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霞
【摘要】通過對已有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國內學者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幼兒延遲滿足情境、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的使用和發展、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特點、氣質類型與幼兒延遲滿足的關系、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發展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跨區域比較等方面,今后的研究還需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幼兒;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時間;延遲滿足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4-0038-04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isehel認為延遲滿足一是指為了得到更有意義的結果而放棄即得滿足的抉擇取向,二是指在等待的過程中顯現的自我約束能力。〔1〕近十幾年來,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研究逐漸成為國內的研究熱點之一。筆者在知網上以“幼兒延遲滿足”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獲得2001~2015年間的相關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13篇,期刊論文若干。綜觀這十幾年來的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研究成果,發現相關研究主要聚焦如下幾個方面。
一、幼兒延遲滿足情境
國內較早研究幼兒延遲滿足情境的是楊麗珠、徐麗敏、王江洋(2003)。他們在研究中通過四種情境來呈現即得獎勵物和終極獎勵物,分別是同時呈現兩種獎勵物、兩種獎勵物都不呈現、隱藏即得獎勵物、隱藏終極獎勵物。研究結果顯示,后三種情境中幼兒延遲滿足時間沒有顯著差異,而第一種情境中幼兒延遲滿足時間顯著長于另三種情境。〔2〕這一研究豐富了Misehel的單一延遲滿足情境研究。趙文芳(2004)設計了3(枯燥的工作任務、等待的任務、有趣的工作任務)×2(呈現獎勵物、不呈現獎勵物)的實驗,結果發現,面對枯燥的工作任務時幼兒很難延長延遲滿足的時間,幼兒內在的對獎勵物的渴望是幼兒延遲滿足的最大動機。研究還發現,在等待的任務情境下,不呈現獎勵物時幼兒延遲滿足的時間顯著長于呈現獎勵物的情境。〔3〕左雪(2005)另辟蹊徑,根據幼兒愛模仿的特點,設計了3(3歲幼兒、4歲幼兒、5歲幼兒)×2(個體情境、群體情境)×2(男孩、女孩)的混合實驗,以研究個體情境和群體情境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4〕在Misehel提出的熱處理系統(指“直觀動作思維”)和冷處理系統(指“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王靜(2006)設計了兩個層層深入的實驗。實驗一是2(3歲幼兒、4歲幼兒)×4(靜等、冷處理、熱處理、榜樣強化)完全隨機實驗。實驗結果顯示,3歲幼兒在四種情境中的延遲滿足時間均短于4歲幼兒,同時兩個年齡段的幼兒在四種情境中的延遲滿足時間表現出同樣的趨勢,即榜樣強化情境時間最長,熱處理情境時間最短。實驗二是2(3歲幼兒、4歲幼兒)×3(榜樣強化、榜樣強化+熱處理、榜樣強化+冷處理)完全隨機實驗,實驗結果進一步印證了幼兒在延遲滿足時間上的年齡差異。此外,這一研究還發現,榜樣強化+冷處理情境中幼兒的延遲滿足時間顯著長于另兩種情境。〔5〕孫昕怡、李紅(2009)把群體和個體情境重新加以組合,研究先個體后團體情境和先團體后個體情境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與男童相比,女童的延遲滿足能力更容易受團體決定的影響,更傾向與團體決定保持一致。〔6〕Misehel在研究幼兒延遲滿足時設計的是獎勵物一次性發放的情境,而Toner設計的是獎勵物逐個發放的情境。鄔娟(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兩種不同的獎勵物發放情境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幼兒在獎勵物一次性發放情境中的延遲滿足時間明顯長于逐個發放情境。〔7〕
綜觀國內有關幼兒延遲滿足情境的研究,主要有三種研究思路。第一種是探討獎勵物呈現時機和發放方式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第二種是以幼兒的觀察學習為依據,設置團體和個體情境,探討榜樣示范作用等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第三種是設置不同的任務情境,研究不同任務對幼兒延遲滿足時間的影響。
二、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的使用和發展
國內研究者根據不同的實驗設計,研究了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的使用和發展情況。陳會昌、李苗、王莉(2002)研究2歲幼兒在母親是否在場的不同情境中所使用的延遲滿足策略,發現幼兒要么不使用策略,要么使用問題解決、分心、尋求幫助、尋求安慰或回避等策略。其中,分心策略是2歲幼兒使用頻率最高的策略。平均數差異檢驗發現,母親是否在場對幼兒的策略使用情況沒有顯著影響。〔8〕趙文芳(2004)研究了幼兒在與客觀物體——器皿一起完成延遲滿足任務時的表現,發現無論獎勵物呈現與否,幼兒都會借助客觀物體轉移注意力,這是幼兒在自主使用分心策略。〔9〕左雪(2005)設置了群體和個體兩種情境,發現幼兒在延遲滿足任務中更傾向于使用注意轉移策略,不過注意轉移策略的使用在個體和群體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現。〔10〕李丹(2005)總結了在養育者(母親)在場的情境中,2歲幼兒在延遲滿足任務中會使用到的五種策略,分別是尋求養育者安慰與幫助,包括與養育者聊天,依偎在養育者身邊等;自言自語;擺弄獎勵物;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無所事事地玩耍。〔11〕劉澤文、郭謙、盧梅梭(2008)發現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的使用經過了一個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分別是無意義策略階段、尋求目標策略階段、解決問題策略階段。〔12〕左雪、張紅梅(2008)研究了注意轉移策略、言語指導策略、冷策略三種不同延遲滿足策略對大班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發現注意轉移策略能顯著提高大班幼兒延遲滿足水平。〔13〕左雪、劉麗云發現對延遲滿足策略的早期干預能顯著提高中班幼兒延遲滿足能力。〔14〕
通過對已有的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研究的文獻梳理發現,幼兒使用的延遲滿足策略主要可分為兩種:內因策略和外因策略。問題解決策略、分心策略、注意轉移策略、自我安慰策略等屬于內因策略。內因策略的使用與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關系較密切,突出幼兒的自我能動性。外因策略則依賴外界力量的支持。例如,有母親在場時,幼兒可能會更多地尋求母親幫助。外因策略包括尋求幫助、尋求安慰、榜樣示范、言語指導等,與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水平關系較密切。
三、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特點
對已有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研究者大多認為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有四大特點。一是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發展存在關鍵期。大量研究表明,學前期既是幼兒認知能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二是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楊麗珠等人研究發現,幼兒延遲滿足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延長,小班最短,大班最長。這種顯著的年齡差異可以從學前期個體神經生理、注意分配與工作記憶等方面的發展特點來解釋。〔15〕三是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四是幼兒對延遲滿足策略的使用具有顯著的年齡差異。胡寶翠(2012)發現幼兒對注意轉移策略的使用存在顯著年齡差異,小中班時期是注意轉移策略發展的關鍵時期。〔16〕
四、氣質類型與幼兒延遲滿足的關系
氣質具有相對穩定性。不同氣質類型與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關系的研究,可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某些教育依據。馬曉明(2007)發現不同氣質類型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差異顯著,抑制型、敏感型和專注型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均顯著高于均衡型和活潑型幼兒,且不同氣質類型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與幼兒的年齡不存在相關關系。〔17〕楊麗珠、劉文(2008)采用馬丁編制的《TABC-R量表》,對幼兒氣質類型與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負情緒、活動性、沖動性與幼兒延遲滿足水平呈負相關關系,堅持性與幼兒延遲滿足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而抑制水平的高低則與幼兒延遲滿足水平無顯著相關性。〔18〕
五、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發展與家庭教育的關系
梳理相關研究文獻發現,國內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發展與家庭教育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幼兒延遲滿足與母親依戀的關系。依戀是幼兒最初的一種社會化情緒,有助于幼兒情緒和行為的調整。依戀關系不僅影響幼兒延遲滿足時間,還對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的使用有重要影響。許傳珊(2006)發現幼兒的延遲滿足時間與親子關系有顯著相關,因為幼兒使用最多的延遲滿足策略是尋求母親的安慰與幫助。胡寶翠(2012)發現幼兒與養育者之間的依戀焦慮程度與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顯著負相關,且養育者的焦慮程度對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顯著影響。二是研究幼兒延遲滿足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系。韓佳伶(2008)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調查了家長對延遲滿足的認識水平、培養意識、培養策略以及家長對幼兒延遲滿足水平的評價情況,發現家長對延遲滿足的認識水平、培養意識以及家長在具體情境中使用的培養策略均與幼兒的延遲滿足水平存在顯著相關。〔19〕楊韶彬(2012)采用了由楊麗珠和楊春卿(1998)編制的《父母教養方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專制性或不一致性的教養方式與幼兒延遲滿足時間呈負相關,而且父母教養方式會顯著影響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的使用水平。〔20〕
六、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跨區域比較
一類是跨文化比較研究。楊麗珠、王江洋等人(2005)研究發現,受文化等因素影響,澳大利亞幼兒的平均延遲滿足時間比中國幼兒長,而且使用的延遲滿足策略也比中國幼兒豐富。〔21〕另一類是城鄉差異研究。伏干(2011)采用米歇爾經典的延遲滿足研究范式,研究城市和農村的小班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發展情況,發現農村幼兒在延遲滿足時間和延遲滿足策略種類方面的表現均比城市幼兒差。〔22〕
盡管國內有關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研究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拓展。例如,目前國內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正常幼兒,對學前特殊幼兒的關注較少。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研究成果是否可以應用于促進特殊幼兒的延遲滿足能力發展呢?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又如,目前國內研究者對幼兒延遲能力的研究大多是橫向研究,最多是學前階段的年齡差異比較,缺少深入的縱向比較研究。近幾年來,已有學者意識到縱向研究的缺失。王江洋(2006)研究發現,4歲幼兒的延遲滿足水平與9歲時的小學適應水平呈正相關關系。〔23〕然而,深入的縱向研究并不多見,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加以關注。
參考文獻:
〔1〕楊麗珠,于松梅.幼兒自我延遲滿足心理機制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2,(6):712.
〔2〕楊麗珠,徐麗敏,王江洋.四種注意情境下幼兒自我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4).
〔3〕〔9〕趙文芳.枯燥工作任務下幼兒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4.
〔4〕〔10〕左雪.3~5歲幼兒不同情境下延遲滿足及延遲策略的實驗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5〕王靜.榜樣強化與冷/熱系統的激活對幼兒延遲滿足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2006.
〔6〕孫昕怡,李紅.不同情境對幼兒延遲滿足影響研究:團體與個體〔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2).
〔7〕鄔娟.延遲獎勵物的不同發放情境對3~5歲幼兒延遲滿足的影響〔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8〕陳會昌,李苗,王莉.延遲滿足情境中2歲幼兒對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遲策略的使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
〔11〕李丹.2歲幼兒延遲滿足的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
〔12〕劉澤文,郭謙,盧梅梭.3~5歲幼兒延遲滿足策略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394(2):45-47.
〔13〕左雪,張紅梅.不同的延遲策略對5歲幼兒延遲滿足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
〔14〕左雪,劉麗云.不同的延遲策略對4歲幼兒延遲滿足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15〕莊文婷,侯春在.幼兒早期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及其發展特點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9,(8):117.
〔16〕胡寶翠.農村母親依戀和教養方式對3~5歲學前幼兒延遲滿足能力及策略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17〕馬曉明.3~5歲幼兒氣質類型與延遲滿足關系〔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18〕楊麗珠,劉文.幼兒氣質與其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8,31(4):784-788.
〔19〕韓佳伶.關于家長對幼兒延遲滿足培養情況的調查研究〔J〕.當代學前教育,2008,(5).
〔20〕楊韶彬.3~5歲幼兒的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21〕楊麗珠,王江洋,等.3~5歲幼兒自我延遲滿足的發展特點及其中澳跨文化比較〔J〕.心理學報,2005,37(2):224-232.
〔22〕伏干.小班幼兒自我延遲滿足城鄉差異的實驗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7).
〔23〕王江洋.幼兒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預期性、發展性及差異性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