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鋼以不同歷史時期為線索的藝術品收藏共分為清朝時期油畫、民國時期油畫、紅色油畫、當代藝術四大組成部分。近年來,其所關注的方向更延伸至抽象繪畫領域。在劉鋼看來,藝術品收藏在憑借直覺感性的同時必須運用理性判斷。其收藏判斷所依賴的并非僅僅是藝術品所帶來的瞬間打動,而是更多考慮這種打動的延續性,即作品的藝術價值是否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藝術匯:你的油畫類收藏涉及幾條不同線索,能否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劉鋼:我的油畫收藏分為四個線索:第一,清朝時期油畫,從朗世寧開始一直到清末外銷畫。我覺得,國內無論藝術史論界還是收藏界對這一時期油畫的關注都很欠缺。既沒有看到國內學者寫出一部高水平的專著,也沒有看到任何大陸美術館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收藏。中國美術館雖然有一些清末油畫,但大都不是上乘之作。由于國內不重視,因此我“有機可乘”,收藏到一些清朝油畫精品。第二,民國油畫,從袁世凱時期一直到抗戰勝利。這個時期的油畫我只收藏了十余件,但其中有幾件是博物館級別的作品。第三,紅色油畫,從建國之初一直到文革結束。我收藏這一時期油畫的角度與其他人略有不同。比如中國美術館收藏有大量紅色油畫,但他們的收藏基本上是基于政治宣傳。但我是從歷史事件的角度建立這一時期的收藏。第四,當代藝術,從1979年的《星星畫展》一直到現在。
藝術匯:對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是從何時開始的?
劉鋼:我從1993年開始買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藝術匯:那個時候差不多是中國當代藝術起步不久的階段。最初當代藝術帶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劉鋼: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當代藝術的概念,我只是覺得90年代末出現的作品在題材和表現手法方面與前人有很大的區別。
藝術匯: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最初收藏當代藝術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對你繪畫收藏體系的一種完善?
劉鋼:不是這樣的。最初我并沒有建立收藏體系的想法,只是到了2009年,我意識到自己的收藏無意之中已經形成體系,之后才開始注意對收藏體系的完善。我最初收藏當代藝術的初衷是覺得這樣的作品很有時代感,表現出自己生活的時代。
藝術匯:與前三條收藏線索不同。當代藝術是正在發生的、未經歷史沉淀的創作,且為數眾多。在對這一類作品收藏的不斷推進中,你是如何形成自身的收藏判斷標準?
劉鋼:收藏當代藝術我有幾個參考因素:第一,表現當代重大事件的作品;第二,表現當代社會狀態或者精神面貌的作品;第三,對歷史反思的作品;第四,表現世俗生活及思想的作品;第五,用新穎獨特的手法表現哲學理念的作品。
藝術匯:從這幾個參考因素中可以感受到,其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當代藝術家創作所涉及的主要題材或內容。那么,針對具體藝術家的創作而言。促使你對某個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收藏的考量標準或因素通常有哪些?
劉鋼: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雖然知名度不高但有可能在繪畫史中留下痕跡的藝術家。
藝術匯:很多收藏家在談到他們收藏某件作品時往往是出于與作品產生的某種共鳴,或者說一種被打動感。這是否同樣是你的體驗?在收藏中,你認為應當更多動用理性判斷抑或依賴直覺感性?劉鋼:我與其他收藏家一樣,挑選藏品時會關注是否被作品打動以及是否能與作品產生某種共鳴。但是,我不再會依賴一時的沖動,我會考慮這么幾個問題:十年之后,甚至二十年之后,這件作品是否仍然能夠打動我或者仍然能夠引起我的共鳴?這件作品是不是藝術家的代表作?這位藝術家是不是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他(或她)有沒有可能在藝術史中留下痕跡。我認為,在依賴直覺感性的同時必須運用理性判斷。這些考慮都是基于我以前的收藏經歷。我曾經買過令我激動一時的作品,但一段時間過后我就喪失了對它的興趣。
藝術匯:近年來,抽象似乎成為你關注的一個方向,能否談談你對抽象作品的收藏思考?
劉鋼:2009和20lO兩年問我曾經在歐洲幾家美術館看到過一些抽象名作,印象非常深刻,覺得抽象藝術似乎是一扇天窗,能讓我們欣賞到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得到的視覺感受。恰巧20lO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次中國抽象藝術專題展。從那以后,我開始關注中國抽象藝術。但是,在2014年之前我并沒有下手收藏。我覺得,在收藏抽象作品之前,應該先做功課,了解歐美一百多年的抽象藝術發展史以及近些年西方抽象藝術的走向。2011年至2013年期間我在美國參觀了一些抽象藝術展覽,同時也看了幾個博覽會,此外我還讀了幾本有關抽象藝術的書籍。2014年,我開始收藏中國抽象藝術家的作品。
藝術匯:現今中國的抽象創作呈現出多元的面貌,通常哪類抽象作品是你感興趣的?原因是什么?
劉鋼:我比較喜歡帶有東方韻味的抽象藝術品,尤其那些表現東方哲理或身心修煉的抽象作品。我認為這類作品比較特別,與西方的抽象藝術不太一樣。比如李華生的水墨格子畫,表現出道教修煉的一種境界。這種抽象藝術與西方1940年代出現“凱奇禪”等禪宗抽象藝術有著很大的區別。我既不喜歡裝飾性過強的抽象繪畫,也不喜好矯揉造作的抽象藝術,更看不上模仿他人的抽象作品。西方藝術史中那些優秀的抽象藝術家不僅表現手法獨特,而且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藝術內涵。我覺得,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也將會遵循這種規律。
藝術匯:在你的收藏中也不乏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你認為相對于前輩藝術家。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有著哪些獨特之處?促使你收藏他們作品的原因有哪些?
劉鋼:與前輩藝術家相比較,青年藝術家的特點是關注自我、追求時尚,并且喜歡嘗試新的藝術媒介和表現手段。我收藏年輕藝術家作品的目的是為了完善自己的收藏體系,使自己的收藏跟上時代。
藝術匯:架上作品是你收藏的主要類型,偏愛此類形式作品的原因是什么?未來是否有計劃更多地收藏諸如裝置、新媒體等類型的作品?
劉鋼:我的收藏以架上作品為主的原因是便于掛在墻上展示。除架上作品之外,我還收藏影像作品、行為藝術作品和裝置藝術作品,但這幾種類型藏品的數量不是很多。
藝術匯:你會通過哪些途徑進行收藏?是否會非常主動地尋找自己想要收藏的作品?
劉鋼:我會通過各種途徑收藏藝術品,包括畫廊、博覽會、拍賣等等。我也會主動尋找自己想要的稀有經典作品。
藝術匯:盡管近幾年人們通常用“低迷”來形容藝術市場,但又不斷有藝術品以高價成交。你如何看待藝術市場整體形勢對收藏產生的影響?
劉鋼:藝術市場不景氣會打擊投機商和炒家,對資深藏家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前幾天我們幾個藏家朋友聚會,聊到藝術市場不景氣大家都很高興,一致認為這幾年將會是收納藏品的好時機。(采訪/撰文:王薇 圖片提供:劉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