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鎮強則縣強。鎮域經濟3.0時代,推動粗放縣向精細縣轉變。
當下中國,在“新型城鎮化”的指揮棒下,萬鎮競發。
從浙江到四川,從廣東到黑龍江,各種強鎮方略競相施展。縣域,正由“粗放型”向“精細化”方向發展:鎮強,縣才強;縣強,省方興。
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地域是根,文化鑄魂。審視鎮的發展歷程,鎮的生命力與發展動力,都脫不開地域與文脈。
本刊關注“擴權強鎮”之后,再次將目光投入縣域為數眾多的鎮,試圖推動鎮域經濟的進一步壯大,于四川而言,則是進一步夯實“多點多極”的底部支撐。
鎮強,則縣強,則省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的堅石,更是磨礪美玉的利器。
市場經濟最前沿的浙江省,向來不乏敢闖敢試的創新基因,其借鑒的“堅石”,正是歐美成熟的特色小鎮發展經驗,瑞士達沃斯,法國格拉斯,美國格林威治……產業與美艷相融合,精細化正從縣域向鎮域邁進。
鎮強,則縣強;縣強,則省興。
一組數據很有說服力:“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陸域面積10余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500余萬,是全國最小的省之一,可其2015年GDP在全國31省區中卻排在第四位,達42886億元,僅次于廣東、江蘇和山東。2015年中國“百強鎮”,浙江省就占20席,其他大部分“百強鎮”席位也為廣東、江蘇獲得。
鎮是縣的細胞,細胞充滿活力,則縣的機體就盈滿生機。
浙江省的“小鎮經濟”撐起全省經濟命脈。“小鎮經濟”發軔于“塊狀經濟”。浙江是中國“塊狀經濟”的起源地,其30年工業經濟發展與“塊狀經濟”結下不解之緣,如大唐的“襪藝小鎮”、海寧的“皮革時尚小鎮”,以及桐鄉的“毛衫時尚小鎮”,都是“塊狀經濟”的產物。
可是,這些曾經為浙江經濟立過汗馬功勞的“塊狀經濟”,近年也陷入了層次低、品牌小、結構散的困局。浙江困惑了:為何當年靈丹妙藥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不靈了?
任何一種生命體,都有“產生—發展—成熟—老化”的過程,強勢如浙江的鎮域經濟,如果死抱著已顯僵化的成熟教條,將逐漸喪失動力。此時,西方各類小鎮的成功經驗進入了浙江高層的視線,多番考察調研之后,浙江決定:鎮域經濟轉型升級。
2015年以來,浙江著力創新,引導“小鎮經濟”轉型升級,將文化內涵、旅游功能與產業支撐融合起來,創建100個省級特色小鎮。如今,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逐漸建成,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余杭夢想小鎮、西湖云棲小鎮、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等引來了全國乃至全球的關注,全國都在學習浙江特色小鎮,一批批調研團前往浙江取經。
浙江經驗告訴我們:強鎮也需要轉型,也需要以創新的方式,源源不斷地注入生機與活力。
西部的內生強鎮路徑
如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鎮域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3.0時代,在強勢的工業經濟支撐下,東部鎮已向宜居宜業宜旅的精致化方向發展,一批精美特色小鎮脫穎而出。
西部,以及作為西部火車頭的四川,又當如何撐起西部標桿?《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了解到,西部的特色小鎮正在崛起,正走出一條內生強鎮路。
立足于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早在10年前,成都就開始打造“十大古鎮”,從水鄉古鎮黃龍溪、竹編勝地懷遠到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等,沉浸在歷史人文中的風情小鎮往往引來游人如織。
更具特色的四川“十大古鎮”,漢代的江口古鎮,元末明初的福寶古鎮,明清時代的李莊、郪江、柳江、西壩古鎮,清代的上里、龍華、磨西、羅泉、鐵佛古鎮,都已成為全國的旅游名鎮。
旅游名鎮,正在旅游大省四川興起。而文旅鎮,僅是四川堅實鎮域經濟的六條路徑之一。
四川從來不乏改革與創新精神,當東部沿海打造鎮域經濟3.0時,西部之遠的四川亦正跨越式搶道鎮域經濟3.0。
2012年8月,山東省推出“百鎮建設示范行動”,很快,四川版的“百鎮建設試點行動”發布,以更加吸引眼球的方式,推出六條發展路徑:工業園區、旅游觀光、商貿物流、生態宜居、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六大特色發展的方式,每年推出100個,總計300個特色小鎮的建設,在西部搶先發力。
百鎮引領,千鎮共進。四川以300個特色小鎮為龍頭,帶領全域2000多個鎮競相發展,吸引全國關注。
瀘州市二郎鎮和遂寧市沱牌鎮發掘川酒千年文化內涵,推動“名酒·名園·名鎮”互動發展,成為展示四川厚重白酒文化的特色名鎮;成都市新繁鎮發展四川泡菜和家具之都產業園,年實現總產值175億元……是為工業園區特色鎮。
甘孜州磨西鎮打造以低海拔冰川和多民族風情為主題的特色旅游鎮;南充市將搬罾鎮打造成城郊“錦繡田園”鄉村觀光旅游鎮……是為旅游觀光特色鎮。
成都市濛陽鎮建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創建國家級蔬菜博覽會品牌發展農業貿易重鎮;宜賓市新市鎮依托長江、金沙江黃金水道,建輻射大小涼山的物資集散中心;瀘州市九支鎮依托川黔交界區位優勢建設商貿物流重鎮……是為商貿物流特色鎮。
攀枝花市紅格鎮利用冬季氣候溫和盛產溫泉的優勢,打造陽光旅游品牌小鎮;眉山市高廟鎮依托峨眉山秀美風光和森林資源富集的優勢,打造七里坪國際康養度假基地;郫縣友愛鎮、合江縣福寶鎮、廣安市代市鎮等一大批生態宜居小鎮已經初具規模……是為生態宜居特色鎮。
資陽市龍臺鎮突出檸檬種植優勢打造“中國第一檸檬小鎮”;內江市鎮西鎮發展無花果、大頭菜等特色農產品;西充縣多扶鎮發展有機農產品和休閑觀光等產業……是為現代農業特色鎮。
郫縣菁蓉鎮打造“創客小鎮”品牌,推動產、鎮、人融合發展,僅一年時間就集聚創業創新人才上萬人;華鎣市電子信息產業園在兩年多時間內,就吸引3000余人才創業就業,一個“無中生有”的電子產業名鎮在大巴山麓深處崛起……是為創新創業特色鎮。
這是一條內生強鎮之路,四川不靠邊不臨海,唯有依托自身內力潛心發展。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深入調研之后,總結出四川“百鎮建設行動”的幾大啟示:以“人”為核心、“改革創新”為驅動、以“共建共享共富”為目標,將加速四川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為四川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更加堅實四川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基礎,必將有力地推動四川脫貧致富奔小康。
“鄉土四川”正加速向“城鎮四川”邁進。
由粗放縣向精細縣轉變
粗放:粗略豪放、粗耕粗種。《當代縣域經濟》提出“粗放縣”一詞,意指以往一些縣的發展方式缺乏統一規劃與前瞻,偏重于縣城的發展,而缺乏對鎮、村的統籌與協調。
當前,西部不少鎮域經濟的發展面臨四個問題:數量多、規模小,“苗多不壯”;基礎條件差,“先天不足”;產業趨同、缺乏特色,“競爭力弱”;發展缺乏扶持政策和資金投入,“營養不良”。
2014年3月16日,中央和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再次明確要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
可是,因為以往粗放式發展,仍有一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后;“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因而,向“精細化”發展已成縣域不可回避的命題。
鎮是縣域的細胞,鎮域的發展與千千萬萬的人的個體密切相關;縣域將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轉向鎮域,擴權強鎮,是縣域“精細化”發展的需要。簡單粗放式的發展與中央、國務院精神相悖,也與時代需要相悖,百姓需要宜居宜業的工作生活空間。
2016年2月14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提升縣城和重點鎮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拓展特大鎮功能,加快特色鎮發展,培育發展一批中小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設,做好城鎮發展規劃與安全生產規劃的統籌銜接。
對城鎮化的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一針見血地說:“突出問題是城鎮化質量還不夠高,城市數量不足、功能不夠完善。”此說用一些數據可以印證:我國城鎮人口有7.7億,但城市只有653個,而日本只有1.1億多人口,卻有787個城市,美國則有10158個城市。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初步統計發現,中國有約2800多個縣市區,全部建成城市,與3.1億人口的美國相比,城市數量也遠遠不足,需要有大量的鎮發展為小城市。
因城市不足,一些縣城的“城市病”已開始顯現,點擊百度,“縣城堵車”越來越受關注,詞條達2020000個:浙江各小縣城堵車日益嚴重;三線城市開始堵車了;大家開始買車了,西部縣城越來越堵……
鎮域的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精細化”發展,已成為擺在縣域主政者面前的一道繞不開的題目。
強鎮已鋪向全國
《當代縣域經濟》注意到,未來強鎮勢必會發展成為小城市,在東部,一些特大鎮的城市化道路早已開啟。
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公布了62個特大鎮改市的試點。“鎮改市”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結果,鎮改成的市將有更大的權限,更多財力,更多的機構設定,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鎮改市”也將成為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不完全統計,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鎮,全國約有200個,這些鎮被稱為“特大鎮”,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在中西部,也有一些鎮已經城市化。如成都近郊的雙流區華陽鎮,隨著天府新區的迅速發展,其鎮域范圍已全部劃入新區,城鎮規模早已城市化。
在四川,隨著成渝城市群的規劃,有序引導發展壯大“特大鎮”也應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方向。強鎮將有更加優美的環境,更為靈活的政策,更大的人口承載能力,更強的經濟發展活力,從而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早在2013年,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秘書長林堅博士就注意到了強鎮的巨大潛力與作用,他提出,“城鎮化別忽略強鎮主題”“國際上的城市結構,是多中心、組團式的,單個城市規模不是很大,但有一定的分工,若干個城市連成一個城市帶或城市群”,他說,可以統籌考慮把縣鎮做強、做實,建設創新型城鎮。
四川的“擴權強鎮”試驗早已開始。2011年初,川南宜賓縣推開強鎮實驗,縣級的部分人權、財權、地權、審批執法權、融資權、管理權下放到一些人口大鎮,從而激發了鎮的活力,觀音鎮、孔灘鎮、蕨溪鎮等一批強鎮脫穎而出。2015年,宜賓市全域推開“擴權強鎮”。
2010年,富順縣啟動“擴權強鎮”試點,2012年7月開始全域實施行政管理“放權”、財政管理“放寬”、人員管理“放活”,涌現出長灘鎮、童寺鎮、代寺鎮等一批強鎮。
強鎮的建設行動也早已進入國家選項,2014年12月,國家財政部、發改委、住建部等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建制鎮示范試點工作的通知》,在2014年7月確定的3675個全國重點鎮中,選擇90個建制鎮試點,獲批的試點鄉鎮可獲中央財政每年2000萬元轉移支付補助,連續支持三年。四川三臺縣西平鎮、合江縣九支鎮和閬中市老觀鎮進入試點。
在西平鎮,近三年投入各類資金2億余元,全鎮道路、水利、場鎮基礎設施等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西平鎮正把生態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做實規劃,做強產業,做優城鎮,打造“四川最美古鎮”,力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新型城鎮化的亮點。
鎮強則縣強。鎮強民富,是縣域的未來;強鎮的城市化,是縣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