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莉
【摘要】園長權力是建立規范和秩序的前提,而資本(權力資源)是園長權力構成的前提。本研究根據布迪厄的資本理論,從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四個方面探討園長權力的構成,并基于個案呈現園長權力的構成情況。研究者從資本形成角度分析園長的成長史,以引發教師的思考,即如何通過自己形成的資本,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布迪厄;資本;園長權力;構成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4-0015-05
普拉斯(Prus R)將權力理解為人類關系的一種特征,是對人類關系中的影響、控制、操縱、對抗、抵制等力量關系的界定和描述?!?〕在幼兒園這個社會空間中,資本是園長權力構成的前提。具備一定的資本(權力資源)和能力,才能生成和維持權力關系。資本生成的過程也動態呈現了園長的個人成長過程。本研究從資本形成角度分析園長的成長史,以引發教師的思考,即如何通過自己形成的資本,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
一、理解資本
布迪厄將資本定義為“一種積累起來的勞動(它以物質化形式或身體化形式存在)。當行動者或行動者群體在私有的——也就是獨占排外的——前提下占有利用它時,他們便可以因此而占有利用具有物化形式的,或體現為活生生的勞動的社會能量”?!?〕這個定義中隱含了資本的三個特征:資本的生成性,即資本是積累的勞動;資本的排他性,即資本應與私人占有關系一致;資本的獲利性,即資本是一種能獲得更多資源的資源?!?〕根據這個分類,現代社會中的主要資本可以概括為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
(一)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泛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或無形資產?!?〕在現代社會,文化日益成為一種權力資源?!?〕文化資本具有個體性、無意性、獨特性、符號性等特征?!?〕其存在形式又分為三種:身體化的、客觀化的和制度化的。其中,身體形態文化資本通常是指,通過家庭環境及學校教育獲得并成為精神與身體的一部分的知識、教養、技能、品味等文化產物?!?〕客觀形態文化資本具體是指書籍、繪畫、古董、道具、工具及機械等物質性文化財富,它是一種可以直接傳遞的物化形態文化資本。布迪厄認為,不存在純粹意義上的物質形態文化資本,任何事物想要作為文化資本發揮作用,就必須具備某些身體形態文化資本的特征。制度形態文化資本是一種將行動者的知識、技能以考核的形式予以衡量,并通過授予合格者文憑等方式將其制度化的資本形態。這是一種將個人層面的身體形態文化資本轉換成集體層面客觀形態文化資本的方式。文憑是制度形態文化資本的典型形式。
根據布迪厄對文化資本的解析,綜合文化資本的三種存在形式,本研究將從園長的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個人經歷三個方面來考察園長權力的文化資本。
(二)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由土地和勞動等不同生產要素、經濟財產、各種收入及經濟利益組成的。布迪厄認為,經濟資本在不同社會中具有不同的特性,〔9〕它是所有其他類型資本的根源。〔10〕本研究將從園長本身的勞動價值體現來分析園長的經濟資本。
(三)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一種關系資本,與個人在特定社會網絡中的地位相關聯,是由彼此有“交往”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義務構成的。它是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投資策略的產物,這些策略包括對社會關系的選擇、對關系的“象征性建構”、對關系的積累和維護等。社會資本具有極強的自我增值能力,如果運用得當,“從一種關系中自然增長出來的社會資本,在程度上要遠遠超過作為資本對象的個人所擁有的資本”?!?1〕根據社會資本的擁有狀況,即個人所屬的社會集團(家庭、職業群體、業余交際圈)、個人從集團中獲得的社會資本,本研究將從親屬關系、工作關系和朋友關系角度來分析園長的社會資本。
(四)象征資本
象征資本具有某種特性,這種特性因為符合社會的“集體期待”、符合某種信仰,而發揮一種遠距離的,無身體接觸的作用。〔12〕本研究根據其特性及其對團隊的附屬性,將從園長的個人力量和個人影響角度對園長權力的象征資本進行分析。
通過對布迪厄有關資本理論的解讀,本研究擬從資本的四種類型角度對園長權力的構成進行分析。分析框架如下圖所示。
二、權力的面孔:園長權力的構成——資本
本研究將通過對個案——S園長的個人成長史進行剖析,縱向呈現S園長權力的資本累積過程,并探究園長權力的構成。
S園長的基本信息:本科學歷,高級教師職稱。1979年開始從事幼教工作;1983~1999 年在公辦園N幼兒園從教師成長為園長;1999年因個人選擇,從N園辭職,進入民辦園Y幼兒園擔任園長;2002年因個人身體原因,應聘進入民辦園G幼兒園擔任園長至今。
(一)S園長的文化資本
1.家庭環境
S園長成長的家庭環境是和睦而溫馨的:家庭氛圍和諧,父母關系融洽,姐妹情深。S園長也認為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很大。
家庭是一種自然傾向的充滿活力的團體,斯賓諾莎認為它是一種使其社會存在及其一切權利和特權永久延續下去的傾向。〔13〕和諧的家庭環境、融洽的姐妹關系,成為形成S園長個性的財富。這種文化資本的獲得并不需要經過精心策劃,是S園長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自然獲得的。正如布迪厄指出的,“文化資本的獲得總是帶有最初條件的印記,在這一獲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或明或隱的印記,決定了一種文化資本區別于其他文化資本的特征”?!?4〕
2.學校教育
S園長從初中開始擔任班干部,她坦言,當班干部的經歷給了自己寶貴的鍛煉機會。參加工作之后,由于表現優秀,獲得了去幼兒師范學校脫產學習的機會,奠定了自己的專業基礎。S園長對于學習一直充滿了熱情,“那時候(在Y民辦園當園長期間)我是學了很多東西的,哪兒有培訓我就去參加,園長班我也參加”。職后進修迅速提升了她的專業水平。
文化資源,例如,教育文憑,作為一種資本在發揮作用,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新的、獨特的分化根源?!?5〕學校教育對于文化資本的形成起著累積性的作用,這種累積與個人及其生物特性有著密切聯系,它不能超越個體行動者及其表現能力,且隨著擁有者的身心能力一起衰落和消亡;與累積過程相應的,還伴隨著生成性的過程。〔16〕從S園長的成長經歷中可以看到,學校教育對其個人能力及專業能力的累積有重要作用。
3.個人經歷
(1)農場的磨煉——從依賴到獨立
S園長自小生活優越,家中有專人負責后勤工作。她從事專業工作之前去農場工作過幾年,這個經歷對于S園長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挑戰,“那段經歷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我在家中很少干活,所以在農場那段時間挺鍛煉人、磨練人的”。從養尊處優到獨立生活,是S園長人生成長中的重要一步,她開始學習主動去適應環境,并在這過程中完成了人生最初的積淀。
(2)在N幼兒園的成長——從教師到園長
N幼兒園是一所小型公辦園。在這所幼兒園,S園長從一名教師成長為一名園長,完成了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跨越。
(3)在Y幼兒園的轉型——從公辦園到民辦園
上個世紀90年代正是民辦幼兒園蓬勃發展的時期。民辦幼兒園靈活的辦園機制和高薪回報吸引了大批優秀的體制內的教師和園長加入其中。S園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完成了自己的職業轉型,從公辦園跳槽到了一所大型民辦園。
(4)在G幼兒園的沉淀——從混亂到發展
2003年,因身體和地域因素,S園長從Y幼兒園轉戰到G幼兒園,當時正是G幼兒園更換主管方的交接時期,內部管理較為混亂,新舊管理方的交接呈拉鋸態勢,幼兒園面臨如何發展的問題。
面對混亂的局面,她先摸底,后尋求發展,主動出擊,“接手幼兒園,肯定要搞規劃、求發展呀”。經過十余年的發展,G幼兒園在S園長的管理下,先后通過了區一級幼兒園和市一級幼兒園的評定,幼兒人數從最初的30~40多人、1個班,發展到現在穩定的300多人、10個班的規模。
布迪厄在對文化再生產進行研究時,是把行動者放置在其行動實際展開的社會結構和心態結構的雙重結構之中加以全面考察的。他從行動者所處地位及其變化的各種可能傾向出發,分析行動者在文化再生產行動過程中所進行的一切內化和外化的心態結構?!?7〕S園長的家庭環境、學校教育以及個人經歷,無不動態地呈現了她在不同時期的資本變動及在不同時空中的權力變動的成因。正如布迪厄指出的,從承襲的資本來看,才能的差異與社會差異是不可分離的,承襲的資本將維持先已存在的社會差異。〔18〕
(二)S園長的經濟資本
盡管20世紀90年代民辦幼兒園如火如荼地得到了發展,但“鐵飯碗”的保障畢竟相對較穩定,從公辦幼兒園出來還是需要勇氣的。S園長最終決定跳出體制,是緣于“經濟資本”的束縛與誘惑。
1.離職導火索——房子問題
S園長說,“為什么會離開?實話實說,主要是房子的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是國人購房模式改變的轉折點。習慣了福利分房政策,突然要自己全額購買,當時體制內的人都難以接受,S園長未能分得最后一杯羹,難免產生抗拒與不滿。
2.跳出體制內——薪水的誘惑
Y幼兒園給出的高薪讓S園長第一次正視自己的勞動價值,“當時雙方談到了福利,老板說你的小孩從今以后不能享受的公家福利,我們都可以給,工資則是6000元一個月(1999年)①,包住包吃,再發學期末獎金。這待遇很吸引人”。這也是她最終離開體制進入民辦幼兒園的直接誘因。
經濟資本是其他所有類型資本的根源。〔19〕S園長離開公辦幼兒園到民辦幼兒園,經濟資本的束縛與誘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因為這個導火線,S園長在Y幼兒園和G幼兒園完成了人生的兩次跨越,也累積了更為豐富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三)S園長的社會資本
1.親屬關系
S園長在選擇職業方向之初,家人并不太贊成她去幼兒園,但還是想方設法滿足了她的職業向往,幫她達成了去幼兒園工作的愿望。S園長在結婚之初和生孩子期間遇到了無房的難題,父親接受S園長的小家庭隨自己一起居住,讓她可以安心工作,無后顧之憂。
2.工作關系
S園長告訴筆者,她待過的第一所幼兒園老園長的敬業精神對她影響很大。工作關系中結識的朋友也讓S園長在專業成長中受益匪淺,在后來遇到困難時獲得了不少幫助。S園長辭職去新幼兒園工作期間得到了很多幫助,使她得以順利投身于新的工作。
3.朋友關系
S園長實現人生的第一次職業跨越,正是因為鄰居的介紹。在S園長對于是否辭職猶豫不決時,又是朋友們的鼓勵促成了她的下定決心,“L老師(一個相熟的老鄰居)說,40歲你還不走,過了40誰要你呀!我跟她說了待遇情況,她說這個待遇可以呀。就這樣我下了決心走了”。
布迪厄強調,關系網絡不是自然給定的,也不是社會給定的。它是行動者投資策略的產物、不斷經營的結果。也就是說,網絡關系是個人或集體有意或無意地,通過建立或者再生產的社會關系形成的。具體來說,就是將偶成的關系(諸如鄰里關系、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轉變為必然的選擇性關系,這種關系主觀上可感受到持久的義務或客觀上可得到制度的保證,當然,關系網絡的建立過程依賴于行動者不斷的交換和相互的認可?!?0〕S園長在親屬關系的幫助下實現了自己的職業愿望,隨后在朋友關系的鼓勵下完成了第一次職業跨越,而工作關系的影響則讓她得以順利完成新舊工作的對接。
(四)S園長的象征資本
1.個人力量
S園長對于職業的選擇緣于她的童年情結。在選擇職業時,她抵住了來自家庭的壓力,堅持自己童年的夢想,正是這種情結堅定了她一生的職業選擇。
從公辦園轉換到民辦園,S園長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迎難而上,盡心盡力,“Y幼兒園的各方面,環境布置、老師培訓、教研活動開展,等等,都是我在做,我晚上都在幼兒園”。
長期高負荷的工作投入,導致S園長的身體出了問題。當時Y幼兒園的其他管理者并不太得力,以工作為重的S園長因放不下幼兒園而一直堅守在崗位。但身體的恢復情況并不如人意,S園長最終要在治療與工作之間做出選擇。
從公辦園到民辦園的角色轉換,S園長是成功的,她的敬業與投入獲得了各方認同。Y幼兒園的投資者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但出于身體原因,S園長最終選擇離開Y幼兒園,進入位于市中心的G幼兒園工作。這是一所小區配套的民辦幼兒園。S園長2003年應聘到該園時,幼兒園剛開辦一年,管理混亂、隊伍散亂,她作為園長的權力還遭遇了員工和家長的抵制。
面對困境,S園長迎難而上,“我召開家長會,把工作目標、培養目標、不同年齡段要學習什么內容,向家長做了介紹”。對于幼兒園管理存在的漏洞,她毫不手軟,遭遇阻力也不退縮。她積極引進新人,打造新的團隊,“制度完善了以后我就不斷進人,慢慢就開始穩定了”“那個時候真的沒想過退出,越是家長來找我提出這樣那樣的意見,我越是覺得要堅持。就是要讓你們改變對我的看法,改變對幼兒園的看法”。
S園長在G幼兒園重新開始的職業生涯可謂困難重重。面對員工與家長的質疑,多年的職業經歷與人生歷練讓S園長開始厚積薄發。她個性中的不服輸勁頭也讓她能冷靜地去面對所有的問題和困難,從而一步步扭轉了被動的局面,穩定了自己在G幼兒園的地位。
象征力量是直接作用于身體的一種權力形式,它仿佛魔法一般,不受任何限制。但是,這種魔法只有依賴被置入的配置,即身體最內在的動力才能發揮作用?!?1〕S園長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堅持、敬業、不服輸以及正氣是其內在動力發揮作用的前提,而這些極具個人特點的象征力量,也成為S園長能夠被集體所感知、認識并承認的特性。〔22〕
2.個人影響
從2003年到2010年,S園長完成了在G幼兒園的人員換血和權力地位鞏固,G幼兒園在此期間也通過了區一級幼兒園的評估,多年的努力讓家長對幼兒園產生了認同。2010年,當G園再次面臨管理方調整時,S園長依靠自己的個人影響力,爭取到了對自己更有利的權力空間。在經歷了新一輪的變更之后,S園長再次帶領團隊向前發展,幼兒園于2014年通過市一級幼兒園評估,并接著向省一級幼兒園的目標邁進。
影響力是指個體或群體的價值地位或價值潛力?!?3〕不同群體與個體之間的政治互動由權力和影響力的模式構成,受到符號的操控和影響,最后在典型的政治實踐中穩定下來?!?4〕G幼兒園的多年實踐積累,讓S園長建立了穩定的權力影響,所以,當G幼兒園遭遇權力變更時,S園長的地位并未受到沖擊。象征資本是集團的信念賦予那些給集團提供了最多物質和象征保證的人的一種信用,這是最廣泛意義上的信用,亦即一種貨款、貼現、債權,但我們應該看到了象征資本的展示是導致資本帶來資本的機制之一。〔25〕S園長在G幼兒園無疑是具有這種最廣泛意義上的信用的人,這也是S園長擁有象征資本的最好體現。
在對園長權力構成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權力資本的形成與累積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在S園長的職業生涯中,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的累積既有個體主觀行事傾向的影響,也有外在環境的影響。比如,S園長從公辦園到民辦園的身份轉換,既是受宏觀背景下民辦園蓬勃發展態勢的影響,也是她個人基于職業發展的一種主觀選擇,二者共同形成了行動者資本的累積。園長權力資本的構成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行動者主體的建構,也離不開客觀環境的影響。
不同種類資本(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象征的)之間的等級次序也隨著場域的變化而有所不同。資本的價值,取決于某種能使這項技能得以發揮作用的場域的存在:一種資本總是在既定的具體場域中靈驗有效的,既是斗爭的武器,又是爭奪的關鍵,使它的所有者能夠在所在的場域中對他人施加影響,從而被視為實實在在的力量,而不是無關輕重的東西。〔26〕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園長所擁有的各種資本價值取決于其在幼兒園這個特定的場域中的發揮情況。資本的累積對于權力的影響及其權威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園長權力的構成可通過資本的累積加以動態呈現,這不僅可提醒園長如何去關照自己各種資本的平衡發展,同時也可提醒教師借用資本的構成去分析自身所擁有的資本,從而對個體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在此基礎上,不斷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或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PRUS R.Beyond the power mystique〔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152.
〔2〕〔26〕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02.
〔3〕〔11〕林克雷,李全生.廣義資本和社會資本:布迪厄的資本理論解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63.
〔4〕〔17〕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75.
〔5〕朱偉鈺.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經濟學意義〔J〕.天津社會科學,2007,(3):84.
〔6〕〔10〕〔19〕〔20〕宮留記.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J〕.理論探討,2008,(6):60.
〔7〕〔14〕薛曉源,曹榮湘.文化資本、文化產品與文化制度〔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1):43.
〔8〕〔16〕洪進.論布迪厄社會學中的幾個核心概念〔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4):8.
〔9〕李全生.布迪厄的社會結構理論述評〔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81.
〔12〕〔13〕〔18〕〔22〕皮埃爾·布迪厄.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理論〔M〕.譚立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167.
〔15〕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迪厄的社會學〔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2:157.
〔21〕皮埃爾·布迪厄.男性統治〔M〕.劉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3.
〔23〕〔24〕哈羅德·D·拉斯韋爾,亞伯拉罕·卡普蘭.權力與社會:一項政治研究的框架〔M〕.王菲易,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65.
〔25〕皮埃爾·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