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甘肅省民樂縣童子寺石窟內(nèi)容總錄

2016-07-21 06:24:32丁得天焦成
敦煌研究 2016年3期

丁得天 焦成

內(nèi)容摘要:甘肅省民樂縣童子寺石窟分南北二區(qū),現(xiàn)存石窟9座,大致呈南北走向,坐東朝西,主要洞窟為3座中心柱窟。童子寺石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北朝、清代曾有營修,現(xiàn)存有壁畫、題記及部分道教題材造像。

關(guān)鍵詞:童子寺石窟;中心柱窟;內(nèi)容總錄;窟龕形制

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3-0017-09

Abstract: The Tongzisi Grottoes in Minle County, Gansu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outhern and northern areas with nine extant caves stretching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acing the west. Among these structures, three are central-pillared caves. This grottoes site was first constructed in the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and renovated in the Northern and Qing dynasties. Some paintings and inscriptions on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been found in the caves.

Keywords: Tongzisi Grottoes; central-pillared cave; a general catalogue; cave form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童子寺石窟位于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城東10公里的民聯(lián)鄉(xiāng)翟寨子村(圖1),左鄰翟寨子水庫,下臨童子壩河,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窟開鑿于童子壩河?xùn)|岸的崖壁上,海拔2348米,北緯38°26′,東經(jīng)100°55′。崖壁質(zhì)地主要為礫巖、砂巖等,質(zhì)地酥松,遇地震和水分容易開裂崩塌??咧斜诋嬜韵露席B加覆蓋,有的地方多達五層。底層壁畫中可看到部分十六國北朝時期的作品,表層的壁畫內(nèi)容主要是藏傳佛教菩薩、金剛像和《西游記》題材的故事畫,另外還有部分道教內(nèi)容。石窟的時代可能早至十六國時期,北朝、唐代曾進行過修治,清代中晚期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繪?,F(xiàn)存的壁畫、佛經(jīng)榜題及年代題跋等,對研究十六國北朝以來河西石窟的開鑿、佛教傳播以及明清時期童子寺藏傳佛教在當?shù)氐陌l(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童子寺石窟中最主要的洞窟是三座中心柱窟,在河西地區(qū)亦屬規(guī)模較大的中心柱窟,其中心柱的形制簡單樸素,屬于早期石窟的類型。

有關(guān)童子寺石窟的文獻記載十分稀少,正史及內(nèi)典中均無著錄,僅在晚期的地方志中有所提及。民國《創(chuàng)修民樂縣志·卷八·建設(shè)志》“祠廟”條載:

童子寺,在縣城東二十里童子壩分水處。石壁峻峭,古洞窈窕,不知創(chuàng)自何時。分南北二洞,北洞最險,中有沈道{1}遺像,名洞子寺,又稱童子寺者,因童子壩而得名。各洞俱有神像,下有叢林萬株。盛夏之際,游人頗多,清舉人曹清有詩……其三云:“每遇名山愛眺游,山巒盡處又山頭。僧除花徑清如許,鶯囀林蔭碧欲流。直豎云梯三四丈,深聞石洞幾千秋。修真道士今何在?窈窕窟中遺像留。”[1]

據(jù)此可知,清代的童子寺為當?shù)孛麆?,亦名“洞子寺”,有“南、北二洞”?各洞窟皆存有佛教或道教題材的造像。清人亦不知童子寺創(chuàng)自何時,有道人在此修行且存留遺像,表明清中葉以后童子寺佛、道二教并存。

2013至2014年,我們先后數(shù)次對童子寺石窟進行了調(diào)查。洞窟的分布大致呈南北走向,坐東朝西,分南北兩區(qū),將其自南向北依次編號,共編號9個洞窟(圖2)。大部分洞窟已經(jīng)殘毀,除編號窟外,其余的主要是崩塌毀壞了的摩崖小窟龕。2013年11月,我們在南區(qū)北端的崖壁上發(fā)現(xiàn)一段朱砂題記,下文一并著錄。第1、8、9窟窟前出檐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及第8、9窟中的塑像系今人新作,不再記錄。

第1窟

位置:南區(qū)南端。

形制及內(nèi)容:中心柱窟(殘),坐東向西,窟室前半部連同中心柱前半段崩塌??吒?28厘米,南北長817厘米。后部(東側(cè))甬道寬226厘米,南側(cè)甬道寬217厘米,北側(cè)甬道寬219厘米。南壁、東壁、北壁三面皆開龕。南北兩側(cè)甬道為券形頂,后部(東側(cè))甬道頂近似券形??呤业孛嬉?5厘米的正方形青磚鋪地。窟內(nèi)壁畫刻劃、涂抹等較為嚴重,造像已損毀不存?,F(xiàn)存壁畫主要是《西游記》題材的故事畫(圖3)。北壁(右壁)左下部一處剝落壁面可見北朝時期佛教壁畫及榜題。

正壁(東壁)中開一龕,龕寬222厘米,高227厘米,進深120厘米。正壁繪制《西游記》題材的故事畫,分布于龕兩側(cè)及頂部。故事畫皆以墨線繪出長方形框,每框內(nèi)繪一幅《西游記》故事。龕兩側(cè)故事畫呈對稱分布,各12幅,連同龕頂所繪3幅,正壁共繪27幅。龕頂兩側(cè)弧圈內(nèi),繪兩幅風景人物畫。龕內(nèi)佛像不存,只繪出佛的頭光,兩側(cè)侍立二弟子繪于壁面上,僅能看到頭光及袈裟的衣領(lǐng)。龕內(nèi)頂部繪迦陵頻伽。

南壁(左壁)殘長237厘米。中開一龕,龕寬127厘米,高188厘米,進深59厘米。龕頂及兩側(cè)共繪5幅《西游記》故事畫。龕內(nèi)破毀嚴重,僅存佛像頭光和身光。

北壁(右壁)殘長241厘米。北壁和南壁基本對稱。中開一龕,寬142厘米,高200厘米,進深54厘米。龕頂及兩側(cè)共繪5幅《西游記》故事畫。龕內(nèi)佛像無存,只能看到佛像頭光和身光。北壁左下部有一處壁畫剝落,露出底層的壁畫和榜題。從剝落的壁畫邊際層位觀察,累層疊壓的壁畫多達五層,所繪佛像和菩薩顯系北朝的風格特征。暴露出的壁畫中,靠西側(cè)立一弟子,面前一方榜題,從上而下書寫:“諸佛菩薩持金剛□□□行人前……”;弟子身著的袈裟下部又一榜題:“上品□□修行□……”;弟子身后為一立佛,著通肩袈裟,低頭目視斜下方,雙手置于胸前說法狀。斜下方跪一人,雙手合十于胸前,其前墨框內(nèi)題記:“□□之人□持戒□德□□蓮華見佛合掌往生時?!焙蠓搅⒁黄兴_,帽兩側(cè)瓔帶垂至兩肩,右手置于胸前,左手托盤。其下有一佛像,只存上半身,面朝東,右手向后揚起作托舉狀(圖4、圖5)。據(jù)三方榜題中“上品”“往生”等字詞,可知其表現(xiàn)的是凈土、九品往生等內(nèi)容,此圖像系北朝時期的經(jīng)變畫。

中心柱前半部已坍塌,殘存的三面皆開一大龕,與石窟四壁的龕大小相當。中心柱東壁(背部)寬348厘米,龕寬198厘米,高222厘米,進深70厘米。龕內(nèi)壁面繪滿青墨色竹林、竹葉,其間散繪幾朵蓮花。龕外上部是四幅西游記故事畫。龕兩側(cè)墨書一副對聯(lián),左側(cè)墨框內(nèi)自上而下題寫“南海無邊回頭□□□□”,右側(cè)題寫“西方有路失□□□□□”。中心柱南壁殘寬93厘米,壁面殘毀嚴重,僅能粗識龕形。中心柱北壁殘寬97厘米,毀壞嚴重,只能分辨出部分龕東側(cè)的邊界。中心柱北壁壁面連接至甬道頂部處,散繪若干身坐佛像,全部繪在圓圈內(nèi),僅為簡單的白描打底繪制,袈裟略施紅綠彩,系清代中晚期的作品。童子寺石窟中《西游記》圖像總計43幅,其中第1窟41幅[2]。

第2窟

位置:南區(qū)中段。

形制及內(nèi)容:小型壇窟,坐北朝南,前半部已塌毀??吒?15厘米,正壁(東壁)230厘米??唔敒槠巾?,頂部正中央繪一幅墨色的八卦圖。正壁中央繪出原造像的頭光與身光,外緣繪火焰紋。左側(cè)墨色繪一只鹿,右側(cè)繪一只仙鶴,皆面向主尊(圖6)。正壁前有一泥制佛壇,高109厘米,進深88厘米。南壁(左壁)寬210厘米,外緣自上而下以楷體書寫佛教《心經(jīng)》,自開篇至“不增不減”結(jié)束。南壁中間上部繪一幅水墨風景畫,留白處草書一句題詩:“遠觀山有色,近 聽 水無聲”,末尾題跋為“執(zhí) 卿 魏興國繪”,下部繪一只雄雞。南壁東側(cè)接續(xù)之前未完之《心經(jīng)》,但字體與前不同,全部以行草書寫,自“空中無色”至“乃至無老死,亦”結(jié)束。北壁(右壁)殘斷,殘寬120厘米。中間繪一幅山石林木圖,旁邊續(xù)南壁未完之《心經(jīng)》,再換隸書體續(xù)寫,從“無老死盡……依般若波羅蜜”,時代為清代。

朱砂題記

位置:南區(qū)北端崖面上。

內(nèi)容:朱紅色題記自右至左成列書寫,計12行,錄文如下:

1.□□不□□有經(jīng)無益

2.□一法□公修身無益

3.不□□取財布施無益

4.□向 身 故□學(xué)無□

5.不惜 元 □□藥無益

6.不明心□學(xué)□無益

7.□蓮不□□求無益

8.言人之過補己無益

9.不斷殺生求葷無益

10.在□不孝死祭無益

11.看洞天□之故許大光明那□

12.□□□□ 之 嶽無盡 權(quán) □何□

內(nèi)容所述為佛教認為的十種無益之事,與世俗流傳之修身治世格言相類似,時代為清代末期。

第3窟

位置:北區(qū)南端。

形制及內(nèi)容:坐北面南,依山勢開鑿,大致呈不規(guī)則的方形?,F(xiàn)已廢棄,窟內(nèi)盛放雜物,四壁為煙火熏黑且遭到損壞,不能辨其原狀。僅在南壁左下側(cè)裸露出一方壁畫,一婦人著綠衣灰裙,系清代所繪。

第4窟

位置:北區(qū)南端,位于第3窟右上方。

形制及內(nèi)容:第4窟開鑿于崖內(nèi),為第3、第5窟通向北區(qū)北端石窟時,在甬道轉(zhuǎn)折處開鑿的一座小型窟,現(xiàn)僅西側(cè)有甬道與第5窟連通。平面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高148厘米,四壁被煙火熏黑,僅在靠東側(cè)下部看到繪有山石林木,旁立數(shù)人,著灰色或綠色袍,與第1窟《西游記》壁畫及第3窟壁畫風格相類似,為清代作品(圖7)。

第5窟

位置:北區(qū)南端,東壁有甬道與第4窟相通。

形制及內(nèi)容:長方形窟,坐北面南。今人將其修治改建??唛L384厘米,寬358厘米,高272厘米。東壁甬道口右側(cè)剝落的壁畫中,上部繪一道教天師像,長發(fā)長須,衣帶飄飄,手持寶劍,腳蹬長靴立于云頭;下部一人赤腳短襖,身背長刀,拱手向?qū)γ嬉焕蠇瀱柭?。靠甬道邊繪有四個喇嘛袖手站立。其余壁畫皆為泥皮覆蓋而無法查看。題材內(nèi)容則是佛道皆有,其時代為清代。

第6窟

位置:北區(qū)中段。

形制及內(nèi)容:平面呈不規(guī)則梯形,坐北面南。正壁(北壁)寬223厘米,南北長590厘米,前壁(南壁)寬335厘米。左壁(東壁)南側(cè)鑿一不規(guī)則甬洞,寬83厘米,與下方第4窟相連。甬洞僅容一人屈身通過。兩側(cè)的巖壁上鑿出上下攀登時用以蹬足的一排石窩。前壁中開一門洞,高194厘米,寬115厘米。西壁中開一門洞,高160厘米,寬91厘米。門洞外接一條甬道,通向北區(qū)北端。門洞正對面甬道壁鑿三個明窗,以作采光之用??邇?nèi)壁畫遭涂抹刻劃十分嚴重,窟頂及四壁均被煙火熏黑,僅能模糊看到繪有人物、風景及題記。正壁以墨線作框,繪一整幅長方形畫面;左壁有幾處文字榜題,模糊不能辨識;右壁繪幾身人物,皆在墨線框內(nèi),亦無法辨識。據(jù)其風格看,壁畫的時代也在清代中晚期,與前述幾窟為同時重修。

第7窟

位置:北區(qū)中段。

形制及內(nèi)容:坐東向西,平面為長方形。窟室前半部崩塌,窟內(nèi)無任何壁畫留存。窟高252厘米,正壁(東壁)長291厘米,前有一佛壇,高151厘米,進深70厘米。壇上所供布袋和尚為今人新作。左壁(南壁)長272厘米,北壁長190厘米。北壁東側(cè)底部開一甬道,高110厘米,寬60厘米,與第8窟相連通。

第8窟

位置:北區(qū)北端。

形制及內(nèi)容:坐東面西,平面呈正方形,四壁皆不開龕。第8窟是童子寺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南北長675厘米,東西長708厘米,窟高386厘米。中心柱分上下兩層,下層皆開龕。西壁(前壁)開甬道通向外側(cè),甬道為券形,石窟距崖底21米。南北兩側(cè)甬道及后部(東側(cè))甬道近似券形。

后部(正壁)甬道寬96厘米,左側(cè)甬道寬116厘米,右側(cè)甬道寬114厘米,前壁甬道寬173厘米。南北兩側(cè)甬道地面以35厘米的正方形青磚鋪地。甬道現(xiàn)存的壁畫題材主要是藏傳佛教的佛、菩薩、金剛像與兩幅《西游記》圖像。西壁甬道北側(cè)及頂部剝落處可見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部分佛、菩薩像。

正壁(東壁)表面壁畫全遭破壞,只露出草拌泥的地仗層。頂部有滲水跡象,造成礫巖巖體及壁畫脫落。

左壁(南壁)靠東半部壁畫剝落,裸露出草拌泥泥皮及礫巖,余半部表面繪藏傳佛教諸佛及菩薩像。整幅壁面圖像以墨線與紅色作框,色彩整體以紅綠彩為主。畫面層次分明,中央并排兩身主佛,跏趺坐于蓮臺上,佛像兩側(cè)及頂部環(huán)繞的主要是立姿菩薩像及小的坐佛,下部并列一排皆為藏傳佛教的明王、金剛像。中央主佛頭光上部環(huán)繞眾多小坐佛,較大者皆雙手托缽,胸前有“卐”字符,較小的則做雙手合十狀。西側(cè)坐佛為黃色身,著黃色衣,項戴佩飾,綠色頭光,背光為紅白綠相間的波浪紋,右手托缽,左手置于膝前結(jié)觸地??;左側(cè)合掌立二菩薩。緊鄰的東側(cè)坐佛綠色身,著紅色衣,項戴佩飾,黃色頭光,深紅色背光,右手托缽,左手于膝前結(jié)觸地印。壁面下層自西向東依次繪四尊藏傳佛教的金剛像:西端第一尊金剛土黃色須發(fā),作怒目俯視狀,左手執(zhí)一面三角紅旗,右手執(zhí)紅色飄帶,著獸皮裙,腳踩一只大象;第二尊金剛紅色須發(fā),綠色身,左手握一條繩索,右手持法器,腰系獸皮裙,腳踩一黃褐色俯臥狀牛首人身尸體;第三尊金剛僅殘留左半邊,左側(cè)兩手,上面手持一杖,下面手握飄帶,腰系獸皮裙,腳踩一獸;第四尊金剛青色身,右手執(zhí)綠色拘鬼牌,左手放胸前端一個嘎巴拉碗,著獸皮裙跨騎于馬背上。東側(cè)底部開一甬道,連通第7窟,高121厘米,寬51厘米。甬道口頂部繪一幅墨框扇面,框內(nèi)自右至左墨書“洞天”二字,末尾題款“歲次庚申書”(圖8)。第8窟是童子寺唯一有紀年題記的石窟,左壁和右壁的甬道口部都有紀年題款,這為清代重修童子寺的絕對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jù)。筆者曾推定童子寺清代重修的時間范圍應(yīng)在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初{1},結(jié)合此處“庚申”年號的題款,我們將清代重修和繪制壁畫的年份推定在嘉慶五年(1800),即農(nóng)歷庚申猴年。

右壁(北壁)與左壁壁畫保存情況大致相當,東半部亦剝落。畫面內(nèi)容與左壁是對稱的。西側(cè)坐佛黃色身,黃色衣,項戴佩飾,綠色頭光,背光為紅白綠相間的波浪紋,左手于懷中托缽,右手置于膝前結(jié)觸地印。佛像右側(cè)合掌立二菩薩。并排的坐佛綠色身,紅色衣,項戴佩飾,黃色頭光,深紅色背光,左手托缽,右手于膝前結(jié)觸地印。北壁和南壁畫面中佛像的衣著顏色和手勢基本一致,不同處僅僅是左右手的變換。畫面下層自西向東依次繪有四尊金剛像:西端第一尊金剛綠色身,右手持矛,左手持繩索,腰著獸皮裙,腳踏一象頭人身尸體;第二尊金剛土黃色身,頭部漫漶不清,有六臂,右側(cè)自上而下,上手持一只小鼓,第二手持綠色拘鬼牌,前面手攤開置于胸前,左側(cè)則是上手持一張弓,第二手毀壞,前面手作握拳狀,腰間系帶上掛一串人頭,腳踩一仰面裸身人尸;第三身金剛青色身,頭頂長一對黑色長角,右手持鉞刀,左手捏紅色繩索,左肩及獸皮裙上掛若干人頭,跨騎于一頭黑牛背上,黑牛蹄踩一仰面裸身人尸;第四身金剛只存右上半部,第一手捏寶瓶,第二手持箭,前面一手漫漶不清。右壁西側(cè)下部開一甬洞,通向第9窟,與左壁下部甬洞相對的甬洞頂也有一幅墨框扇面,內(nèi)中自右至左書“勝境”二字,末尾題款“辛巳上弦之吉”,據(jù)此推定其日期應(yīng)為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即佛誕日{(diào)2}。

前壁(西壁)中開甬道,兩側(cè)各有一整幅《西游記》故事畫。南側(cè)故事為《西游記》第51回“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 (圖9)[3],北側(cè)為第76回“心神居舍魔歸性,木母同降怪體真”[3]647-648。中間甬道呈券形,高233厘米,寬212厘米。甬道外部崩塌,下臨懸崖。甬道南壁繪一尊大黑天像,赤面赤身,赤發(fā)怒目,雙手合十于胸前,腕戴手鐲,兩臂間平置一綠色橫棒。甬道券頂部壁畫脫落處見有多層壁畫。最底層露出一菩薩的半邊面容,白面朱唇,系北朝作品。甬道北壁壁畫脫落處可見五層壁畫。緊貼礫巖和草泥層有一幅2厘米見方的菩薩半邊像,面容棕灰色,黑發(fā)垂于肩后,披通肩大衣,西域風格明顯??课鱾?cè)壁畫上繪有半邊佛頭,僅存輪廓,黑色發(fā)髻上圍一圈白色串珠飾并垂至額角,為西域風格的畫法和裝飾,面容呈棕灰色,其余掩于壁畫下不能查看。這兩處為十六國時期的作品。甬道靠東側(cè)有一處15厘米見方的圖像,應(yīng)該是主佛的身光和一尊脅侍菩薩的上半身。菩薩高發(fā)髻,面容修長,臉部輪廓及眉眼以細黑線勾勒,面容潔白,白色身,著紅衣,項掛胸飾,與甬道頂部所露的白面朱唇的菩薩像系同期繪制(圖10),是北魏中期流行的風格特征。

第8窟中心柱體平面大致呈正方形,柱體寬約375厘米。柱體下部四周有臺基,高32厘米,進深26厘米。分上下兩層,上層四壁不開龕,四壁上層所繪圖像一致:中央主佛綠色身,紅色衣,背屏紅綠白相間,背屏周圍布滿火焰紋,左手托缽于懷中,右手膝前結(jié)觸地印,跏趺坐于仰覆蓮臺上;左右兩側(cè)侍坐者皆黃色尖帽,紅色袈裟,雙手作拱手狀置于胸前,跏趺坐在蒲團上,當是黃教宗喀巴大師。下層每面開龕,龕形為后世改建,由拱形龕變?yōu)榭v向的覆斗式長方形,龕內(nèi)蓮花座佛像皆為今人新塑。中心柱背壁(東壁)下層龕寬170厘米,高132厘米,進深38厘米;南壁下層龕寬161厘米,高135厘米,進深35厘米,龕內(nèi)僅存原繪的紅色頭光和身光;北壁下層龕寬153厘米,高131厘米,進深35厘米;前壁龕寬188厘米,高137厘米,進深33厘米,龕內(nèi)原繪佛像的頭光和身光俱存。左側(cè)脅侍身著連帽灰色長衣,虬髯,右手握一竹杖橫于腦后,另一端掛草鞋,應(yīng)是達摩。右側(cè)站立者為一白色短發(fā)老者,長眉長須,身著灰袍,面部遭到涂抹不能辨識。

第9窟

位置:北區(qū)北端。

形制及內(nèi)容:第9窟同第1窟的破壞程度相似,前半部及中心柱崩塌??呤易鴸|面西,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四壁不開龕,中心柱的四壁上下兩層均開龕??吒?22厘米,南北長901厘米。正壁(東壁)壁面與中心柱后壁均呈弧形。中間的甬道顯得比較窄,寬78厘米,左側(cè)甬道寬169厘米,右側(cè)甬道寬166厘米。甬道近似券形。

正壁(東壁)表面大部分壁畫遭破壞,只余部分身像。中央原繪巨幅的主尊像,僅余右側(cè)部分,多手多腳。主尊綠色身,懷抱一明妃。右側(cè)殘存五臂,皆戴白色手鐲,手中握有法器,自上而下依次是綠色長尺、短杵、紅色折帶、黑色長杖,前臂攬明妃腰部。明妃亦綠色身,只余左腿和臀部、背部,左腿環(huán)主尊腰胯部。所繪主尊應(yīng)是藏傳佛教的大威德怖畏金剛。主尊左側(cè)有一身小坐佛像,右側(cè)則是一身較大的坐佛。東壁壁畫左側(cè)中上部有宗喀巴大師像,只存頭胸部,黃色尖帽,綠色身,周邊繪四身小坐佛。東壁左上角繪一尊立姿菩薩像,頭光旁繪一圓圈,圈內(nèi)正中墨書“日”字。東壁右側(cè)壁面毀壞嚴重,僅右上角繪圓圈,與東壁左上角基本對稱,圈內(nèi)字跡剝落不清。

左壁(南壁)殘長532厘米。壁面東側(cè)繪一大幅綠度母像(圖11),頭光和身光外廓均為圓形,身光為紫紅色,周圍繪朱紅色云氣,與第1窟中紅色云氣紋繪畫手法如出一轍。綠度母舒相坐于蓮臺上,黃色身,袒右肩及胸腹部。左手胸前捏一支綠葉白牡丹,右手垂于膝前捏一支白牡丹花。下著黃色裙。蓮臺下繪出蓮莖,下部為波濤洶涌的大海,表現(xiàn)的是從浪濤中盛放出一朵蓮花的情景。南壁西側(cè)分上下兩層。上層以墨線作框,繪一身坐佛,著黃衣綠裙,袒左肩及胸,右手胸前結(jié)說法印,左手撫腹部,跏趺坐于仰覆蓮臺上。下部是通向第8窟的甬道,寬68厘米,高117厘米。甬道口與南壁相接處剝落,共有四層壁畫。最底層可看到分欄繪制的千佛,露出三欄千佛圖像。千佛皆為跏趺坐,結(jié)禪定印,著紅色或綠色通肩袈裟,面頰、眉眼、鼻梁及眉間白毫全部暈染成白色,時代當在十六國時期。

右壁(北壁)殘長227厘米,繪一菩薩像。菩薩繪于長方形墨框內(nèi),畫框高185厘米,寬95厘米。菩薩四頭六臂,倚坐于蓮臺上,圓形頭光、身光,周圍繪朱紅色云紋。菩薩頭頂及左右兩側(cè)各一佛像,均為黃色身,面相端莊。菩薩身著褐色、白色裙,袒左肩,頭頂結(jié)黑色發(fā)髻,耳側(cè)頭發(fā)綰起繞過耳后披至肩前,兩耳戴水滴形綠色耳墜。左前臂手中捏一只海螺形器,作滴水狀;左中臂與后臂均向外伸展,手掌攤開;右前臂橫放于胸前,手持一面鏡子,鏡中繪出人的右眼及眼眶,從鏡子中蜿蜒折射出一縷光線,投向菩薩右上方的空白處,光線中映射出密密麻麻的左眼及眼眶;右中臂伸展,手掌攤開,掌中有一目;右后臂手掌攤開,掌心繪有一目。菩薩倚坐的蓮花盛開于浪花洶涌的波濤中。整幅壁畫顏色明麗,線條流暢活潑,與南壁綠度母用色及描繪手法一樣。此幅菩薩像十分稀見,推測其表現(xiàn)的可能是啟目觀音{1}。

中心柱南北長530厘米,柱體下部有基座,高17厘米,進深18厘米。

中心柱背壁(東壁)中分上下兩層。上層繪五尊佛像,中間三尊為主佛,兩端各一身較小的坐佛。中央坐佛黃色身,著黃衣紅袍,白色頭光,藏藍色身光,背屏四周有黃色火焰紋,跏趺坐于仰覆蓮臺上,右手懷中托缽,左手膝前結(jié)施予印。左側(cè)坐佛灰色身,著紅衣黃袍,黃色頭光,深紅色身光,背屏四周黃色火焰紋,赤腳跏趺坐于蓮臺上,左右手置胸前結(jié)轉(zhuǎn)法輪印;右側(cè)坐佛與左側(cè)坐佛服飾、身光、坐姿和手印均一致。左端小坐佛黃衣紅袍,左手托缽,右手撫膝頭,側(cè)身朝向中央主佛;右端坐佛黃衣紅袍,右手托缽,左手膝前結(jié)觸地印,中間主佛兩端所繪佛像及內(nèi)容基本是對稱的。

中心柱背壁下層中開一龕,龕高178厘米,寬127厘米,進深43厘米,龕內(nèi)壁畫無存,佛像為新塑。龕左側(cè)用墨線勾出畫框,一直延伸拐至中心柱北壁。龕左側(cè)立二僧人,高者面朝北,著綠色袈裟,左手捧一本書,書頁翻開,書中所寫文字為滿文,右手食指指著書中內(nèi)容,向?qū)γ孑^矮的僧人講解。矮者著灰白色袈裟,雙手高舉一本書呈遞于高者面前,態(tài)度恭敬。較矮者是光頭,但面部呈毛臉尖嘴,頗似猿猴。中心柱北壁下層龕右側(cè)為背壁延伸過來的畫框,中立一寬袍大袖僧人,紅色身,兩手上舉,左手五指伸張,右手攥中指、無名指,衣袍上下翻飛,動作夸張,齜牙豎目,似要追趕抓住什么,面前斜上方空中有一短杵。背壁龕右側(cè)亦用墨線勾出畫框,一直延伸拐至中心柱南壁。龕右側(cè)立高矮二僧,近龕者較高,年齡較長,著紅綠相間長袍,兩手籠于袖中,回頭低首凝視對面矮者。矮者青色袈裟,右手于背后握一長矛,長矛過肩直至高者頭頂,仰頭望向高者。中心柱南壁下層為背壁延伸的畫框,繪一年長僧人,著綠色長袍,左手托缽,右手撫左臂,作乞食狀。

中心柱南壁上下兩層皆開龕,下層龕高151厘米,寬121厘米,進深49厘米。上層開一小龕,高85厘米,寬71厘米,進深35厘米。龕內(nèi)繪一身坐佛,結(jié)說法印,繪制粗疏,從龕內(nèi)壁剝落處可看到底層還有壁畫。龕兩側(cè)繪藏藍色祥云紋飾。龕左側(cè)畫框內(nèi)繪一身坐佛,著紅色袈裟,袒左肩及胸,右手胸前結(jié)說法印,左手撫腹部。

中心柱北壁上下兩層開龕,下層龕已殘。上層為一小龕,高68厘米,寬70厘米,進深30厘米。龕內(nèi)坐佛雙手結(jié)轉(zhuǎn)法輪印,畫工粗陋。龕右側(cè)框內(nèi)繪一身坐佛,紅衣黑袍,右手托缽,左手撫膝,赤腳跏趺坐于蓮臺上。上下龕之間的橫梁上有四字,被鳥糞覆蓋模糊不清,自右至左為“□□ 曲 芳”。

中心柱前壁斷裂崩塌,下臨懸崖,可看到上層有一毀壞之小龕,龕內(nèi)無壁畫。從中心柱前壁、北壁佛龕的邊界、壁畫及其殘損程度看,清代重修童子寺時石窟已經(jīng)崩塌。

附記:先后參加調(diào)查者有蘭州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丁得天、顏福,民樂縣博物館焦成、陳之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邊強,蘭州大學(xué)西部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董廣輝、崔一付、楊誼時,蘭州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魏文斌、郭永利、呂春林及部分研究生等。調(diào)查得到民樂縣文物局、博物館和蘭州大學(xué)董廣輝教授的大力支持,杜斗城師和魏文斌教授在整理資料及寫作過程中進行了指導(dǎo),在此一并致謝!

繪圖、攝影:丁得天

參考文獻:

[1]張著常,樊得春.東樂縣志·創(chuàng)修民樂縣志[M].劉汶,等校注.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9:496.

[2]丁得天,杜斗城.甘肅民樂童子寺石窟《西游記》壁畫補錄及其年代新論[J].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4):67-74.

[3]吳承恩.西游記[M].曹松,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31-4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网站黄| 欧美日本在线|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日韩专区欧美|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久草视频一区|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天堂在线亚洲| 91免费在线看|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在线中文|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乱码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国产爽爽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9性视频|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97在线国产视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91国内在线观看| 色综合综合网|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9啪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六月婷婷综合|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99在线观看| 福利片91|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