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紅
當前,教育方式的變革,必然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的頒布,“教師應做什么,他們在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等研究教師教育行為的話題,以新的姿態呈現在教研管理者的日程上。“研師”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切入點,而“研師”應從觀察教師做起。
“觀察什么?怎么觀察?觀察后做什么?”如果已厘清并找到答案,則完成了“研師”的重頭戲。教師在幼兒園一日活動各環節中的言談舉止是否符合專業要求,對幼兒起促進作用還是反作用,都能通過觀察及其分析得到答案。
一、觀察什么
基于對教師職業特點和任務的理解,我認為應觀察教師工作和生活中的言與行,以了解其已有經驗、存在問題、發展傾向等。因此,觀察內容可以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基礎觀察點: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與能力
教師具備什么樣的教育素養,是教育教學得以實施及其質量得到保障的基礎。工作中是否細心傾聽、記錄、解讀兒童,是否能全力支持兒童的學習,是否真正促進了兒童的發展等,都是“研師”觀察中的基礎觀察點。只有了解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背后的真相,才算真正了解了教師,才能對教師的后續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發展觀察點:教師的學習反思能力
每個教師都需要不斷學習。學習成效與學習后是否內化為個人知識,都與教師的學習反思能力密切相關。學習中的情緒狀態怎么樣,在用什么樣的方式學習,如何把信息真正內化為有用的知識經驗等,是教師專業成長路上的重要內容,也是教研人員針對性地為他們打造適宜學習平臺的參考要素。
(三)個性觀察點:教師的情緒、情感狀態
教師在共同文化熏陶下,既有群體共性,又各具特點。學習動機、成長需求等,都會因個體的不同而不同。在外因刺激之外,教師自身的情緒、情感狀態也是影響其專業成長的重要因素,因此,觀察教師時必須有個性觀察點,通過個性觀察點才能了解到真實的、鮮活的教師個體。
二、如何觀察
觀者,看也;察者,明也。觀察,就是細致深刻地察看、了解事物的現象、動向。教研人員對教師的觀察,應有目的、有計劃、有策略、持久地進行。
(一)多方法觀察,了解真相
中醫有“望聞問切”的“四診法”,我們取其“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粗到精”之意,用到教師觀察中——
望,指觀氣色。這是觀察的第一步——遠距離觀察大概情況,做出初步判斷,主要針對初期對教師群體的整體觀察。從宏觀的角度、從“遠”處看整體質量如何、精神風貌怎樣、工作效率高低等。
聞,指聽聲息。這是觀察的第二步——近距離了解,多感官、多手段、多途徑收集更多信息,是基于對整體把握后的靠“近”觀察。這一步,需要將觀察對象小組化,或者對個別教師做“望”之外的綜合了解。
問,指詢問癥狀。這是觀察的第三步——通過與教師深入對話,了解事實和真相。從交流溝通中,以具體實在的問題為導向,對教師自身的反思、真實存在的問題、個人發展傾向等進行準確的理解。
切,指摸脈象。這是觀察的第四步——信息整理、驗證和確定,是將前三步的認識加以更加精細化的確認,了解真相,探明“病在何臟腑”。
(二)多途徑觀察,捕捉需要
1.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個體的需要和問題
教師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自身是否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都可以從對他們教學實踐的觀察中了解到。也只有在他們工作的具體場景中觀察,才能了解到每個人真實存在的需要和問題到底是什么。
2.在批閱文本中,捕捉個體的需要和困惑
活動設計、觀察記錄、班級課程實施計劃、教育故事、班務日志、家訪記錄……教師要提交的專業文本材料可謂種類繁多。在批閱這些文本時,能從他們的字里行間捕捉到每個人的亮點或存在什么專業素養缺失,能發現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需要和困惑問題,是有效觀察了解教師的途徑。
3.面對分析報告時,了解群體問題
學期末或學年末的質量分析報告、教科研總結、年度工作總結等報告中,都會對本園一個階段或一個主題的活動進行綜合分析。其中,既有成績的認可,也會剖析問題,尤其是教師群體的諸多問題。通過這種特殊的觀察,能幫助教研人員了解真實的教師群體需要和問題。
三、觀察后做什么
(一)分析判斷教師
從觀察中收集大量教師群體信息后,教研人員需要反復閱讀這些問題并分類,進行深層次的原因分析,再聚焦問題,判斷教師個體特征(如教師的個性特征、學習特征、教學特征、智力特征)以及群體特征,理解他們在行為習慣與知識、思維、悟性、好奇心等方面的特點,定位教學實踐中的教學能力水平等,以促使教師更新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提高專業水準。
(二)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發展計劃
教師的學習是主體自主的學習和建構性的學習,教師是以問題為中心的行動性學習和情境性學習,教師是基于經驗的研究性學習和反思性學習。因此,我們可以依循這些特點擬定并實施全員性的以及個性化的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計劃。
1.制定切實有效的園本研修計劃
教師的發展是基于本園、本人實際而行的,以園為本的研修,能更好地引領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進步。園級發展計劃,應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這個大平臺上,將學習發展與教師實踐相結合,著眼于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將“教”與“學”之和諧處理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切入點,把教師的“教”有效地為幼兒主動的“學”服務作為階段發展目標,才是切實可行的。
2.引導教師制定個人專業成長計劃
從高處引領教師成長,要從引導教師制定個人成長計劃開始。因教師群體呈現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所以,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方向與實施途徑都有所區別。幫助教師認清自己,從而擬定切合本人實際的成長計劃,是“研師”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重要實踐。
3.引領教師在實踐中提升
(1)啟發教師面對自己的困惑,從解決一個小問題著手
教師是有能力的學習者,但學習成長的過程會比較緩慢,應當啟發教師從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小問題著手。比如,解決“如何關注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與幼兒的反應間的聯系”等。
(2)鼓勵教師嘗試自己的一個想法,從點滴轉變開始
當教師愿意面對自己的問題并試著做行為上的調整時(尤其是有實際的、具體的、物化的改進措施時),教研人員要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分析嘗試后的改變,確定這種嘗試與轉變對自身專業發展的明確意義,幫助教師建立專業自信心。
(3)引領教師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從理論的積累起步
引導教師依循自身優勢和興趣特點,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同時,幫助教師從理論積淀開始凸顯專業性。領域知識、兒童發展基礎知識、策略方法、課程活動設計等,都是需要潛心學習、體悟、內化的。教研人員應通過書籍推薦、信息分享等途徑,引領教師從理論儲備開始,走上專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教育家懷特海說過,“教育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決不是一個機械的、被動的往行李箱里裝物品的過程,它充滿了歷險、享受和自由。”而研究教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也是如此。在“了解言行——發現真相——分析確定最近發展區——園本研修發展提升”這個教師群體專業發展的環路中,觀察,是前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區幾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