行政和司法機關。其實不然,解決問題的核心應當依靠電商平臺自身。保護知識產權不僅要在立法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行業自身要形成良好、井然有序的規則。
同時,為了加強電商平臺的知識產權保護,應積極嘗試保證金制度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作用,將保證金的作用逐步從保障消費者利益擴大至保護知識產權本身。
以行業自發的形成有益規則為先導,加強網絡交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積極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同樣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選擇之一。
3.2.2電商平臺與權利人之間需密切合作
在目前的電子商務領域,電商平臺和權利人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合作甚少,權利人與電商平臺進行交涉的唯一通道即發出“侵權通知”。
在電子商務領域,權利人與電商平臺之間的通力合作對知識產權保護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舉例來說,權利人提交擔保,電商平臺其后考慮提供一定權限,使權利人得以自行處理相關侵權鏈接。若處理行為不當,則權利人需為自身的不當行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總之,完善著作權法體系刻不容緩,要在社會各界的共同作用下整治網絡盜版,要在法律的基礎上保障網絡版權,要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加強監管。
傳統出版行業的責任心、誠信意識至關重要,網絡平臺同樣需要做出積極的調整,不但要找準自身定位,更需要在運營模式上改變。只有雙方通力合作,數字出版的繁榮發展才能成為現實。
網絡技術的發展無疑為經濟騰飛提供了十分強大的動力,但是,在選擇網絡作為信息承載工具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網絡技術帶來的問題和挑戰也在不斷增多。只有與時俱進,完善相關的法律體制,才能適應新形勢的客觀需求。隨實踐需要不斷健全,于發展中看見不足,于不足處尋求完善,讓我國的著作權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1]劉東進.著作權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肖峋,江流.著作權法入門和著作權糾紛事例分析(總則)[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
[3]曲三強.現代著作權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余人,姚怡云.從著作權法看網絡盜版現象及其治理[J].出版廣角,2014(4):20-22.
[5]袁曉霞.淺析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J].西華大學學報,2007,26(6):95-97.
[6]韓朝.亞馬遜“盜版門”背后:出版商僅獲“慘勝”[N].第一財經日報,2013-07-11.
[7]功法新.數字內容產品的盜版傳播現象分析與對策研究[D].南京:國防科技大學,2006.
2096-0360(2016)14-0001-02
G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