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周淼葭
從2010年到2015年,貧困人口從18.9萬減少到7.05萬,貧困發生率從29.8%下降到11.3%……實現這一目標,通江縣僅用了短短的五年時間。作為地處秦巴山腹地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通江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在省、市年度綜合目標考核中連獲佳績。
如今,通江縣更是自我加壓,響亮提出:力爭在3年內,讓最后157個貧困村“摘帽”,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在未來的脫貧奔康會戰中,他們將如何攻堅?為此,記者來到通江縣,專訪了縣委書記趙萬先。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把農村閑置的資源、資產盤活,又要調動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并激活市場動力。”趙萬先說,只要充分激發通江全縣的力量,最終一定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集中力量,整合資源是關鍵
記者:就通江縣近年來的脫貧攻堅工作而言,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趙萬先:“千斤重擔人人挑”,我認為,脫貧攻堅工作在通江能取得階段性成效,各方力量的集中和資源的整合是其中的關鍵。
第一,廣泛集中人才力量。通江縣以“五個一批”作為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抓手,實行一個部門幫扶一個貧困村、一個機關干部幫扶2—5戶貧困戶。不論行業、身份、崗位,在黨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回鄉創業人士中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懂經濟、懂技術的人才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農技員,在每個村培育永不走的鄉村教師、醫生、科技帶頭人、群眾工作隊等 “四支隊伍”,帶動貧困群眾發展致富。如今,全縣已有2萬余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所有貧困戶,為貧困戶找致貧原因、定脫貧規劃、興致富產業,解決具體困難。
第二,積極打破區域限制。通江縣是“三山夾兩谷”的地形,山高、坡陡、平地少,區域整體貧困突出,我們根據區域特征,將全縣劃分為10個大片、25個小片,每年推進1—2個大片,在片區中我們特別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力推行新型經營主體與村、村與村建立聯合黨組織,通過“組織聯姻、新村聯建、產業聯抓、服務聯動”的方式,整合基層組織力量,統籌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確保推進一片脫貧一片。近年來,成功爭取實施重大項目300多個,完成投資640億元,全縣公路通車里程凈增1500多公里,累計解決24.2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改造農村危舊房4萬多戶,建農民廉租房645套,易地扶貧搬遷4000余人。食用菌、茶葉、核桃、中藥材等產業基地達61.5萬畝,綜合產值突破77億元,帶動4.8萬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第三,監督考核職能互補。在督查工作上,通江縣統籌紀檢監察、審計、扶貧、財政等力量,從全縣抽調人力,組建10個專項督查組,每個督查組集業務指導、發現問題、幫助整改、探索機制、工作考核和為縣委、縣政府提供決策建議等職能于一體,對脫貧攻堅中項目推進、資金使用、干部管理等工作開展常態督查,實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報、一季一考核”,實現了職能互補、工作互促,增強了工作實效。
激活資產和動力,扶貧扶到根
記者:通江縣作為革命老區和邊遠山區,如何在脫貧工作中實現結合實際和力求精準?
趙萬先:打贏脫貧攻堅戰,既需要把農村閑置的資源資產盤活,更需要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市場的推動作用。我們緊緊圍繞貧困群眾脫貧奔康需要,明確靶向,才能真正扶到根上。
第一,變靜態資源為流動資本。據統計,通江全縣有城鄉居民個人存款110億元左右,有農村宅基地13.5萬畝,有土地、山林、水域等集體資源總量53.8萬畝,集體資產、資金2000余萬元。我們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大力實施農地、農房、林木、人力、農村閑錢、集體資產“六個盤活”,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增強了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自主投入能力。目前,我們累計流轉農村土地15萬畝、林地62萬畝,抵押融資貸款10億多元,引導農民將10多億元存款投向了產業發展、興辦實體經濟,帶動4萬多貧困群眾直接受益。
第二,圍繞市場出臺激勵政策。有機農業、文化旅游、生態康養是通江縣近年來打造的特色產業,為聚合多方力量推進脫貧攻堅,我縣出臺了多項激勵支持政策。為突出市場推動作用,我縣與龍頭企業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山林,優先安排貧困群眾務工,優先培訓貧困群眾技術。支持貧困戶加入專合組織,改變小而散的生產方式,有效對接大市場,實現“借船出海”。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回引創業,給優惠政策、給高效服務,對外來投資者高看一眼,對回鄉創業者厚愛三分,借智借力加快發展。近年來,通江縣已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88個,培育龍頭企業40余家,回引成功人士850人,累計回引資金15億元,帶動貧困群眾2萬多人。推動扶貧工程民營化、市場化,吸引社會資本10億多元。
第三,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我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利用農校、衛校等平臺,培養食用菌、茶葉、畜牧、鄉村醫生等專業人才5000余人。組織專家隊伍分行業、分片區開展農民技能培訓,解決貧困群眾產業發展技術難題,帶動25萬人外出或就近就業,勞務收入70多億元。引進佳士集團開展“養老護理員”培訓,實現1000余貧困群眾就業。采取村組干部結對幫扶、龍頭企業定向扶持、富裕戶幫貧困戶、親戚鄰里換工互助等辦法,實現抱團發展,絕不落下一戶一人。
用活資金,脫貧的堅實保障
記者:在各地的脫貧攻堅任務中,資金問題往往最直接、最現實。在解決這一問題上,通江縣的做法是什么?
趙萬先:目前,要完成剩余157個貧困村7.05萬貧困人口脫貧奔康任務,需投入資金60多億元。我們將著力用好用活政策,優化資源配置。
其一,用好財政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每年將縣級新增財力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0%統籌用于脫貧攻堅,每年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行業資金8億元以上,向當年脫貧“摘帽”村投入1500萬元以上,統籌用于路、水、房、產業、公共服務等建設。幫扶單位為每個貧困村建立20萬元的村級發展資金,其中,60%用于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產業發展等急難問題,40%量化為村集體經濟股本金,注入本村新型經營主體,按農村信用社同期貸款利率并適當上浮的標準進行分紅,每年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左右。
其二,撬動金融資金。近年,我縣財政建立了精準扶貧專項發展基金、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基金、農業擔保基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基金等7000萬元,每年撬動特色產業貸、易地搬遷貸、巴山新居貸等各類銀行貸款和非銀行性職能機構資金20多億元,實現資金變基金、無償變有償、短期變長期、農民變股民。通過創新探索金融機構、幫扶干部、貼息部門、保險部門、龍頭企業+貧困戶的“5+1”助農增收模式,目前已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2億元。
其三,激活社會資金。通過大力實施城鄉土地增減掛鉤,目前我縣已節約建設用地指標1300余畝、實現收益4億元,群眾戶均獲得補償性收益7萬元左右,計劃未來5年節約指標5000畝、實現收益15億元。通過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7萬畝、收益14.7億元將全部用于脫貧攻堅,未來5年,還將計劃新增耕地2.5萬畝、實現收益5億元。通過積極開展“萬企幫萬村”等公益活動,我縣在北京、重慶、西安等10個城市建立扶貧開發協會聯絡處,每年募集各類資金1億元以上。