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個對縣域頗有研究的朋友說,他喜歡鄉村,喜歡那里清新的空氣,樸實的人情,充滿生機的綠色。是的,鄉村豐收的喜悅,蓬勃的激情,永不迷失的希望,讓人沉醉,難以忘懷。
最近去成都近郊新都軍屯鎮,那個2800年前,蜀王開明氏營建了開明王朝的都邑,當年諸葛亮的屯兵之地,為其鎮域經濟吸引。
這是個有著“食品之鄉”美譽的小鎮,云集了香貝爾、冠生園、盈宇等40余家食品企業,形成食品工業加工集群規模,以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為鎮域支柱產業。
是的,正是極為傳統的食品,以及食品產業,讓小鎮壯大。
鎮域,與廣大農村緊密相連,生態與綠色是其靈魂,而產業,是其前行之足,遠征之輪。
可是,在很多鎮域,即使是傳統的食品產業,或不屑涉足,動輒高端、前沿,或涉足了卻粗制濫造,甚至暗藏食品安全隱患。如今,在供給側背景下,食品的生態與綠色,已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高品質與高端,正是回歸生態。
鎮域怎么做?本刊將關注點投向鎮域,鎮的施政者,富民強鎮是其根本目標,不妨駕起“三駕馬車”。
第一駕馬車,生態立鎮。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正著力推進的一項戰略決策,事關人民福祉、民族未來、“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對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提出明確要求。鎮域的最大優勢就是生態與綠色,應依托河流、湖泊、山巒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設鎮域生態網絡,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將農村廢棄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礦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在城鎮化地區合理建設綠色生態廊道。
第二駕馬車,產業強鎮。生態為核,催生生態產業。只有立足生態,產業才有可持續性,才能邁向高品質、中高端,市場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需求。鎮域產業,需立足資源稟賦和自身優勢,與農業緊密結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鏈。國家城鎮規劃明確要求,“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要通過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培育成為文化旅游、商貿物流、資源加工、交通樞紐等專業特色鎮”“遠離中心城市的小城鎮和林場、農場等,要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成為服務農村、帶動周邊的綜合性小城鎮”。四川城鎮建設行動中的六種路徑,其中的“工業鎮”“商貿物流鎮”“現代農業基地鎮”都是產業強鎮的典型。
第三駕馬車,旅游興鎮。農旅融合已成不少鎮域的特色發展之路,把小鎮做優做美,是今后數十年小鎮追逐的目標。未來,國家將把更多政策和資源向鎮域所在的農村傾斜,加快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城鄉接合部地區延伸覆蓋,規范建設行為,加強環境整治和社會綜合治理,改善生活居住條件。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觀光旅游將會給人文歷史厚重的精美小鎮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更多的小鎮將崛起,更多強鎮將邁向小城市化。在這條新型城鎮化的征途中,鎮域發展的大幕已悄然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