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魯木齊 李新江
法人“人格否認”中的財產混同制度
□ 烏魯木齊 李新江
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指導案例15號: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訴成都川交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公司的獨立人格、股東有限責任是法人制度的基石,本案通過否認公司法人格,即:要求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對外承擔并列的連帶清償責任,而不要求公司背后的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值得重視。
第一,本案法院分別從人員、業務和財務三個方面,綜合考慮證據后,認定了三家公司存在人格混同的事實。需要注意的是,法院在對人格混同的認定上,并未依賴某一個因素進行判斷。可見法院在認定人格混同上,非常嚴格和謹慎。第二,運用誠信信用原則和類推適用的法理填補了法律漏洞。法院認為,“上述行為違背了法人制度設立的宗旨,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民法通則第四條),其行為本質和危害結果與《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相當,故參照《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川交機械公司、瑞路公司對川交工貿公司的債務應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本案三家關聯公司之間不存在相互投資的情形,并非母子公司的架構,但實際控制人均為同一人。而從原告的訴訟請求來看,原告是希望實際控制人以及背后的所有自然人股東(包括財務出納)均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但法官并未采納這種觀點。可見,我國法院在對股東“濫用”法人格制度、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而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上,采取了非常嚴格的解釋(對股東有限責任的維護)。
但基于公平原則和法人格否認制度的立法目的(保護債權人利益),法院靈活運用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類推適用的法理,采納了法人格法理上的“企業整體說”(來自美國),即:“股東如果設立若干公司經營同一事業,或各公司之間存在著經營業務、利益和權屬的一致性時,這些公司實質上為同一企業的不同部門而已,法院可以無視各個公司法律主體的獨立性,而將它們視為一個企業實體或經濟上的統一體來追究企業整體的責任。”應該說,司法上豐富了法人格否認制度在實踐中的適用情形,值得肯定。
1.公司財產混同概念及特征。存在合法注冊的公司。合法真實存在的公司是公司財產混同的大前提,公司的成立才存在了股東個人財產和公司財產的并存。公私財產界限不明確。在公司的經營過程中,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和監事制度,造成了公司財產和股東財產難以區分,從而對公司或股東的債權人、其他股東以及公司的國家監管帶來不利。股東權力濫用。股東為了自身的利益,借助公司的組織機構從而獲取私人利益,嚴重侵害公私和債權人以及股東的利益。
2.財產混同的類型。財產混同有廣義的財產混同和狹義的財產混同,狹義的財產混同主要是指在資金上的混同,而廣義的財產混同主要是指公司經營場所混同、主要辦公設備混同、生產設備混同以及狹義的財產混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公司經營場所混同。這一混同類型主要是指市場主體的住所與經營場所混為一體,即市場主體的住所與市場主體的經營場所屬于同一地方。然而這兩個之所以要進行區分是有著必要的法律意義的。市場主體的住所是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也是法律文件送達地和司法、行政管轄地。市場主體的經營場所是市場主體從事經營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國《公司法》第37條規定的法人成立的條件之一。在實踐中,往往存在公司的經營場所也是法人的居住場所,存在公司承租或買受的房屋所支出的費用與公司法人承租或買受的房屋所支出的費用造成混同,難以區分該場所是公司經營場所還是法人個人居住場所,從而也為狹義的財產混同打開了缺口。(2)辦公設備的混同。公司成立需要購置必要的辦公設備用于日常的公司的生產和經營,然而有些辦公設備極易與法人個人財產進行混同,從而難以區分辦公設備是為公司所有還是為個人所有。(3)生產設備的混同。對于一些實體型公司,生產設備是其生產產品的必備要素,然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股東為了個人利益而生產與公司無關的產品,或者存在股東以生產設備作為出資方式,然而卻未將生產設備登記在公司名下,從而造成公私設備不分的情況發生。或者將設備作為出資,在出資后又以個人名義轉借或出租、出讓出去等行為。(4)狹義的財產混同。由于公司賬目不清或者公司賬目管理部規范,造成公司收支賬目與公司法人個人收支存在混淆,難以真實反映公司的收支情況。
3.財產混同制度的現狀。(1)立法現狀。財產混同只是一種表象,其實質是對公司財產的侵犯、破壞公司安全的財產基礎,導致公司無法償債,從而侵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對于財產混同,我國只有《公司法》第63條,是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定,根據該法律的規定可以看出,股東承擔舉證責任,需要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不存在財產混同的現象;若股東不能舉證,就得承擔無限責任。這一法條的立法本意是認為這樣能更有利于保護債權人,但實踐中,合理的操作也需要債權人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舉例來說,如股東提供報表證明財產不存在混同,債權人針對此則要舉證諸如報表記載存在不實等情況。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第63條的規定只讓股東承擔舉證責任顯然是不合理的。(2)司法實踐。法律所規定的公司的獨立人格,其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的財產制度,一旦公司出現了財產混同,也就是說當公司財產不再獨立或者不能完全獨立的時候,那么獨立人格也必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如果公司的財產不能與股東的財產作出明確的區分時,這種情況很容易被某些股東順勢借機來斂財,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侵吞公司的財產,并可能出現通過隱匿財產來逃避債務和責任的情況。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條例對于財產混同沒有一個具體而同一的標準,公私財產混同到什么程度、混同多少金額或者才能達到財產混同呢,對于債權人或者公司而言難以把握,對于法官而言難以衡量。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指為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在特定法律關系中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使股東對公司債務直接承擔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這一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法律之所以賦予某種團體以法人資格,是根據對這個團體的社會評價而從立法政策上采取的手段。也就是說,法律認為該團體具有以之為權力主體的價值時,才在法的政策上以之為法人,從而,如果法人資格完全成為一種虛構時,或者法人資格被濫用時,仍然承認法人資格,就不符合原來承認法人資格的目的了,這時就有了否認法人人格的必要 。可以出財產混同是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的情形之一,意在通過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當出現公司法人或者股東的私人財產與公司財產難以區分,或者當公司法人或者股東利用財產混同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時,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設立成為保護債權人和公司的重要救濟制度。
1.問題。公司的獨立財產是公司擁有的并獨立于其發起人或股東的財產。公司以其獨立的財產對外從事民事活動,進行財產交易,并以此財產為基礎承擔民事責任。公司的獨立責任的實現依賴公司所擁有的獨立財產,因而保障公司擁有穩定的獨立財產至關重要。在我國,針對公司財產問題有三個立法原則,主要有資本確定原則、資本維持原則、資本不變原則。
財產混同并不一定代表債權人受害,例如股東把大量的個人財產補貼到公司財產中用于公司運營,此時混同并沒有危害性,反而給公司帶來益處,和債權人的權利沒有得到保障完全沒有關系,因而財產混同并不必然帶來危害性。公司財產混同是與法律要求公司具有獨立財產而體現的法律精神是不相符的,這一財產混同對于因擁有獨立財產而體現的公司所具有的獨立人格進行了巨大破壞,損害了債權人和公司對公司法人的信任,破壞了自身的商業信譽。
2.對于財產混同問題的建議和意見。第一,完善公司財務管理制度和監管制度,加強公司財務管理制度的內部監管和外部監督,在當前形勢下,應以加強外部監督為主。建立、健全會計內部核算和內部稽查制度,同時建立公平的納稅環境,對偷稅漏稅行為嚴肅處理。第二,加大對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資格的審查和違法行為的懲處,在注重個人信息保護的同時,形成一個聯合各部門的綜合查詢平臺,一個個人誠信檔案制度。在這個平臺中,記錄各項誠信記錄,有關機關或人員直接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查閱到董事、監事進行個人誠信檔案。對于有法律禁止擔任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查詢限制其資格;對于違規聘用這類人員為公司高管的公司及公司法定代表人可以視情況追究相關責任。第三,在相關法律或者法律實施條例中對公司運行過程中公私財產的區分做出規定,具體細化公私財產的類別、類型、 數額和公私財產的屬性。從而為進一步區分公私財產,盡最大可能的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使用過程中消除障礙。第四,在公司設立的過程中,將公司自身的獨立財產詳細的記錄在公司章程中或者最初的公司賬目中,在公司成立之后,如發生增資或者減資的情況,也要將增資和減資的具體情況詳細的記錄在公司賬目中。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