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一

如其名,植物科學繪畫是科學地對植物進行描繪的繪畫。它介于純藝術和科學之間,兼具藝術的美感和科學的理性,可以說是科學的一種藝術化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是藝術中內含信息量最大、最準確的門類。在照相機沒有出現的漫長歷史中,植物科學繪畫一直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在照相技術發達的今天,它依然是科學地描述植物的首選方式之一,雖然它在科學記錄和研究中的地位被相機替代了。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科學繪畫自由的表現形式,以及其對人們來說最容易接受的直觀美感,它才成為了傳播和解釋自然的最佳方法之一,在科普作品中常能見到。如今,植物科學繪畫是很多植物愛好者的興趣點之一,它在科普教育與自然踐行中的優勢更讓它成為人們認識自然最好的啟蒙??梢哉f植物科學繪畫伴隨著人類認識植物的每一步,而今天,它更成為我們博物學生活的一部分。
出現
主題為植物的繪畫在世界各地出現的時間都非常早,也許一開始記錄植物的沖動主要源于了解的欲望——人類在認知身邊的環境時常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而植物又是人最容易接觸到的一類生物,不管是在聚居區還是郊野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從好奇而來的繪畫沖動可能和我們如今認知自然時的感覺非常相似。亞里士多德曾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而他的繼承者狄奧弗拉斯圖更是把關注點放在了植物上,最早系統地記錄了植物并匯編成書。
不過總體來看,植物繪畫在出現的時期主要意義還是在于應用——植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主要的食物和藥物來源,人們需要依據描述來尋找不同的植物,而描述一個植物時,再多的文字也不會比一個插圖更能給人直觀印象。另外,由于每個地區對某種植物都有不同的稱呼,由此產生的同物異名現象也導致一個名稱不可能處處通用,這時候也需要插圖來輔助說明。早在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自然史》作者)和狄奧斯科里迪斯(《藥理》作者)就開始在自己的書籍中加入插圖了。早期的植物插圖通常只描繪了植物在某個時間點的基本外觀,畫面的風格通常偏向裝飾或紋樣,幾乎沒有體現任何科學信息,還遠遠算不上科學繪畫。而且最早的植物書籍中的插圖是手抄的,一遍遍傳抄下來會造成畫面的嚴重失真,反而可能會給讀者造成誤解。雖然在漫長的中世紀里插圖發展緩慢,不過人們對植物書籍中插圖準確性的要求還是促使著插圖的詳細和真實程度不斷提升。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植物繪畫終于迎來了它發展的契機——雕版印刷術和繪畫技術的革新,以及人文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復興。這個時期的藝術創作不再受到嚴格限制,畫家開始關注真實的自然。達·芬奇曾癡迷于植物的形態,在他的手稿中能看到各個角度的花朵速寫。而丟勒則更甚,他對植物有濃厚的興趣,從而把嫻熟的繪畫技術用于描繪最普通的野草野花。丟勒同時也是位偉大的版畫大師,對雕版技法進行了創新,這使得創作和印刷精美的書籍插圖成為可能。丟勒的弟子魏迪茲后來為布倫費爾斯的《活植物圖譜》創作了第一批符合植物真實形態的木刻版畫插圖,這些插圖到今日看來依然栩栩如生,逼真的效果使人們重新開始重視插圖,從此插圖逐漸成為了植物書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后不久,到了富克斯出版《植物志》時,他已經開始要求畫家在描繪植物形態時追求準確而減少藝術創作的成分,并注意表現植物不同器官的特征,能看出科學繪畫的思想正在成型。而后林奈創立了雙名命名法,使得植物第一次得到了國際通用的正式名稱,更重要的是零散的植物物種有了歸屬,而歸于何處主要取決于生殖器官的狀態,因此植物繪圖開始更加注重細節和解剖圖的描繪。藝術開始注重科學信息的準確性,同時有足夠的技術和知識作為基礎,這時植物科學繪畫才可以說真正出現了。
巔峰
隨著文藝復興以來繪畫技術的發展和對植物認知的深入,畫家可以利用更先進的繪畫技法,并且結合植物解剖學知識,畫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植物畫像。但是這對他們的要求更高了,為了畫得準確并體現能展現相似種類區別的特征,不僅需要熟悉繪畫技法,還需要一定的植物學知識儲備,所以他們通常又是博物學家。這些博物學家剛好迎來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大量沒有被人類記錄過的植物涌向了歐洲,這些技能也有了用武之地。在那個時期,大部分植物來到歐洲后只留下了標本,由于標本無法體現植物的立體造型及顏色,為了能記錄更鮮活的植物狀態,大量畫師隨同植物學家遠行至陌生的地區,記錄了無數的從未在歐洲出現過的植物,而這個時期也是植物科學繪畫創作的巔峰時期。
在大發現的時代后,人們對全世界植物的認知終于趨于完善,再加上解剖學和系統分類學的長足發展,今天的科學繪畫有能力描繪理想狀態的植物個體來代表這個物種的普遍狀態,并且展示物種形態重要的細節——把一些小的器官放大,或是畫出某些內部結構的解剖圖,甚至畫出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結構,以綜合全面并科學準確地展現植物的形態。
植物科學繪畫在中國起步很晚,第一批真正的植物科學繪畫出現于新中國成立后開始的全國自然資源調查時期。植物科學繪畫在中國也經歷過輝煌時代,由于出版《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國植物志》等書籍的需求,自上世紀50年代起國內涌現出了很多植物科學繪畫大師,他們是中國植物科學繪畫的先驅,亦代表了中國植物科學繪畫巔峰水準。不過到今日在這幾部重要文獻編纂完畢后,植物科學畫交流會不復存在,專職從事植物科學繪畫職業的畫家也日漸稀少了。
展現一個新世界
然而植物科學繪畫其實早已迎來了它的衰落期——從相機與攝影技術發明出來的那一刻起,繪畫藝術整體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沖擊,它的其中一部分作用,即如實記錄人或物的功能,由于相機的出現而永遠地被削弱了。而在照片可以達到繪畫的精細程度并遠遠超越之后,科學繪畫也逐漸退出了科學研究而讓位給了攝影技術。不過由于攝影只能記錄個體,而無法綜合信息并還原植物的理想狀態,因此植物科學繪畫依然重要,如今正式發表新植物物種還是需要植物科學繪畫的細致記錄。發表新物種或為專業的植物學文獻創作的植物插圖一般為墨線圖,它主要由單色的線和點構成,相比于彩色圖片可以排除顏色和透視對形態的干擾,清晰地表達外形和內部結構。另外由于繪畫的創作空間遠比只能記錄真實的攝影要大得多,繪者可以采用各種手段和繪畫技法來表現科學知識,并且把零散的信息點集合在一張圖中,因此在科普創作中占有很大優勢。不僅如此,一位熟練的畫家可以運用各種表現技法盡可能地體現植物的美感,所以植物科學繪畫總是有更強的感染力。
其實植物科學繪畫離我們并不遙遠。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博物學家相似的是,如今在我們觀察自然時,對于第一次見到的植物——不管它是否被人類記錄過——我們總是會感到陌生和好奇,而隨手畫幾筆記錄它的樣貌或寫幾句關于它的描述,也是再常見不過的記錄方式??梢允谴笞匀坏墓P記,也可以是對盆花切花的寫生。只要有科學信息在里面,并且力求表現植物最真實的狀態,其實你就是在完成一幅科學繪畫作品。就像去認識一個陌生人,也許第一面和熟識之后會有完全不同的印象。當你了解一些植物知識,再重新試試提起筆來畫畫花草樹木,你會發現植物會以另一種打開方式向你展現一個新的世界。
當一門藝術的實用性逐漸減弱,它可能會走向博物館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也可能會走向更多人成為大眾愛好繼續存活發展下去。在博物學以及科學繪畫為人們所重新了解和接受的今天,我想植物科學繪畫將會成為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