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課題組
川西北廣大縣域作為四川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最低的地區之一,應立足獨特資源稟賦,提升特色產業水平,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川西北經濟區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川、藏、滇、青、甘五省區結合部,地勢高亢險峻、大江大河貫橫,優勢資源突出,開發程度較低,涵蓋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兩州31縣,幅員面積23.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48.8%;2014年常住人口206.8萬人,占全省人口2.54%,是四川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川西北縣域經濟區經濟發展步伐滯后、農牧民生活水平較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社會穩定任務繁重,是四川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最低的地區之一,是四川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薄弱環節。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川西北經濟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明確提出,加快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要用好用足國家支持政策,優先發展生態經濟,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保障民生,科學開發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促進民族地區縣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
思路和舉措:緊抓八要點
——基礎先行,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制約。以暢通對外聯系大通道、完善內部網絡為重點,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機場、鐵路以及縣鄉公路網絡等建設,大力改善區域交通條件,建成外接順暢、網絡完善、功能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統籌能源資源開發與改善居民用能條件,加強骨干電網和農村電網建設,布局建設新型能源設施,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完善光纜、寬帶、基站等信息基礎設施,積極促進移動通信網、互聯寬帶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促進信息化與優勢資源開發、生態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和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提高水利服務和支撐產業發展的保障能力。
——旅游優先,全域推進旅游產業發展。堅持把旅游業發展擺在產業發展的優先位置。重點加強旅游景區建設,依托世界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旅游資源品牌,重點打造世界遺產、長征豐碑等精品旅游線路,集中力量打造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環貢嘎生態旅游區、亞丁香格里拉旅游區,加快建設紅原草原、四姑娘山等景區。大力開發旅游產業,加大旅游產品創新升級和旅游商品開發力度,加快開發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積極打造民俗、節慶活動等特色旅游產品,大力發展旅游接待服務業,加快建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村寨。大力推進智慧旅游建設,加強與互聯網旅游企業合作。
——農牧為基,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以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提質增效為方向,以特色畜禽適度規模養殖小區建設為重點,加強牦牛、藏羊、藏豬、藏雞四大特色畜種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穩定青稞、馬鈴薯、玉米、青豌豆等常規糧食品種播種面積,因地制宜發展反季節無公害蔬菜、高寒地區大棚蔬菜、高原中低溫實用菌、花椒、核桃等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櫻桃、李、桃、葡萄、沙棘、藍莓等特色水果基地,按GAP標準發展川貝母、紅景天等優質川產地道藥材和特色優勢藥材種植基地。大力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以品牌經營為突破口,加快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促進農畜產品加工業向集中化、集群化發展。
——能源為重,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在保護生態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條件下,大力開發水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能源資源,建設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基地。加快推進水電資源開發,堅持流域梯級開發和區域集群開發,加快境內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流域開發,重點推進兩河口等大型電站的開發建設等。大力推進新能源開發,在適宜地區建設一批太陽能發電站,建設成為省內首座高原風電示范場;加快地熱資源勘探,推動一批高溫地熱電站和地熱城鎮集中供暖項目建設,促進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
——服務為柱,加快服務業發展提升。加快發展商貿業,大力提升康定、馬爾康商業中心層次,推進重點縣城商圈建設。大力發展物流業,加快發展糧食、農副土特產品、建材等第三方物流業務。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扶持地方性金融機構發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和旅游區設立服務網點。大力發展家政、養老健康等服務業,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生態為本,促進優勢產業綠色發展。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揮留存電量價格優勢、民族地區特殊政策優勢和區域資源優勢,依托飛地產業園區,以有色金屬、硅、新能源、漢藏藥材等資源深度加工轉化和產業鏈延伸為重點,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清潔化生產和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建設,推動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和循環型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實施節能改造示范工程,鼓勵和引導企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等。
——開放為要,拓展區域產業發展空間。全面擴大對外開放,依托飛地產業園區,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促進特色優勢資源開發和新興產業發展。加強農畜產品、漢藏藥材、民族手工藝品等系列出口產品生產。加強與周邊省市區在交通運輸大通道、區域旅游大環線、高原生態屏障建設及藏區集中連片地區扶貧開發等領域的合作,共同爭取建設川甘青結合部藏區綜合發展試驗區;以資源和產業合作為主攻方向,加強與省內成都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合作,重點加快推進成阿工業園、甘眉工業園建設等。
——市場為主,推進產業發展機制改革。積極創新資源開發機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參與資源開發的體制機制。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放寬社會民間投資限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有序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確權頒證工作,積極穩妥推進農牧區土地草場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制度。
政策和機制:注重四要素
——資源開發。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爭取國家資源開發政策的支持,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公平的進入水電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等優勢開發;要開征國家或省級層面的生態資源補償稅,用于扶持川西北等落后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的開發;要調整優化稅收比例,調整稅收分成結構,適當增加地方收入,增強地方改善產業發展環境,支持產業發展的能力;要加大資源開發信貸支持力度,對具有廣闊前景、符合生態發展理念的優勢資源開發項目,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加大貸款貼息力度。二是創新資源開發機制。要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本地特色優勢資源開發,支持本地企業與省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合作,促進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要加大對區域內縣域資源開發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特色優勢資源開發基金,采取項目資金支持或者獎補的形式,返還部分地方企業上繳所得稅。 三是創新資源深加工支持政策。要完善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的財稅和投融資扶持政策體系,在財政直補等方面采用優惠政策。健全礦產資源深加工支持政策,依托成阿、甘眉等“飛地園區”,出臺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促進礦產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四是健全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創新資源開發共享機制,探索地方參與、集體組織參與、農牧民參與特色優勢資源開發,允許地方和當地農牧民群眾充分參與資源開發收益分享、利潤分享,提高地方資源開發的積極性,減少農牧民因資源開發引起的矛盾和問題。
——區域合作。一是深化與成都經濟區合作。發揮成渝經濟區極核輻射作用,依托成都經濟區在市場、資金、技術、管理以及對外開放合作方面的資源和優勢,深化對口支援幫扶發展機制,強化產業園區發展合作,完善園區合作發展利益分享機制,依托成都經濟區的資金、技術優勢延伸拓展資源加工鏈條,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價值。二是加強與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合作。要加快推進交通公路建設,尤其是加快推進瀘定至石棉高速公路、雅安石棉至甘孜九龍G549、稻城至木里G227以及川藏與成昆鐵路連接線建設工作;要加強資源開發合作,積極推進環貢嘎生態旅游環線和快速通道建設,加強攀西與川西北礦產資源開發合作,加強川西北鋰礦資源攀西加工布局的相關研究。三是加強與滇西北旅游開發合作。要加強交界區域交通互聯互通,構建大香格里拉旅游交通環線;要整合區域旅游資源,發揮稻城亞丁、海螺溝、云南麗江等國際精品旅游資源,打造大香格里拉國際精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大環線,推動川西北地區甘孜州旅游資源開發。四是加強與藏青甘的合作。要加快推進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強四省交界地區交通道路建設,推進馬爾康至青海久治、馬爾康至西藏交界高速公路以及川藏鐵路康定至林芝段、川青鐵路成都至格爾木段等建設;要加快推進川甘青藏四省結合部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將川西北經濟區整體納入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建設范圍。 五是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加強與成都、德陽、綿陽、雅安、涼山等地市的合作,探索建立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讓河流上游地區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集中發展生態型產業、環境保護型產業,集中提供達標的江河水質、含沙量少的河水、清潔干凈的空氣、安全的高原生態屏障,保護河流下游地區發展。
——產業支持。一是加大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支持力度。要加大對重點生態文化旅游景區景點規劃設計的財政支持,統一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提高旅游規劃質量和水平;要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加大旅游快速公路、環線公路、景區公路以及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財政支持政策;要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出臺費用減免、投資準入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和企業集團投資開發特色文化旅游資源。 二是加大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支持力度。要調整能源供給結構,逐步減少火力發電,除滿足四川省電力豐枯、峰谷調節需要外,其余的火力發電廠逐步停業關閉,減少霧霾發生;要制定完善水電資源有序開發支持政策,有序推進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干支流域水電資源開發,尤其是推進具有年豐枯調節能力電站的建設;要加大對新能源開發的支持,提高太陽能、風能、地熱以及生物質能開發補貼標準,提高上網電價補貼水平。三是完善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支持政策。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和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要推動農牧業適度規模化發展,通過西博會等招商引資平臺,引進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因地制宜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發展高原生態藏牦牛、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帶動分散農牧戶發展;要大力發展農牧產品加工業,引導社會資本和工商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領域;要培育發展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提高農產品經營效益。四是健全優勢礦產業有序發展政策。要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建立合理、合法的礦業權流轉機制;要支持礦產品異地加工發展,利用“飛地園區”和區域合作發展機制,引導礦產企業異地布局加工場址,發展精深加工產品;要加大技術創新支持,鼓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提高礦產品深加工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 五是加大漢藏藥產業發展支持。要支持漢藏藥材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通過財政投入、信貸貼息、財政獎勵等方式,支持漢藏藥材基地建設,促進漢藏藥材集中連片種植;要支持漢藏藥研發,通過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加強現代漢藏藥飲片、保健食品、藥浴藥膳產業的研發,樹立特色漢藏藥品牌。六是加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力度。抓住國家調結構、促轉型,大力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機遇,根據國家支持政策,進一步細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政策,推動川西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人才支撐。一是引進緊缺人才。重點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引進一批高端型、技術型、實用型人才。優先從國內外著名旅游企業、高等教育學校引進一批生態文化旅游管理高級人才、營銷策劃人才,提升旅游管理服務國際化、標準化水平。重點引進一批高端管理人才和創新技術人才,加強礦產資源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積極引進特色農產品加工和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互聯網技術應用人才。利用沿海發達省市以及省內發展市縣的對口支援,加強產業發展專業人才對口幫扶。積極采取項目合作、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引才引智。二是培養實用人才。要加強黨政領導干部人才培養,提高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引領帶動地方發展產業的能力;要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定期組織有關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到發達地區人才培訓基地進行培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要加強本土技能人才培養,大力推進實施藏區“1+2”人才培養工程。三是創新人才服務機制。圍繞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積極創新人才管理服務機制,制定和實施職稱評定、子女入學等方面的特殊政策,開辟人才引進和人才管理專項通道,提高人才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創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人才激勵機制,建立以能力、貢獻和績效為導向的人才分配機制。
——投融資改革。一是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趨勢,適時修訂政府投資目錄,制定政府核準和備案投資項目管理政策,健全政府投資管理機制,逐步將投資管理納入法治化道路。積極推動金融改革,簡化擔保融資程序,積極探索BOT、PPP等融資模式,制定能源資源開發、生態文化旅游、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民間投資準入細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電、太陽能、風能、礦產資源開發等項目,激發社會資本參與活力。二是健全產業發展投融資平臺。整合地方和上級部門財政資金,充實提高產業發展支持資金,設立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清潔能源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等種子基金,培育有潛力、有價值的企業發展壯大。采取稅收返還、以獎代補、創新支持、技改補助等方式,利用財政資金杠桿,支持和撬動企業創新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通過銀企對接等方式,解決資金供給與需求匹配錯位問題,滿足特色優勢資源開發企業資金需求。加強地方政府與擔保機構合作,創新融資擔保合作機制,鼓勵擔保企業設立分支機構,引導擔保機構加大擔保支持力度,有效疏通產業企業貸款渠道。積極支持有實力的企業上市融資,通過與投資機構合作,爭取更多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獲得發展所需資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