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苑
數字信息環境的變化與高校數字圖書館的應對
◎沈苑
計算機信息網絡化的大環境驅使下,人們對圖書館的信息化服務需求也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高校圖書館為了滿足要求,更好的服務用戶,也在不斷的自我調整,自我進步,緊跟時代的步伐,滿足用戶對信息服務的需求。
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已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漸漸與社會脫節。所以在這個處于重要的轉型階段,圖書館人必須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不斷學習進步,改革進取,才能在信息服務競爭激烈的今天站穩腳跟。便捷化、多樣化、個性化是當今圖書館發展的主要特點。而用戶獲取信息資源已經越來越豐富,對服務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方式及環境。圖書館人必須根據這些變化和特點,摸索前進,調整更新,服務進取,積極求變,這樣才能順應時代需求,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傳統的高校圖書館一直是高校師生查閱文獻資料獲取信息的第一選擇。但在當下,用戶的信息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計算機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更多的用戶選擇用網絡來獲取信息。高校老師和同學們在專業問題的探討,教學計劃的完善,甚至科研項目的解決上,都開始通過使用搜索引擎、收發郵件、閱讀新聞等來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網絡數據更新速度加快、內容全面,使人們也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信息這個平臺。網絡信息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娛樂、休閑、旅游、金融等方方面面,使得大學生們能夠非常直觀、快捷的了解當今社會和行各業的知識,彌補象牙之塔的局限性,更快更好的融入社會。
高校圖書館的最大用戶是大學生。而大學生也是機算機網絡使用率最高的人群。校園內,他們除了學習本專業內的知識外,更要通過不斷地索取知識,完善知識的構成,開拓自己的視野,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使自己在文化素養上和生活品位上不斷提高。通過有選擇、有目的的攝取自己所需知識和信息,形成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教師也是圖書館與機算機網絡的雙重用戶,學習知識,利用知識,更好地應用在教學科研上,創新科技成果。不僅對文獻資料需求量大,對科學前延、尖端技術、日益更新的技術需求,也同樣需求量大。
從前的服務模式不再適合當代的圖書館用戶,高校圖書館要及時調整服務模式,來滿足用戶的新需求。

不斷提高信息涵蓋率與時效性。高校是社會人才培養的最基本單位,對于圖書館的要求自然也是極高的。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是否豐富,獲取信息資源的手段是否完善,會直接影響到高校教學質量,科研成果。這就促使圖書館人必須不斷提高文獻信息資源的涵蓋率,讓用戶及時準確的了解和把握國內外的最新的發展動態和信息,以確保自己的研究課題的先進性。所以,信息涵蓋率與時效性促使用戶對圖書館的要求更高。
不斷提高技術手段。高校圖書館應該提供功能強大的圖書館網站,建設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網絡平臺,滿足用戶對文獻信息的需求。同時圖書館還應該注重對用戶加強信息檢索能力的培訓,使用戶能準確快速的尋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提高信息檢索的效率,順利獲取所需資源。
高校圖書館應該不斷的在資源建設、技術服務等方面進行調整,整合資源,提升信息服務品質,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適應機算機網絡信息發展的需要。
不斷完善資源信息化渠道。高校圖書館有自身的服務優勢,不僅擁有豐富文獻的資源,更有獲取資源的渠道和平臺,在此基礎上,應該開拓獲取資源的途徑,提高館藏資源的涵蓋率。建立自己的網絡平臺,形成自己的特色館藏,進行資源整合,同時與其他高校圖書館強強聯合,實現資源共享。各高校圖書館之間,還可開展館際互借,擴大文獻資源的服務范圍。圖書館還應在采購規模上有所要求,對一些利用率不高的資源及時整理處置,使信息結構更趨合理、更加優化。總之,通過多種手段,讓用戶更加快速準確的獲取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是圖書館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不斷提高技術服務平臺。高校圖書館如何做到更好的服務用戶,建設網絡平臺是大勢所趨。在建設網絡平臺時,應做深入的用戶需要調研分析,針對用戶需求,設計主題明確,服務方便,操作簡單的服務平臺。在技術方面更是要詳細設計,網站的界面應做到清晰易懂,讓用戶快速的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還要考慮網站可以承受的最大訪問量應該是多少,以免因為技術原因使網站癱瘓,使用戶無法正常使用網絡平臺,陷入麻煩之中。同時在運行中做到不斷完善,使用戶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用圖書館網站。
高校圖書館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承擔重要的作用和使命,這就要求圖書館管理人員全心為讀者服務,為教學、科研服務。隨著計算機時代的來臨,數字化信息日新月異,用戶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服務方式。高校圖書館應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斷開拓、進取,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機遇。圖書館員應不斷提高專業素養,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能力,更加靈活更加積極的采用現代化管理方式,更好更快的為社會服務,滿足用戶日益變化的信息需求。承擔起社會賦予的神圣職責,在高校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信息溝通的紐帶,為高校培養專業化人才,為學校科研,為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廈門南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