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萬物察1996——2016魏立剛回顧展”于在3畫廊舉辦,展覽全面展示了藝術家橫跨二十載的藝術創作。從形式表征來看,魏立剛的“書象”藝術提取了書法的結構樣式,及繪畫的形色堆砌,并通過對二者的解構與重構,于取舍間在畫面中獲得了最大值的視覺呈現。而若細細探究“書象”藝術所涉及的實質內容,便會發現,魏立剛在其中所意圖呈現的并非一事一物,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
魏立剛的藝術實踐是當代藝術創作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個案。這種獨特性首先源于其自身豐富多元的知識體系構成。數學專業的教育背景,對傳統書法的深入探究,以及憑借自學獲得的藝術認知……賦予了作為藝術家的魏立剛一套頗為獨特的個體經驗集成。而當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回望其個人歷程時,便會驚奇地發現,這些各自獨立又彼此交織的經驗正是其現今藝術面貌及理念形成的重要鋪墊與前提。
“我父親是鐵路工人,同時他又是一個有著靈巧手工業技能的民間藝人。我繼承了他這方面的特質,從6、7歲開始就幫著父親在單位壁報上寫美術字、畫配圖?!庇捎跀祵W成績格外優異,高中畢業后的魏立剛考入了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系。而有著優良書畫傳統的南開大學恰好為魏立剛自幼便顯現出的文藝天賦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生長土壤。
“我加入了南開大學書法社,并擔任主席,當時我的志向是要把南開的書法搞得足夠好,讓人們說起書法想到南開,說到南開想到它的書法事業。我當時受教于王學仲、李鶴年等書法大家,可以說是接受到了那個年齡可以接受到的最高級別的傳統書法熏陶和教育?!?/p>
畢業后回到山西并任教于師范學校的魏立剛在教學之余,將大量時間、精力放到了碑帖研究上。十年間,筆耕不輟。直到1995年,魏立剛來到北京,成為了圓明園畫家村中的一員?!耙粋€搞書法的人到了一個自由畫家的群落里,并被他們刺激,自己開始搜刮各種技術。又用了十年時間,為自己補上了視覺這一課。后來開始全世界走動,有了國際視野,加上自身的文化建設,確立了我今天的使命,就是做中國本土的、但是有國際化水準的抽象藝術。”
魏立剛由書法衍生而來的繪畫在本質上契合了中國藝術理論中“書畫同源”這一基本論述。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本身即具有明顯的圖像性特征。而以漢字為媒介,并將其介入藝術創作的案例亦并不鮮見。“從趙無極,一直到后來的徐冰、古文達,都用到了漢字,且行之有效。他們并非專門研究書法漢字,已經很成功了。而我作為一個從書法家過來的藝術家,方式更為獨特。這個課題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顯出來。”
從傳統書法,到現代書法,再到“書象”概念的最終確立,正如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魏立剛的藝術源自書法,又走出書法。從形式表征來看,魏立剛的“書象”藝術提取了書法的結構樣式,及繪畫的形色堆砌,并通過對二者的解構與重構,于取舍間在畫面中獲得了最大值的視覺呈現?!皶ㄖv求的是短時間內的精確,而繪畫則需要長時間的渲染。它們是兩種類型。一旦交織,作品既有書法那種對精神的準確提煉,又有繪畫所依托的龐大渲染。”
而若細細探究“書象”藝術所涉及的實質內容,便會發現,魏立剛在其中所意圖呈現的并非一事一物,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以誕生于1992年,標志著其“書象”概念確立起始的“魏氏魔塊”系列為例,藝術家在甲骨、金文、漢隸、楷書、行草的字形基礎上塑造了一種“類漢字”的形象,并在其中注入了豐富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隨著該系列的不斷推進,作品中符號的指向性變得愈發晦澀難解,似有若無的形象隱約提示著某種不可確知的信息,觀者仿佛被藝術家帶入了一個精心編織的迷局之中?!耙驗橛钪婢褪腔逎摹⑸願W的,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吸引著人們不斷地去探索。”
與“魏氏魔塊”系列在視覺上所營造出的密集繁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字”系列所呈現出的松弛簡省。“‘魏氏魔塊系列做得時間長了,感覺有點疲憊,于是就有了‘一字系列。正好是兩極,一個是極其復雜,一個就是干干凈凈。”在該系列中,藝術家提取了書法中的某一筆畫,并將其放大,從而進入到一個對微觀局部的剖析當中。
透過這個被放大體量的局部,筆墨在運動中所遺留下的空隙與溢出均可一覽無余,而所有這一切無不出自藝術家精心的構劃布局。一個微觀世界所呈現出的復雜精密,不僅是世間萬物的真實寫照,亦同樣透露出“一花一世界”的哲學意味。這樣看來,魏立剛的作品在抽象的表征之下所承載的實則是無比具體的現實隱喻。
魏立剛作品的外在形式盡管復雜多變,卻始終沒有脫離對書法的精神內核,及其背后所引申出的物質規律的表述。2005年在美國考察藝術期間,魏立剛突發靈感,在書法的原有格局上將文字移出,僅以不規則的圓形勾勒出文字原本的位置?!翱兹赶盗小庇纱苏Q生。連綴纏繞的圓圈仿佛連綿不斷的數字推演,在承上啟下的過程中彰顯了字與字之間前后相繼的連帶關系。由此構成的抽象圖式揭示了一種潛藏于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質及規律。
整體而言,魏立剛“書象”藝術的視覺架構主要依托的是一種線性審美,而這恰恰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美學特征。如果說在“孔雀系列”的創作中,魏立剛更多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的某些形式特質的話,那么“金墨大草”系列則更為直接地顯示出了其與傳統的根脈聯系?!?008年父親去世,我非常痛苦,于是閉門不出,又開始研究傅山。我思考是否可以把草書寫得很膨脹,將每個字放得很大,使它們互相擠壓,沖出紙的邊界。在字與字的空隙之間,我又加上輔助線,用的是秦篆線條,從情感的宣泄進入了觀念化表達?!?/p>
“金墨大草”系列作品具有一種古拙的美感,而其中符號的運用更是散發著一股原始、神秘的氣息。從被解構的線條中自然延伸而來的水紋、火苗、樹枝、鳥頭等形象……喚起了某種有關上古文明的碎片化記憶。這些交織著自然符號的線條或許正代表了魏立剛對宇宙的一種個性化表述。如其所言,“自然萬物有很多交織,但‘金墨大草中的這樣一種交織是我獨有的一種創造,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排布上的舒適,而是包含了古文字、古詩、真草隸篆,以及朝代的文化,并且蘊藏著萬物的能量。這是我這樣來歷的一個人可以貢獻給世界的一個獨特的線條交織的方式。金墨大草的意義正是在這里?!?
事實上,無論是“金墨大草”系列所呈現出的圓潤清晰,抑或是“一字”系列中看似“寫意”的恣意縱橫,無一不是畫者精確控制下的產物。魏立剛相信,最高級的工作狀態一定是無比精確的。“音樂、數學、書法、繪畫都是這樣的。一切盡在掌控,即便是‘事故與‘逃逸也是我縱容的。如果有一部分你控制不住,證明你的能力還不夠,你駕馭不了。一旦擁有這樣的力量以后,你就會變得無比強大、堅決、毫不遲疑?!毙枰赋龅氖?,魏立剛所追求的精確,并非是提筆落墨前對畫面效果的絕對預設。在他看來,更高級的精確是處在時刻的變動之中?!耙驗閯撟鞯臅r候心境也在變化,移動中的準確和調控才是最真實的?!?/p>
不難發現,魏立剛藝術創作的背后存在一種理性精神的支撐。這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數學專業的教育背景。在其面貌多元的作品中始終可以感受到對結構性的強調?!敖Y構是如此重要,萬物依賴結構。但最好的結構是沒有結構,因為一旦做出結構就變成了唯一性。我所做的結構是法理意義上的結構,是結構數,它可以制造結構。結構數與結構之間是原理與既成品的關系。”顯然,魏立剛所強調的結構并非僅指視覺或物質層面的表象結構,而是一種抽象的、邏輯層面的理論結構。這也成為了其作品在形態架構上的重要依據。
“西方從技術性的獲得,到懂得反映詩的境界,再到走向結構主義,最終刪除了人文的熱情。我們的漢字雖然也經過設計性、裝飾性的險地,但后來很安全地跨過了,之后以純結構對應宇宙萬有。所以書法恰恰是中國建立新成果的一個特別好的資源?!边@樣看來,魏立剛以書法為切入點的抽象藝術創作并非是對現實存在的單純抽取,其最終意圖探求、呼應的是一種形而上的終極思想。只不過,其所選擇的路徑是由“實”入“虛”。換言之,魏立剛正是以西方的理性精神作為實踐方式,介入到對終極問題的東方式思索之中。
“中國人將文化藝術分為四品: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如果說西方到神品就停了,那我們則是還沒有到神品的時候,就開始說逸品了。今天我們必須向西方學習,植入它的辦法,先到了神品,再飛越。這就像蓋樓房,如果你不夠精確的話,蓋到100層靠幸運、靠經驗,但蓋到150層一定會坍塌。我們想要跟西方平起平坐,首先要學習它的優點,就像很多西方大師也學習了中國的優點。只有弱小才會抱殘守缺,才會有身份排斥,而強大則不會?!?/p>
魏立剛在其信息繁復的畫面中,將跨越東西方的文化碎片以及大千世界中的自然萬物并置一處,形成了一個時間及空間維度上的交錯疊加。這顯示出了藝術家的一種野心,或者說一種立足于宏大建構的抱負。正如魏立剛試圖通過展覽“萬物察”所傳達出的信息:“我作品的面貌非常多元,需要幾十年的沉積。這里面充滿著作品之間的相互參照。藝術靠的不是嘩眾取寵,那不是永恒的。創作應當老老實實回到藝術本意上來,要善良、優美、瑰麗、偉大,要堅持對真理的探求。”(采訪/撰文:王薇 人物攝影:胡家婧圖片提供:魏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