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宇
(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
烏海市青少年創意產業園設計探討
李航宇
(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要:以烏海市青少年創意產業園的改擴建設計為例,介紹了設計中關于歷史意識、平面設計策略、時間性的融入、景觀的表達等理性的方法和過程,著重反映了在空間設計中內外的手法變化和情感化經驗的場所意識,為相關建筑設計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建筑,工廠改造,歷史意識,景觀
這是一次關于歸還建筑本身理想的建筑實踐。
項目是由位于烏海市海勃灣區東側山腳下的一處占地面積約72. 6畝的廢棄的硅鐵廠改造而成的,改造前的建筑面積為4 269. 95 m2,改造后的總建筑面積為7 594. 32 m2,并被劃分為綜合區、藝術設計區、夏令營區以及管理辦公區等功能(如圖1所示)。

圖1 外立面局部
在改造前建筑處于完全廢棄的狀態,殘破的墻壁和四處堆放的零亂、廢棄的工業材料在訴說著這座建筑曾經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輝煌和有關它的記憶。與日新月異發展的城市相反的是當地硅鐵工業的衰落以及制度的改革,注定它只是一個時代的過客,建筑本身的理想已經伴隨著其荒蕪的軀殼被挖空,失去了存在的靈魂。基于此現狀,保留現存并對其進行適用性的改造,歸還建筑的理想,使之不僅成為對其本體具有重要意義的物質基礎,更因為其新的使用功能的被賦予,使市民參與與建筑互動的增多,喚起對當地歷史記憶的重拾和再審視。在建筑與人的新的對話中,重新定義建筑的理想。
因為設計是基于原烏海市硅鐵廠改建的,無論是新建的部分還是改建的部分均是基于建筑原本的建構即是基于原來的建筑框架和建筑材料,而這里的每一處工業現存均是對20世紀國家發展工業、興辦工廠的佐證。這是一段國家的歷史,卻也是這個城市全部的發展史。而對于每個20世紀70年代生活在烏海的人們來說則是一種無法被時間消解的歷史情懷的載體。于是,和原來的建筑保持統一,并將對立消解于空間的體驗、材料的運用、流線的組織中去,將這種歷史意識融入其中,成為建筑本身的一部分:歷史的對話即從此而來,建筑作為載體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存在的意義。
歷史意識的引入作為這次改造設計的前提和首要因素,引導著一種具備更加理性的、多角度的思考條件,并且作為整個設計無論是在平面、形式、形而上等方面探索的原則,下面即是筆者對該設計進行的解讀。
2.1平面的整合重構
因為現存的工業遺存各單體位置相對分散,怎樣將新的建筑和舊的建筑融合,并溫和地將空間序列在平面圖中置換并衍生為一種符合邏輯和內在秩序的平面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基于此考慮,在綜合區的設計思考中,通過一個鋼架的玻璃構筑主體與西側零星的建筑單體進行連接,輕盈的鋼架對空間的過渡、積極的分離使得建筑入口空間既不至于含糊地和室外空間定位于同一種語境層次,又能對室內外空間場所的差異進行有力的肯定,并且這種效應在室外交錯延伸出的雨棚的玻璃鋼架中得到了加強(見圖2)。觀者分別經歷了半室外雨棚的玻璃鋼架灰空間、玻璃鋼架的全封閉門廳才進入大廳,觀者內心的能動性亦會被這種有意延長的流線調動起來,并會出現對建筑本身的認知上的認可和接受的可能性。綜合區操作臺的改造本身就是基于原來建筑的遺存并成為改造后整個建筑的核心:原本的開敞的共享空間在二層巨大的尺度和天窗投射的光照下不僅加強了空間本身的幾何感和秩序感,更賦予了其有關光影與光陰交錯的詩意。

圖2 入口雨棚空間
現在的展示空間作為原來已有的遺存,在改造之前的平面的構成和關系上儼然已經和主體脫離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單元。所以通過整合將不同體驗的空間通過賦予和附著的方式使其本身的獨立性融合于空間流線的秩序中去。
展示空間西側的鋼架玻璃頂走廊是對入口處通透鋼架玻璃在體驗、邏輯上的延續,但是由于垂直于地面的兩側墻面均使用了相對封閉的磚墻,空間的差異定義了感受的差異。而在其南側的戲沙廳則是作為入口空間的移植,連接兩個光線和亮度不同的場所,并使觀者在經驗的意料之外下接受情感和體驗的意料之中(見圖3)。展示空間的北側和東側被室外庭院和通透性迥異的使用空間包圍并賦予了以其為依據的內在向心力的存在動力。東側的游藝用房采用的外向的采光與北側展示用房通過內庭院的內向采光因為光線攝入方向不同產生的戲劇性而加強了體驗的多樣性。至此,通過如此多樣的視線或封閉或開敞、視覺印象或明或暗的變換,整個建筑空間的內在靈魂已在多元的對立和統一中得到了確立。

圖3 戲沙廳入口
2.2光影定義的時間性
在整個建筑設計中,光影的變化對時間性的定義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元素引入到建筑設計中成為一個與歷史對話的抽象因素。因為整個設計的初衷仍是基于對原來歷史記憶的保留和對話,而在宏觀層面的意義上講,時間會在建筑墻面、地面上等留下歷史的痕跡(諸如雨水的沖刷、建筑的風化)并成為其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對現有遺存采取保留策略的依據;而在微觀層面上講,我們既然要拾取其歷史意義,就不能不關注時間在這種變化中伴隨著“自我消解”的更新,而這種更新最顯然的表情即是光線的變化。
而在本設計中通過鋼構架的空間幾何秩序的建立,將光線的變化通過投射于此的光影的變化進行表征。通過這種媒介的轉換,將原本抽象的陽光甚至時間的變化和消逝轉化為可視的光影的變化,時間被解構為可以通過媒體直觀感受的外部特征,并且反過來抽象地符號化為一種定義空間的元素。這種彼此影響,決定著彼此的雙關方式作影響觀者體驗因素的深層解讀,本質上根植于建筑局部順應陽光變化規律的幾何建構和場所氣氛的渲染所給觀者帶來的體驗。
光影的變幻與空間的變化相得益彰的同時,賦予了觀者有別于一般三維的四維體驗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緣于時間因素的引入并加深于空間對人的內心定位中,使建筑不僅是“當其無”的空間載體,更承載陽光這一無法捕捉的事物并使之富有了詩意的存在感。
2.3景觀的設計策略
綜合區西側的景觀作為建筑邏輯的外在延續,不僅在材料上使用清水磚和混凝土砌塊磚以加強表達的統一,更通過其砌筑方式和基于地形變化的新的秩序來賦予自身的完整性,并且在這里通過變換磚的自身形態的組織方式完成了內容表達的豐富性。在水平向的地面磚的構成語言界定中,磚主要是以橫向的方式(即240×115的面向上)展開鋪放,并藉由混凝土砌塊所鋪成的帶狀分隔的不同區域進行鋪設朝向角度的劃分,將統一的界面化整為零。而在建筑層層向外伸出的雨棚之下,建筑的鋪地策略則改240×53磚面向上的平鋪邏輯,以突出有別于其他建筑周邊室外硬化的儀式感。西側景觀作為如上的延伸和并置,隨著在高差而逐漸向西側降低的界面營造中同樣采用240×53朝上的面作為外在的形態反映,并用混凝土砌塊磚在轉角處定義其局部界面的終止。在整個景觀空間序列的變化中,觀者游覽的驅動力從高差在單元內的重復使之富有節奏性的韻律感的構成原則中得到體驗的多樣性。這種簡約抽象的景觀處理與建筑整體的材料、空間氛圍契合的同時也實現了和建筑進行較為強烈的橫縱、繁簡的對比進而更加彰顯了建筑的尺度和氣質。其磚石高差西側的塊狀水景作為這個景觀設計構圖的中心無論是在視覺效果、體驗的多樣性、從入口序列的從動到靜的冥想氛圍的營造上均是對整體建筑外環境的進一步升華和深化。不僅使得建筑有了迷離的倒影而在氣氛上渲染得更加神圣和靜穆,更是對整個完整室內外空間精神同一性的最終詮釋。
至此,建筑物本身無論是在立意的歷史意識、時間因素的引入,還是在內外精神的統一上均達到了預想的理想效果,使得建筑在對人的思想的洗禮上增加了多方面和角度的旨示元素(如圖4所示)。

圖4 室外景觀設計
建筑的理想只是一個將對建筑本身的各種訴求集合在表達本體上,以作為對各種相互關系處理結果和社會、經濟價值的回答。
如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成了各種各樣建筑形態的試驗場和建筑師爭名逐利的舞臺,形式的空洞和語言的怪誕在很多時候甚至已經成為部分建筑師和開發商炫耀的資本和方式。面對如此魚龍混雜的市場,需要更多有理智的建筑師回歸本源,從長遠、有價值、有意義的角度和視野去思考建筑,只有自覺地將建筑作為一種理性的呼應和對話,追尋一種普適的思考、研究的方法,才能將理想真正地還給建筑,還給城市。
參考文獻:
[1]劉向華.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潛意識營造[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1-72.
[2]王發堂.光影:建筑藝術的靈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7.
[3]柳燕.日本枯山水和茶庭美學比較研究[J].中國園林,2012(3):78.
[4]孫峰.舊工業廠房改造過程中的再構成與細部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5]曾舒婭.建筑外部空間與自然光影的關聯[D].重慶:重慶大學,2009.
The design of Wuhai Youth Creative Industry Park
Li Hangyu
(China Avi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Reasarch Insitute Limited Company,Beijing 10012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ational process and means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plane design strategy,the integration of timeliness and the expression of landscape design in Wuhai Youth Creative Industry Park,in order to reflecting the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esign strategy between outside place and inner space,the spatial consciousness in emotional experience,provided thought for related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architecture,old factory reforming,historical consciousness,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TU242. 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9-0037-02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簡介:李航宇(1987-),男,碩士,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