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霞
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和過渡碳排放,發達國家陸續開始征收碳關稅。我國紙質品產業雖起步較早,但是產品科技水平偏低,設備落后,碳排放量較高,且出口市場較集中,對發達國家市場有較高的依賴性。由此,發達國家實施碳關稅,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紙制品出口貿易產生影響。鑒于此,本文通過分析碳關稅征收對我國紙制品出口貿易造成的沖擊和影響,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國外“碳關稅”的發展概況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2006年首次提出了“碳關稅”這一概念,其實質上是一個國家國內碳稅的延伸和補充。法國國民議會(議會下院)和參議院于2009年10月和11月先后投票,通過了自2010年起在法國國內征收碳稅的議案。根據法國議會通過的此項議案,從2010月1日起,法國正式對化石能源的使用按照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付費17歐元的標準征稅,并提倡對未盡到《京都議定書》減排義務的歐盟國家高碳產品征收產品進口稅。
2008年1月,歐盟委員會頒布了《修訂歐盟2003年87號指令》,指出在碳排放交易體系中,應納入碳密集產品進口者,該法案規定,歐盟內部進口者的碳排放指標購買方面的細則問題,需進口者承擔額外稅費。歐盟委員會將國際航空領域歸納到碳交易機制中,規定全部經過歐盟境內的航班所屬航空公司,均需提前向歐盟相關部門申請碳排放指標,并在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2009年,美國眾議院在總431票中,以219票支持,即7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真正構建了碳排放交易機制。該法案規定,美國對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有權征收進口產品的碳關稅,“碳關稅”預計將2020年起正式實施。碳關稅以歐盟國家為主提出并實施,很容易引起“多米諾效應”,與關稅和一般非關稅壁壘相比,碳關稅波及力度更為廣泛,發達國家征收“碳關稅”勢在必行。
碳關稅作為碳密集商品額外征收的進口關稅,有利于推動低碳經濟和綠色貿易發展。據中國碳交易網報告顯示,碳關稅提出并實施之后,在2008年~2015年間,全球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排放量平均降低5.2%,預計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而這又對碳排放量較高的制造業(鋼鐵、水泥和玻璃制品、紙制品)等產品出口貿易將帶來較大的影響。如國際市場上整體制造業貿易比重下降。就以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為例,碳關稅的實施,使我國制造業出口量預計下降21%,面臨的平均關稅將達到26%。綜上可知,碳關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減少制造業碳排放、擴大低碳經濟和綠色貿易發展的作用,有利于推進國際市場出口行業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創新。
二、碳關稅對我國紙制品出口貿易的具體影響分析
(一)極大消減我國紙制品出口規模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紙漿、紙張及紙制品出口量為878.58萬噸,同比下降3.46%。由于技術、設備等原因,我國紙制品生產能源利用率偏低,碳排放量較高,出口競爭力受碳關稅影響較大。據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造紙及紙制品業出口交貨值為559.8億元,同比下降6.7%;2016年1月出口量為72.55萬噸,同比減少5.08%。據中國造紙協會報告,2016年預計紙制品出口量將會降低約5%,紙制品出口貿易受阻現象顯著。與此相應,紙制品出口貿易占全球市場比重也呈下降趨勢。以我國紙制品出口前四大市場來看,2002年中國香港、美國、日本和英國進口我國紙制品占我國總出口份額最高,達到了71.25%,此后每年遞減,到2015年只占到了34.68%。在此背景下,依據國際市場生產的大量紙制品需要本國消化,而在短期內國內需求變化不大造成國內市場供過于求。如2015年行業造紙生產量為11774.10萬噸,同比增長1.70%,消費量約為10400萬噸,整體供給超出需求約1374.10萬噸,從而紙制品價格下跌較嚴重(見圖1)。以包裝紙價格為例,2015年12月1日,灰低白板紙、白卡、牛皮紙、牛卡、瓦楞紙的價格分別為3.524元、5.319元、6.35元、3.345元和3.007元,較之2010年分別下降了39%、33%、3%、43%和9.9%,國內市場貿易條件惡化現象較重。
(二)我國紙制品出口成本會不斷提升
由于紙制品生產具有污染、高耗能等特點,出口貿易必然受“碳關稅”影響,主要表現為企業紙制品出口成本上漲,盈利空間減小。以中等“碳關稅”水平,如法國17歐元/t碳關稅(約合24.78美元/t);德國61.4歐元/千升輕質燃料油稅和59.6歐元/千立方米的天然氣稅來看,我國總出口額中碳關稅占比重最高可達10%。按最低標準,以英國、美國國內的碳稅和能源稅征收為例,“碳關稅”最高可達占出口總額的3%~7%。據造紙協會分析數據顯示,出口方面,美國若征收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會使我國對其出口下降1.7%左右,當關稅為60美元/噸碳時,下降幅度增加為2.6%以上。這意味著紙制品生產企業面對中等以及較低水平“碳關稅”,出口成本將提高,出口額會有所下降。
另外,紙制品本身生產成本占比大,以包裝紙為例,包括紙漿原料(廢紙)成本、折舊成本、運輸及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等。如表1所示,僅僅原材料成本一般就占到總成本的60%-70%。在碳關稅實施背景下,紙制品企業為減少碳排放量,加大了生產技術的創新與設備更新,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如太陽紙業積極實施企業轉型升級,提出“四三三”發展戰略,在穩定主業的基礎上,使公司紙產品、生物質新材料、快速消費品三大產業的利潤貢獻比重分別占到公司利潤總額的40%、30%和30%。但是截至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因成本壓力而無法實現轉型升級,生產技術滯后,并且一般先進的技術設備價錢較高,而我國大部分紙制品企業難以承受,導致技術設備更新速度較慢,碳排量高,頻遭環境違法調查。據江蘇省環保廳介紹,截至2015年3月19日,根據新環保法,僅江蘇省共查處環境違法紙制品企業183家,罰款558萬元。其中,查處建設項目違法案件33起,查封扣押設備91臺(套),限產或停產整治企業81家。
(三)我國紙制品出口貿易條件將進一步惡化
在全球工業產能過剩、國際貿易大幅下滑、份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一些國家試圖通過貿易限制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全球范圍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中國外貿面臨的外部政策環境趨緊。據貿易救濟網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37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加55.6%。其中,紙制品遭遇多個國家貿易救濟調查,出口形勢嚴峻。報告認為,2016年中國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下行壓力仍然較大。2007年加工貿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還在50.7%的較高水平,到2016年一季度已降至32.9%。2010年,中國在美國、歐盟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進口市場中的份額分別達到50.6%和47.9%,2015年分別降至47.1%和43.6%。“碳關稅”的實施,一些國家趁機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提高對進口產品的標準,手段繁多、隱蔽性強。如2016年2月8日,據巴基斯坦國家關稅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因其國內產業申請,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涂布白紙板發起反傾銷調查。該項調查涉及巴基斯坦海關48109200和48109900稅號項下產品,調查期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巴基斯坦政府只因國內相關產業申請,就對我國紙制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間長達11個月,極不利于我國紙制品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展。國外這些“碳關稅”壁壘的措施會花樣翻新,針對我國紙制品企業的貿易壁壘必然增加,防不勝防。會進一步惡化紙制品出口企業。
(四)加快紙制品出口企業優勝劣汰
“碳關稅”實施背景下,紙質品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尤其在技術方面,中小企業很難達到碳關稅所規定的相關標準。主要原因在于紙制品中小企業數量居多,有關生產技術成本投入有限。以紙箱企業為例,僅上海市就有600多家紙箱企業,浙江省高達近4000家,廣東省2000多家,深圳有300多家。如此眾多中小型紙制品企業,很容易把企業間的競爭導入一種無序狀態(降價促銷),競爭手段很難轉移到低碳環保技術研發上,引發整體產品質量水平的下降,使企業步人普遍微利或虧損的不良狀態。據新聞網統計,僅2015年國內紙制品與紙漿造紙行業中就有966家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額累計達到73.37億元,占紙制品企業總體數量的14%,其中中小企業占比高達89%。而實力較大企業以高端技術、高產品質量,實現市場份額的擴大。即使在碳關稅影響下,依然保持技術、質量上的競爭優勢。以2015年為例,理文造紙凈利潤增長22.75%、太陽紙業增長17.94%、中順潔柔增長26.65%、山鷹紙業增長36.53%、晨鳴紙業增長13.99%。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快與國際市場上“碳關稅”的實施,國家逐步加大了對造紙產業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如2016年2月國務院工信部提出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被淘汰的企業共計2087個,強令2個月內關閉,其中紙制品企業為279家,加快了企業優勝劣汰步伐。
(五)倒逼紙制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碳關稅”是針對高耗能產業征收的關稅,以低碳環保概念成為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一方面,碳關稅對出口企業造成巨大壓力,有利于倒逼企業選擇以技術創新的方式達到或超過碳排放所規定的相關標準。另一方面,碳關稅所規定的相關標準,引導規范企業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動力。對紙制品企業的示范作用明顯,能使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突破“碳關稅”對相關產業或產品的出口制約。2016年理文造紙集團推出以竹為原材料的環保竹紙巾,改變了傳統漂白紙巾,市場反應較好,預計2017年打入國際市場。再如榮成紙業針對國際市場碳關稅的實施,前瞻性的研發低碳、節水、節能等特點的紙制品。2014年9月榮成紙業(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在湖北松滋市投資建設榮成紙業再生科技項目,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該公司又與荊州開發區簽約,投資2.6億元新建綠色包裝紙箱項目,形成廢紙循環利用全產業鏈,打造高效的垂直一體化全產業鏈經營體系。據相關數據顯示,新建綠色包裝紙項目將于2018年3月底前投產,可年產9600萬平方米綠色包裝紙箱,實現年銷售收入3.95億元。可見,低碳環保生產技術必將成為紙制品企業未來競爭趨勢。
三、碳關稅制度下提升我國紙制品出口貿易的途徑
(一)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實現多方化管理
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紙制品出口貿易的碳排放量,需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以我國現有的能源消費為切入點,以生產低碳產品為目的,制定關于低碳經濟的法規。應進一步完善低碳環保法律標準體系,結合我國產業實際情況完善低碳環保法規。應嚴格制定碳排放限值,促進技術規范和碳排放標準的有效實施,著實改善環境質量。并且,應結合法律法規與行政手段、政策等多種管理辦法,鼓勵并約束我國現有紙制品出口企業,促使企業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走上低碳經濟軌道。同時,應研究國際進出口貿易的最新標準,結合我國國情,推動我國出口政策,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引進控制環境成本的獎懲機制同時,應制定激勵性的政策,促進企業開展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此外,政府需提高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與談判,為我國紙制品出口企業創造盡可能有利的國際貿易制度環境。
(二)由“高碳”轉化為“低碳”,優化我國紙制品制造產業結構
作為高碳產業,紙制品企業必須轉換其高碳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實現由“高碳”到“低碳”的紙制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重點開發新低碳發展模式,逐步降低紙制品制造業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政府應支持紙制品制造業出口企業“走出去”,通過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轉移產業高碳鏈條,并加快研發低碳化創新設計,重點研究附加值較高紙制品制造產業。同時,重新規劃紙制品制造業生產流程,降低產業中間鏈條的碳排放量,應控制生產過程中原材料投入環節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對選擇企業能源、原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應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規定,避免選擇高碳排放量材料。并有效引導企業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模式的現代造紙業轉變,進一步優化我國紙制品制造產業結構。
(三)建立綠色壁壘的預警機制,創造良好的綠色內部環境
政府應本著科學、合理、合法、可操作的原則,建立綠色壁壘預警機制,創造良好的綠色內部環境。充分發揮中國駐外經商機構的優勢及經貿研究機構職能,定期發布國際低碳經濟最新變化信息,保證內資企業與有關部門及時接受到國際最新信息。加強研究國外環保認證標準的同時建立專門的咨詢平臺,給國內企業提供國際環保認證最新信息,制定相關有效措施,保障防范工作的實施性,建設綠色壁壘預警機制,應對“碳關稅”背景下的紙制品貿易出口所面臨的貿易壁壘。政府通過實施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認證機制,給國內紙制品貿易環境提供綠色內部環境。同時,應加快建立一套綠色管理新標準,對紙制品生產企業做好規范工作,加強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保證我國紙制品制生產過程中綠色產品設計與綠色產品檢測等環節的有效實施。并在生產到銷售過程中充分發揮綠色壁壘預警機制,為紙制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四)加強低碳技術研發,提升節能減排實效
政府應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在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過程中應以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為出發點,發揮我國傳統技術優勢,確立本國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有效做到節能減排。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對科技創新,積極參與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提升節能減排實效,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紙制品企業高碳排放問題。包括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節能技術創新、碳處理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研發。進一步發揮其主導性,淘汰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落后技術,改變紙制品產業低利潤現狀,從而不斷提升紙制品企業制造技術水平,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實現紙制品從出口規模向質量、品牌、高附加值的轉變。同時,對企業制定嚴格的碳排放標準,進行嚴格審核。通過審查對產品制造過程中總的碳排放量,及時發現并制止企業碳排放超標的生產行為,有效解決“碳關稅”帶來的高成本問題,實現企業運行效率的提高。
(五)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加快紙業產能的對外轉移
中國紙制品出口企業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模式,以階梯型發展為主,開拓紙制品目標市場出口貿易新格局。實施多元化目標市場戰略,保證歐美日等國家出口市場份額的同時,拓展新興出口市場,改變對外出口地理方向的單一方式,弱化碳關稅制度實施后的貿易抑制效應。充分挖掘歐盟市場潛力,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紙制品公司研發設計,借鑒國外先進物流服務等方式,進一步擴大低碳環保紙制品出口。積極利用“一帶一路”戰略大力開拓東盟、韓國、印度等亞洲市場。可積極與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貿區、合作區,拓展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空間。以此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消除貿易壁壘,并逐步拓展到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同時,加快紙制品全球性產業布局。對發達國家擁有先進技術和全球市場的紙業集團進行收購兼并,加快國內紙制品企業各部門、各要素進行空間上的重組與新布局,擴大全球市場占比。進而實現紙制品企業配置與再配置的優化過程,及紙業產能的對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