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長虹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遼寧沈陽 110136
互聯網視閾下高校校報創新發展探析
隋長虹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遼寧沈陽110136
隨著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21世紀迎來了數字化時代,新聞的傳播渠道呈現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格局。校報作為高校校園中的重要媒體,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發展受到嚴峻挑戰,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如關注度降低以及讀者群萎縮等。這就要求高校校報積極改革和創新,將紙質媒體的作用和優勢加以充分發揮,加強與網絡媒體的融合,從而為師生校園生活提供精神食糧,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文章對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校報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試探性地提出幾點創新發展對策,以便相關人士借鑒和參考。
互聯網;高校;校報;創新發展
校報是高校開展思想工作的主要載體,在校園媒體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傳承文明、繁榮文化、培育信任、弘揚新人、交流信息和引導輿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當前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作為傳統媒體的校報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困境,無法準確反映出高校的學識水準以及精神風貌,難以為人才的培養以及教育的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引導和輿論支持。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實現自身的發展,增強自身的可讀性,已經成為高校校報亟需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校報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1交互性不強
對于校報編輯而言,其主要是集校、編、寫、采于一體,無法與廣大師生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難以及時了解師生對校報的看法,致使校報處于被動狀態。而互聯網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將其與校報加以融合,借助新聞點擊率,則可以對讀者的關注點以及報紙的閱讀量進行準確了解,或者是利用讀者點評來了解讀者的對新聞的反饋意見與態度。
1.2信息量小
校報的信息量取決于版面的多少及大小,大部分高校校報對多是采用四開紙和小五號字體,每版基本可以容納7 000字,并且校報需要為文藝版和理論版預留一定的空間,這樣往往只能舍棄一般性新聞,承載的信息量小且少。
1.3出版周期長
由于出版、印刷、制版和編排周期等方面的限制,校報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內發布校園內的新聞,新聞傳播速度慢,缺乏較強的時效性。校報可以分為月報、半月報、旬報和周報,具有較慢的速度以及較長的周期,出版時的新聞已經成為舊聞,無法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
1.4單一的形式與內容
校報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文字加圖片,缺乏多樣化的表現手段及形式;而網絡媒體通過聲像俱全和圖文并茂的表現形式,為讀者提供多層次和全方位的閱讀體驗。同時校報在對新聞報道進行采寫時,多是采用公文式的寫作格式,報道方式單一,缺乏濃郁的校園味道,嚴重降低校報的可讀性、新聞性和信息量。
2.1樹立大眾文化意識
高校校報新聞文化需要“以報為媒、以人為本”,積極關注民生,樹立大眾文化意識,將師生關心的工作難點和學習問題等加以及時反映,詳細了解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從而更好地宣傳黨的政策,準確把握社會輿論導向。校報作為高校的主流媒體,可以積極構建主流媒體的大眾形象,圍繞高校育人的主題來加強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與實際生活相貼近的思想理念和新聞教育,始終堅持正面宣傳,發揮師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為學校事業發展而奮斗。同時高校可以將校報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加以充分發揮,如引導輿論、服務師生、交流信息和傳播知識等,深入研究師生的文化品位、文化構成、文化心理和文化選擇,積極傳播和創造先進的文化,加強報紙內容的多重開發,如可讀性、高品位和高質量等,從而滿足師生的文化需求[3]。此外,校報需要積極打造校園媒體的精品,進行新的多重開發,形成全新的新聞價值取向,有效引導校園的精神和物質生活,建立高素質、知識面廣、有判斷能力的優秀記者團隊,以此在多重開發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作者簡介:隋長虹,編輯,研究方向為新聞。
2.2強化權威主導性
高校校報的核心主要是自身的權威性,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需要將校報的“喉舌”功效加以有效發揮,深化改革,以此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報需要對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加以正視,積極宣傳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如網絡媒體信息交流互動的便利性。通常從理論上而言,校報是校園文化的產品,其無法直接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不具備商品化和市場化特征,因此無功利性、服務性的校報若不能進入市場,則只能失去自我而自然淘汰。總之,高校校報需要始終堅持自身的主導性和權威性,強化自身的主體媒體作用,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積極傳播先進的文化,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校園生活和文化,有效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2.3提高深度,打造精品
由于高校校報具有較長的出版周期、專門的記者和編輯隊伍,因此校報有足夠的條件進行采訪、調研、選題和策劃等,可以在深度和角度方面出發,提高自身的品牌效應和質量。由于校園范圍的限制,高校校報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報道校園內發生的重大活動和事件等,只能對事件本身加以報道,無法吸引廣大師生的注意力[4]。因此校報需要改變以往就事論事的報道形式,充分挖掘新的角度,提高新聞報道的深度,保證內容的新鮮性和真實性,增強新聞價值,發揮其教育和啟發的作用,從而實現深度報道,有效避免新聞時效性不足的現狀。具體來說,高校需要提高校報記者和編輯的理論水平,將社會熱點與新聞材料相聯系,有效分析具體案例的社會意義,詳細策劃報道內容,制定嚴密的實施方案和采寫計劃,從而增強新聞報道的效果。
2.4促進報網融合,強化傳播效果
當前的校報多局限于紙質媒體,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新媒體的崛起,單純的紙質媒體已不太適應時代的發展了。因此,校報要針對性的進行改革,積極引進先進的新媒體思路和技術手段,促進校報網絡平臺的搭建,促進報網融合工作的深化。如校報可利用與校園網的天然優勢,促進校園網與校報的協同發展;也可以利用校園網這一信息平臺,加強與廣大師生的互動交流,積極聽取廣大師生對校報的意見和建議,促進校報的不斷革新發展。同時,校報也可以利用校園網的天然優勢,促進師生投稿工作的全面展開,為校報內容的豐富提供不竭的信息來源。
另一方面,針對手機用戶的廣泛普及和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碎片時間的占領,校報可相應的建設校報網站和校報手機網站,并積極結合微信、微博等傳播手段拓寬校報的傳播渠道,促進校報宣傳工作的廣泛開展。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視域的高校校報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交互性不強、信息量小、出版周期長、形式與內容單一等,無法有效吸引廣大師生的關注,不利于校報的生存與發展[5]。基于這種情況,高校校報需要與時俱進,遵循嚴格遵循新聞規律,加強版面創新,樹立大眾文化意識,強化權威主導性,提高深度,打造精品,從而充分挖掘校園的新聞資源,積極發揮出校報的宣傳作用。并在強化自身的基礎上,利用好新媒體信息基礎,促進報網融合,有效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1]劉波維.淺析新形勢下高校校報的創新發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7):21-23.
[2]周欣榮.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校報創新發展探究[J].濟寧學院學報,2011(4):53-56.
[3]韓玉花.高校校報在媒體互動中的創新與發展[J].青年記者,2010(29):77-78.
[4]萬希晨.網絡時代高校校報面臨的競爭危機和發展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76-77.
[5]陳愛華.芻議網絡時代高校校報的困境與創新[J].理論觀察,2014(2):134-135.
2096-0360(2016)14-0131-02
G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