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無錫 李 銜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質量如何提高
□ 江蘇無錫 李 銜
上世紀末《職業教育法》的出臺與本世紀2002年、2004年、2005年召開的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與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的兩個決定等,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高峰。但必須承認的是這種“大干快上”的做法明顯具有奮起直追的性質,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法規制度既不完善,又難以落實。因此,需要對此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探討,創出新思路,以提供促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有效開展的途徑。
1.法律保障尚未健全。校企合作政策法規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國家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規。其中又有兩層內容:一是《職業教育法》,這將決定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高職院校乃至社會各界對校企合作工作的認識與行動。然而,我國雖然出臺了一些關于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但是并無強制性要求可操作性條件,這種似有似無、可做不做的實質是國家對校企合作政策法規的缺失,導致國家對社會各界是否參與校企合作沒有做出明確且強制性的職責權利義務等要求,削弱了社會各界對校企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企業法》與《稅收法》等法律中并未與《職業教育法》相配套。
2.企業訴求難以實現。由于在理論上來講,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可以從高職院校獲得高技能人才,解決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等難題,培訓現有員工,獲得稅收優惠,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等利益。所以,當調查企業對校企合作工作的態度時,有62%與31%的受訪企業非常愿意與比較愿意參與校企合作,而僅有5%與2%的受訪企業無所謂與不愿意;當調查企業是否愿意參與校企合作項目時,74%的受訪企業愿意接受學生實習,62%的受訪企業愿意參加高職院校舉辦的畢業生就業招聘會。但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第一,缺乏法律保障。如70%的企業認為企業的切身利益難以保障是影響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第二,缺乏利益驅動。主要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天性,它更多地關心著當下的利益,而不是什么長遠利益及社會責任。而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一定會有所投入,但卻收益有限甚至沒有收益;第三,缺乏安全保障。因此,29.1%的受訪企業無意參與校企合作,62.85%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沒有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79.1%的受訪企業沒有參加職教集團,66.36%的受訪企業沒有參加高職院校專業指導委員會。因而,從宏觀上不難發現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確實“數量較少”,與理論目標相去甚遠。
3.學校開展程度懸殊。目前,高職院校已普遍開展了校企合作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深思的是這種動力是源于國家政策要求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各種考評而被動開展校企合作工作,還是已經將政策內化于內,外化成行。前者則是被動應付、流于形式;后者則是積極踐行、實效合作。因此,高職院校雖然都在開展校企合作工作,但是開展程度與取得成效卻相差懸殊。究其普遍原因,一是專業缺乏特色,導致人才培養不具有針對性;二是科研服務能力相當薄弱;三是教師實務操作水平有限等,導致企業不感興趣,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究其個體原因則與每所高職院校的綜合實力與社會美譽有很大關系。如非教育主管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高職院校相比,前者困難明顯小于后者,取得的成效也明顯高于后者;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因為社會影響力遠大于非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其難度既小于后者,成效卻遠高于后者;同理,省級示范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程度也大大優于非省級示范高職院校。所以,當問及后者時,他們中有50.37%與22.96%分別認為有困難與一般都有困難。
4.合作層次尚處淺層。雖然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作,并在實踐著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與模式,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校企合作工作仍屬于探索時期,合作形式與模式依然處于最低的淺層階段,沒有形成系統、深度合作關系。
5.辦學質量亟需提高。首先,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一是專業設置與區域行業企業需要不適合。二是培養目標與任職崗位未對接。三是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相脫節。
1.建立匹配的法規支持體系。首先,健全法律體系。 一是完善國家法律。應當包括但又不僅限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勞動法》、《職業教育法》、《校企合作教育法》等。重點是修改《勞動法》,主要是將實習學生納入《勞動法》保護之中,對實習過程中發生的學生的工傷或意外事故,納入工傷保險統籌并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二是進行地方立法。主要指地方政府出臺的關于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條例》及其配套的《實施辦法》。通過制定地方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法規,建立政府引導與統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從而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實現制度化、法規化。其次,提供優惠保障。一方面是對企業的優惠保障。一是稅收優惠。要認真執行《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關于教育稅收政策的通知》、《關于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及相關管理問題的通知》、《關于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關于企業技術創新有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等涉及到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獎補優惠。要對企業的付出進行獎勵與補助,以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三是形象樹立,以提高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對高職院校的優惠保障。如提供財政投入保障,建立多元籌資機制等。再其次,制定管理制度。主要是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管理條例》、《校企合作理事會章程》、《校企合作理事會議事制度》、《區域合作委員會議事制度》、《校企合作考核與評價指標體系、《校企合作工作的保障措施》、《校企技術合作的意見》、《校企技術服務運行與管理暫行辦法》、《校企共同實施專業建設的意見》、《校企共同制定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見》、《校企共建師資隊伍的意見》、《校企合作開發教材的有關規定、《校內實訓基地對外服務的有關規定》、《頂崗實習管理細則》、《生產性實訓課程考核辦法》、《實施工學結合教學的安全管理辦法》等制度,以規范校企合作的有序開展。
2.構建有效合作機構。首先,政府要提供組織保障。如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政行校企聯盟等校企合作組織機構,以各方共贏為始終追求,保證各方利益均衡,共同推動校企合作的開展。其次,校企要共建合作組織。一是構成主體。無論是政行企校四方模式,還是政校企或校行企三方模式,都一定要堅持多方參與,互聯互動的原則。二是領導組織。不僅要由校企雙方共建合作理事會,而且要在各方內部成立由單位領導、職能部門與院系(車間)負責人、骨干教師(師傅)等組成校企合作機構。在高職院校內部最好成立校企合作處,由其負責校企合作的規劃、政策與實施。三是運行模式。根據不同情況,可選擇市+校+專業模式、集團+校+企模式、校+系+專業模式等,以適應各種合作之需。
3.不斷提高辦學實力。首先,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一是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不僅要規定教師到企業實踐的時間,更要考核其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二是教師的科技服務能力。教師的科技能力不能僅用于自身評聘職稱之需,更重要的是必須用于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如將教師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培訓企業員工、制定營銷策劃方案等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并與其工資收入掛鉤。三是教師的教學能力。這一方面是教師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是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更是二者的有機結合。而目前的情況是在教師隊伍中,既缺乏高水平的理論大師,也不重視技能高手,更談不上二者的統一。所以,必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不斷增強高職院校對企業參加合作的吸引力。其次,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一是科學定位專業。高職院校只有在與政府、行業、企業密切聯系,科學對區域產業發展動態調查的基礎上,時刻做好專業人才培養供給與區域專業人才需求的對比工作,才能將“服務社會設專業,依托行業建專業,校企合作強專業”的原則落到實處,才能做到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相一致、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條件相一致、專業課程內容與崗位操作需要相一致、理論教學與學科前沿相一致、技能教學與企業操作相一致、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相一致等。二是共定培養條件。即高職院校要與行業、骨干企業共同選擇實訓、師資、教材等條件,企業則要參與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與人品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全程“雙主體”育人,以培養適用人才。三是建立專業評審制度。評審人員由校行企三方的領導職能部門及用人部門技能大師骨干教師等組成,對每批實習生在實習結束前都要進行評審,以確定其技能水平。
4.構建合作平臺。首先,信息溝通平臺。一是通過全方位、多元化的溝通信息機會,弄清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與科技服務項目以及必須注意的事項。二是通過廣泛、務實的合作對話平臺,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有效就業與企業高效尋覓適合員工的無縫對接。其次,科技服務平臺。一是構建科技發明、評價與轉化相統一的機制,提高對企業參與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的吸引力。二是開展校企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及成效。再其次,共建實體平臺。一是校企共建企業。主要是高職院校利用場地及技術優勢與企業合作共建股份制企業,滿足學生實訓實習及企業適當盈利的需要。二是引企入校。前提條件是企業必須確保學生實訓實習及教師掛職鍛煉。三是校辦企業(科研院所、咨詢公司等)。有實力的高職院校可以將校內實訓基地升華為生產經營性企業,接愛服務項目,提供學生實訓實習崗位,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
5.創新合作模式。經過長期實踐,雖然已經形成了眾多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仍要創新合作模式。如基于高職院校自身專業優勢和人才優勢,多形式尋求合作,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增強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適應能力而開創的專業系+企業群、專業系+自創經濟實體、專業系+技術服務平臺等以及“研發帶動型”、“實體融合型”、“智力合作型”、“訂單融入型”和“借船出海型”等新合作模式。
(作者單位: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