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于1998年首次頒發藝術家獎,此后每兩年頒發一次,目前常設三個藝術家獎:最佳藝術家獎、最佳年輕藝術家獎、杰出貢獻獎。
藝術匯:作為CCAA獎項2012年的評委,你是怎么看待2015年CCAA評選團的構成?
李振華:首先CCAA評審團構成的方式非常特別,它跟其他機構的形式不同,由一半中國專家和一半西方專家構成;其實希克先生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他作為一位資深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者以及特別有智慧的政治家,他一直參與到這個項目之中;再者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整體事情的引領者澤曼先生,他是一位瑞士的策展人,可以說他是一位開啟了策展人時代的長者。所以評審團每次的構成都有它特別的聲音,這里包含了很多特別的人,包括美術館的館長、大型藝術節(如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等)的主策展人等,所以我覺得它的構成情況每次都是獨特的。
藝術匯:這次獎項面對疲弱的藝術批評設立了藝術寫作獎你是怎么看待的?
李振華:藝術批評獎的設立已經有一定年頭了,也有不同的幾撥人得過獎,我覺得它設定每個獎的初衷都跟當時藝術批評的現實有著直接的關系。問題里提到的藝術批評的疲弱,我覺得它在疲弱之前就已經設立了這個獎。
藝術匯:2008當代藝術火爆之后再低谷中相繼出現了水墨潮和抽象潮。但這些藝術家似乎都不是CCAA關注的主要對象,那么在你看來獎項所推出的藝術家反應一直不同于市場潮流的趨向?
李振華:關于2008年以后的潮流問題,我覺得CCAA不追逐潮流的主因是因為它的架構設置是不以中國的潮流為參照系統的,它是參照全球整體的藝術系統現狀的,那么這就是它的評審團架構所導致的一種結果吧。所以它從一開始就不是說關注所謂在中國系統內的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的一個獎項,而是關注在中國系統內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國際潮流里的一個狀態,所以這才解釋了它為什么敢把獎項給于像顏磊、周鐵海還有像孫原、彭禹這樣的藝術家。
藝術匯:在你看來。CCAA獎項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風向是否有其作品,特別在烏里希克將他的收藏交予香港M+美術館之后,這種作用是否產生一定的變化?
李振華:CCAA并不能左右中國當代藝術的情況,因為這個情況是非常復雜并有它自己所謂的國內氣候的,但是它能左右的是它所推薦的藝術家和國際潮流接壤的關系,也就是說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外重要的作為文化征兆的那種體現都跟CCAA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尤其是他對M+的捐贈,這更是有規模地來展現這種國際潮流里的中國當代藝術。它和中國潮流以及中國藝術史的某種敘述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它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敘事邏輯,是直接與全世界接軌的,所以我覺得它不同于國內的藝術潮流。
藝術匯:1月份到3月烏里希克收藏展“中國私語”將在國外做巡展,那么你是怎么看待CCAA獎項和他的外延展覽之間的關系。
李振華:我們首先要知道CCAA和希克先生的收藏是兩件事,其次要知道希克捐贈的收藏跟CCAA有沒有關系呢,當然是有聯系的,但是并不完全有聯系,因為他個人的收藏體現的是他個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判斷,CCAA體現出來的是是所有評審團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判斷,這是有差異的。然后所謂的展覽的外沿應該是對他有所夸贊,因為一個收藏家能把那么多年的積累捐贈給一個屬于未來的美術館,通過這個未來的美術館持續地推動中國的當代藝術和藝術家,這是他的一個特別有趣的對所謂的搜集、呈現以及社會貢獻的理解,在這個方面中國的收藏者可以尋找到不同于關于人生和傳遞的內涵,因為我們的傳遞關系和理解與很多西方人有差異,一種是針對自己家族內部體系的,一種是針對整個人類的,這里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思考。
藝術匯:對于國內的獎項和排名而言CCAA的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李振華:我覺得CCAA和國內的很多獎項沒有可比性,因為每個獎項所做的內容和它所面對公眾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用去比較誰優誰對,就要看哪個獎項第一它能堅持多久,第二它在堅持的情況里能不能真正地持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在國內外的發展,所以有些獎項定位是國內而有些是定位國外,它是不一樣的。而且希克本人也是一位西方的收藏者,從他的視角來推動他的獎項就可以了,那么每個獎項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所以我覺得這方面沒有可比性。
藝術匯:你一直從事多媒體藝術策展。對CCAA的獎項板塊設置是否有自己的建議?
李振華:他們自己一直在調整關于CCAA獎項的設計,比如說之前沒有青年藝術家和成就藝術家這兩塊,是隨著時間慢慢推導出來的,我相信他們有自主革新的能力。我覺得建議不太有它的必要,因為希克先生和現在的負責人劉栗溧女士是能很好地把握事實變化的人,他們是非常特殊的藝術戰略者。
藝術匯:從你評選的經驗來看,CCAA獎所標識的“公正,獨立,學術”所依靠的機制有哪些?
李振華:這個問題跟它的體制架構有關,如果它的體制架構是這樣搭建的,那我覺得它就沒有問題。我相信任何一個獎項都會有爭議和存疑的地方,但是具體怎么公正公開,我相信他們有面對公眾的一個方式,所以在這一點上我相信它的標準是沒有問題的。
藝術匯:對于2015年得獎人是否有自己的預期?
李振華:其實我對它每次的獲獎者都有一定的期待,每次的評審都會有評審團在后面做大量的工作,有他們對專業度的判斷在里面,我相信每一個得獎人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也許趣味和方向不一定是我喜歡的,但我承認它的質量是一流的。(采訪/撰文:李旭輝 人物攝影:M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