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怡+鄒曉燕



【摘要】本研究運用實驗法和訪談法,探討了3~5歲幼兒對12種常見顏色的命名正確率和偏愛情況。結果顯示:(1)紅色與黑色是幼兒最容易正確命名的顏色,幼兒顏色命名的正確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2)女孩的顏色命名能力稍強于男孩,但差異不顯著。(3)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偏愛的顏色種類不斷增多。(4)幼兒顏色偏好存在性別差異。據此,研究者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建議。
【關鍵詞】顏色認知;顏色命名;顏色偏好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4-0025-05
顏色命名,就是要求被試說出呈現在眼前的色彩的名稱。顏色偏好是人在心理上所喜愛或偏好的顏色,通常也稱為顏色偏愛、顏色喜好等。〔1〕對幼兒顏色命名和顏色偏好的研究可為幼兒園活動環境的布置、玩教具的設計與選擇等方面提供依據。
W. Preyer 最早(1881年)對幼兒的顏色識別進行了系統研究,繼而引發了研究者們對幼兒顏色識別問題的普遍關注。卡茲(S. E. Katz)和布律德(F. S. Breed)于1922年對5~15歲兒童的顏色偏好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偏愛的顏色依次為:藍、綠、紅、紫、橙。目前,國內外有關幼兒顏色命名及偏好的研究已很豐富,但對幼兒顏色命名與偏好呈現的發展趨勢、特點及成因的相關研究較少,且研究所選擇的顏色主要為基本色,結論缺乏時代性。同時,不同時間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往往也并不一致。1965年,陳立與汪安圣共同發表的《色、形愛好的差異》一文提出,學前兒童的顏色偏好不存在性別差異,這與劉少英等于2004年關于4~6歲幼兒顏色偏好研究發現的“顏色偏好存在非常顯著的性別差異”結論大相徑庭。〔2〕
為此,本研究以3~5歲幼兒為研究對象,探討當前幼兒在顏色認知方面的發展特點及性別差異,以期進一步豐富幼兒顏色命名和顏色偏好的相關研究,同時為幼兒園的相關教育實踐提供依據。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驗法和訪談法對3~5歲幼兒的顏色命名和偏好進行研究,其中顏色命名實驗參照了林仲賢關于學前兒童顏色命名及顏色再認的實驗,〔3〕顏色偏好實驗參照了楊淑麗關于4~6歲幼兒顏色偏好的實驗研究(楊淑麗,2009)。
(一)被試
研究者在遼寧省大連市M幼兒園隨機抽取了60位3~5歲幼兒為被試,按年齡分成3組,每組20名幼兒,男女各半。所有被試皆無色弱或色盲。
(二)實驗材料
從以往相關研究來看,幼兒對黑、紅、白、綠、紫等顏色的識別能力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了研究幼兒在顏色命名和顏色偏好方面是否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本研究選擇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12種顏色(紅、粉、黃、橙、肉、深藍、天藍、綠、淺綠、淺紫、棕、黑)為實驗材料,研究者用這12種顏色的彩泥制作了形狀相同、大小一致但顏色各不相同的蘋果,隨機擺放在一張白色紙上呈現給幼兒。
(三)實驗過程
實驗采用一對一的游戲方式進行。主試對被試說:“小朋友,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有關顏色的游戲,這里有一些‘小蘋果,請你告訴我它們是什么顏色的?”幼兒可以說說他所認為的顏色,也可以回答“不知道”。主試記錄下被試的回答。最后,請被試從12個“小蘋果”中選出一個他最喜歡的顏色,主試同時記錄下幼兒最喜歡的“小蘋果”的顏色。
(四)數據統計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紅色和黑色是幼兒最容易正確命名的顏色,幼兒顏色命名的準確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研究顯示,紅色和黑色是3~5歲幼兒都認識的顏色,而肉色是幼兒命名準確率最低的顏色,3~5歲幼兒顏色命名的準確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紅色和黑色命名的準確率皆為100%,肉色的命名準確率僅為43.3%。實驗中,有幼兒的回答與正確答案相近,如將深藍色說成藍色或黑藍色,天藍色說成淺藍色或白藍色等,詳見表1。
(二)顏色命名上,女孩稍強于男孩,但性別差異不顯著
研究顯示,顏色命名上,女孩稍強于男孩。男、女幼兒都能夠準確識別紅色和黑色,粉紅色、黃色和深藍色的命名準確率也較高。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方差齊性檢驗不顯著,即男、女幼兒的顏色命名能力不存在顯著差異(t=-0.169,df=22,p>0.05)。可見,幼兒顏色命名能力的性別差異不顯著,詳見表2和下圖。
(三)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偏愛的顏色不斷增多
研究顯示,年齡越小的幼兒偏愛的顏色種類越少,年齡越大的幼兒偏愛的顏色種類越多。可見,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偏愛的顏色種類不斷增加。其中,紅色、粉紅色是大多數幼兒所喜愛的顏色,占比均為23.3%。黑色逐漸受到幼兒的喜愛,占比為3.3%。基本上沒有幼兒選擇橙色、肉色作為自己最喜愛的顏色,詳見表3。
(四)幼兒顏色偏好存在性別差異
研究顯示,女孩偏愛的顏色主要集中于紅色、粉紅色這一類暖色,男孩喜好的顏色則比較分散,多為綠色、深藍色等冷色。超過60%的3歲女孩最喜愛的顏色是紅色。60%的4歲、5歲女孩偏愛粉紅色,而偏愛天藍色、淺綠色、棕色的女孩占比很小。此外,研究也發現,從4歲半開始,女孩所偏愛的顏色不再局限于暖色。而近40%的3歲半男孩偏愛綠色,而偏愛紅色、淺綠色和紫色的3歲半男孩各占20%左右。在4歲半的男孩中,偏愛天藍色的占比達到了40%,偏愛紅色、紫色和棕色的男孩各占20%。在5歲半的男孩中,紅色、深藍色、天藍色、綠色、棕色的選擇比例較高,詳見表4。
三、討論
(一)幼兒的顏色命名
研究表明,紅色和黑色是幼兒最容易正確命名的顏色,幼兒顏色命名的準確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這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4〕肉色是幼兒最難正確命名的顏色,而紫色、橙色相對來說較為容易。這一結果與已有研究發現的紫色和橙色是幼兒最難正確命名的顏色的結論并不相同。〔5〕
研究者將本研究與林仲賢和張積家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同一年齡段幼兒的顏色命名能力有所提高。將2005年與2015年所做的研究加以比較顯示,幼兒的顏色命名準確率相當,但與1980年的研究加以比較發現,幼兒的顏色命名準確率提高了很多,詳見表5。
幼兒識別紅色和黑色較為容易的原因可能在于:顏色認知不僅與人的大腦神經有關,也受所處環境、風俗習慣等的影響。在中國,紅色和黑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因此幼兒較容易識別。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條件的不斷豐富,幼兒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顏色越來越多,其中紫色、橙色等顏色也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因此,幼兒對這兩種顏色也越來越熟悉。生活中幼兒接觸肉色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幼兒識別肉色表現得相對較困難。
本研究采用的顏色多為混合色,較之以往研究中選擇的顏色更為復雜。但本研究發現,近十年來,3歲幼兒的顏色命名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而4、5歲幼兒的顏色命名能力卻沒有明顯的變化。
此外,研究者發現幼兒顏色命名出錯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顏色命名張冠李戴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3歲幼兒中,具體表現為將一種顏色說成另一種顏色,或是將混合顏色命名為另一種單顏色,如將棕色說成灰色,將深藍色和天藍色都命名為綠色。
2.顏色命名不準確
每個年齡段的幼兒都存在顏色命名不準確的情況,如將橙色命名為橘黃色,深藍色命名為藍色或黑藍色,淺紫色命名為紫色,棕色命名為咖啡色等。此外,研究發現,能夠正確命名棕色的3歲幼兒明顯多于4歲幼兒和5歲幼兒。經訪談發現,3歲幼兒大半不認識咖啡,沒有咖啡色這一概念,反而有助于其正確識別棕色,而4歲幼兒和5歲幼兒對咖啡色有所認識,所以容易將棕色命名為咖啡色。由此可見,年齡較大的幼兒雖認識了更多的顏色,但對不同顏色之間的差別認知尚不清晰。
3.顏色深淺不分
實驗中,有中班幼兒將深藍色命名為淺藍色,將天藍色命名為深藍色,將綠色命名為淺綠色,將淺綠色命名為深綠色。從視知覺的角度講,人類的視知覺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色系中,我們能夠識別出的顏色不超過六種。若要正確區分同一色系中不同程度的顏色,則需要將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同時呈現。實驗中,主試特別注意將同一色系不同深淺的顏色放在一起讓幼兒進行區分,但仍有幼兒對顏色的深淺區分錯誤。
(二)幼兒性別與顏色命名
研究表明,女孩的顏色命名能力稍強于男孩,但性別差異并不顯著。有研究者對“3~4歲幼兒的色彩認知和色彩偏愛”這一問題進行過探討,發現 3~4歲的男孩、女孩對12種顏色命名的準確率不存在顯著差異(姚雅雯,2012)。這一結論與本研究相似:3歲女孩的顏色命名能力稍弱于男孩,之后,女孩逐漸強于男孩,到5歲左右,女孩顏色命名能力稍強于男孩,但差異不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孩口語的發展略早于男孩,因此對顏色的命名能力可能會更高。
(三)幼兒顏色偏好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偏愛的顏色不斷增加。有關幼兒顏色偏好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顏色偏好的排序、成因、不同年齡或性別之間的差異等方面,尚缺乏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顏色偏好在數量上的變化及其特點等的研究。顏色偏好主要取決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幼兒因其年齡小、經驗少,對色彩的感受更多來自于生理感受,這一點在3歲幼兒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年齡較大的幼兒對顏色的偏好,受其生活經歷、性格、生活環境、民族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
從生理方面來看,幼兒對某種色彩產生偏愛,源于色彩對幼兒視覺和大腦的影響。具體來說,傳播速度較快、光波較長、波動性較大的顏色,因其表現力更強而更容易被人類的視覺所發現和選擇,諸如紅色、黃色等。然而,本實驗表明,幼兒將黃色選為自己喜歡的顏色較少,這與以往一些研究的結論有所不同,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
(四)幼兒性別與顏色偏好
本研究表明,幼兒顏色偏好存在性別差異,這與陳立等人的研究結論,即“幼兒對形狀和顏色的偏好不存在性別差異”不同。〔6〕 本研究發現,幼兒偏愛的顏色中粉紅色居多,且全都是女孩,沒有男孩選擇粉紅色。男孩喜歡的顏色比較分散,有紅色、綠色、天藍色、深藍色等。
很多女孩平時喜歡玩玩偶,而玩偶所穿的裙子大多是粉紅色的。此外,很多家長在為女孩選購衣物時也偏愛粉紅色。由于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導致了女孩對粉紅色的偏愛更為明顯。同樣,幼兒圖書中男孩著裝多為藍色、綠色,日常生活中,家長給男孩購置的衣物、書包、玩具等也多以藍色等顏色為主。就在這潛移默化中,男孩不斷熟悉了藍色、綠色一類的顏色。
關于顏色偏好,目前的四種理論,分別是打獵者-采摘者理論、視錐-對立對比成分理論、性別圖示理論以及生態效價理論。打獵者-采摘者理論從進化的角度出發,認為男女的顏色偏好差異是因進化過程的勞動分工而產生的。女性因負責采摘果實而更偏愛像紅色、黃色、紫色等,男性因為打獵而更偏愛像天空的藍色和像草地的綠色;視錐-對立對比成分理論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認為人類的顏色視覺系統是人類為了適應自身進化而不斷發展的;性別圖示理論認為,由于受成長環境、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影響,人類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關于自己性別的圖示與表征;生態效價理論認為,人類對顏色的偏好與其由某種顏色聯想到的相關事物而產生的情感有關。
然而,研究發現,女孩從4歲開始,其所偏愛的顏色已不再局限于暖色,淺綠色、天藍色、棕色等也逐漸為她們所喜愛。可見,如今生活中色彩的廣泛應用正逐漸改變著幼兒原有的顏色偏好特征。同時,也可以看出,相對于同齡的男孩來說,4歲左右的女孩在個性與審美方面開始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和獨特性。
四、教育建議
第一,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幼兒對不同顏色命名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對顏色進行辨別和命名。同時,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應基于對幼兒顏色命名能力和顏色偏好特點的了解,著重培養符合幼兒發展水平的顏色識別能力,適度呈現有挑戰性的顏色,以逐漸提高幼兒顏色命名的能力。
第二,在開展玩教具設計和環境布置時,應充分考慮幼兒顏色偏好的特點,豐富玩教具設計和環境創設中的顏色種類。例如,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通過玩教具設計和環境布置逐漸呈現幼兒喜愛的混合色。小班可更多地呈現基本色,中班可適度增加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混合色,大班則可以呈現更廣泛、色系不同、飽和度不同的混合色。在豐富玩教具和美化環境的同時,也可以愉悅幼兒的身心。
第三,在為不同性別的幼兒選購服飾、玩具和布置生活環境時,成人應有意識地選擇不同性別幼兒所偏愛的顏色,如為男孩多選擇藍色、綠色等冷色調,為女孩多選擇粉紅色、紅色等暖色調等。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少英,葛烈眾,朱瑤.4~6歲幼兒顏色偏好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3):669-670.
〔3〕張增慧,林仲賢.學前兒童顏色命名及顏色再認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通訊,1982,(2):17-23.
〔4〕〔5〕林仲賢,等.3~6歲不同民族兒童顏色命名發展的比較〔J〕.心理學報,2001,33(4):333-337.
〔6〕陳立,汪安圣.色、形愛好的差異〔J〕.心理學報,1965,(3):26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